413100曹涤环
红薯又名甘薯、番薯、地瓜、红苕等,可用作粮食、饲料和工业原料。但因薯块大、含水量多、皮薄,容易破皮损伤而感病,在贮藏期易遭受病害的侵染而出现大量烂薯,造成损失。现将红薯贮藏期发生烂窖的主要原因及预防措施介绍如下。
(1)冷害与冻害薯块生活的最低温度为9℃~10℃,长期在9℃以下时,薯块的生命活力受到影响,从而发生冷害。当温度降低到-2℃时,细胞间隙结冰,使组织受到破坏而发生冻害。薯块在遭受冷害或冻害后,将降低耐贮性和抗病性,导致病菌乘虚而入发生腐烂。
(2)湿害和干害红薯贮藏初期,由于气温较高,薯块呼吸作用旺盛,薯堆内水气上升,在薯堆表面遇冷时,凝结成水珠浸湿薯堆表面的薯块,俗称“发汗”。薯块在长时间受凝结水浸润下,会影响贮藏期红薯的正常生理活动而出现大量烂薯。受害症状是薯块内部呈水浸状,肉色发青,白浆少,发软能挤出清水,食味不正常,煮不烂,严重的外部生白毛(腐生菌)导致整薯腐烂。干害是由于室内温度低,薯块细胞原生质失水,造成生理萎缩,引起薯块体内酶的活性失常,呼吸强度加强,有机质分解快,抵抗力弱,容易糠心或溃烂。
(3)缺氧贮藏初期气温较高,呼吸强度大,窖内氧气消耗较多,在封窖过早或装放薯块过多的情况下,窖内二氧化碳浓度过大,容易导致烂窖。
(4)病害红薯在贮藏期容易发生的病害,主要有以下五种:
①软腐病。这是红薯贮藏期常见的一种病害,发病多从薯块两端的伤口处开始,蔓延很快,若温度适宜,一个星期内可导致全窖红薯腐烂。其症状为受害部位软化,薯块表面有褐色水渍状病斑,内部组织腐烂。用手按时会流出许多带有酒味的黄色汁液,后期病部长出大量白色绒毛状菌丝。
②灰霉病。症状与软腐病相似,但软腐程度相对轻一些,一般不会流出汁液,呈半湿性腐烂,干缩后多呈僵薯块而失去食用价值。
③绿霉病。此病多在12℃以下温度条件下发生,病害的症状是受害部位变软,有酒酸味,病薯受害部表面长出许多青绿色霉层。
④炭腐病。此病在30℃~35℃的高温下发病,病部的表面呈死灰色,后期表皮迅速翘起,薯肉变成炭黑色。
⑤黑斑病。这是一种真菌性病害,病菌孢子和菌丝体一般从菌块表皮开裂处浸入,在贮藏前如不彻底清除而入窖内,随着气温回升,窖藏红薯才开始出现明显的病斑,由小到大、由少到多,迅速传播蔓延,多在15~20天内,使全部薯块受染。该病含大量霉菌,传染快,是国家规定检疫的主要病害。
(1)把好入窖消毒关包括对入窖红薯消毒和对贮藏窖消毒两个方面。
红薯收获后体内水分含量高,加之在田间被病菌侵入,容易发生各种病害,造成贮藏期烂窖。在红薯收获后10~15天,挑选无病、虫、伤的薯块,用50%代森锌200~300倍液或抗菌剂200倍液,或用4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处理10分钟,以薯块全部被浸为准,浸后拿出红薯,待红薯皮晾干后入窖。
一般在入窖前10天左右进行贮藏窖消毒。刮去窖壁陈土约3厘米左右,窖底铲除污土约16厘米,然后撒上一层生石灰;按每立方米薯窖体积用硫磺50克,点燃封闭窖门、窗,熏蒸3天3夜,入窖前用2%福尔马林液喷洒消毒,可预防以黑斑病为主的多种病害危害。
(2)把好窖温控制关在贮藏初期(入窖至入窖后30天),此时需通风、降温、散湿,把温度控制在15℃以下,并以12℃~13℃为宜。由于温度、湿度大,常发生“发汗”现象,使堆在表面的薯块形成湿害,因此,须在薯堆表面覆盖一层干草,以防止湿害发生。窖内相对湿度应保持在80%左右。在贮藏中期(入窖后30天至立春前后)这个阶段气温低,易受冷害。要注意保温、防冷害、防湿,将窖温控制在12℃~14℃,以不低于10℃为宜,相对湿度应保持在90%~95%。薯堆盖草、围草的保湿效果较好。贮藏后期(立春至出窖前)这时气温逐渐回升,但时有寒流,红薯呼吸作用微弱,抵抗不良环境的能力较差。管理上应以稳定窖温、加强通风换气为中心。注意天气变化,保持窖温12℃,相对湿度不低于80%。后期是春雨季节,应严防薯窖漏水和渍水,在晴天可日开夜关窖门,隔两天进入窖内检查,检出烂薯,防止感染。
(3)严把病菌预防关要选无病斑、无虫伤、无裂口、无破皮的薯块入窖。在黑斑病、软腐病严重的情况下,应采取高温愈伤处理。薯块高温处理要升温快,降温快,保温好。要求点火升温48小时左右,薯堆上层温度达38℃、下层温度达35℃时,应立即停止,然后保持36℃~39℃48小时。48小时后,窖温迅速降低到15℃左右,贮藏期温度保持在11℃~14℃,此法应严格掌握升温和降温。对于干腐病严重的窖,可用保温保湿愈合处理,即鲜薯入窖后马上封闭门窗、气眼15天。对线虫严重的薯块,收获时三垄合一垄,在田间用400~500倍辛硫磷喷湿薯块,然后晾干储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