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间,2021年即将和我们说再见,新的一年接踵而至,该如何复盘这一年?
这一年,疫情反复与芯片短缺交织,“缺芯”危机席卷了整个汽车圈。几乎每家车企都处于等“米”下锅的状态,芯片短缺预计2021年给全球汽车行业带来2100亿美元的收入损失。行业预测,零件问题将至少持续到明年第二季度才能缓解。
这一年,是中国汽车产业重启加速的一年,在顶层目标规划、市场终端需求与供给侧变革升级的三重支撑下,汽车产业链的长期趋势将叠加短期动态持续重塑行业新格局。
这一年,新能源汽车高歌猛进。特斯拉在中国新能源车市场摧枯拉朽,头部新造车势力蔚来、小鹏、理想站稳市场,传统新能源品牌比亚迪强势迈入自主第一梯队。
这一年,大众、丰田们一边忍受碳排放法规带来的强烈不适,一边在纯电动车市场斥巨资布局。中国传统车企再次举起冲击高端化品牌的大旗,向新能源车领域发起进攻,成败犹未可知。
在汽车市场动能转换、亟待变革的关键时刻,智能电气化浪潮不断与汽车业融合,已经吸引华为、小米以及BBA等科技巨头加入战局。
新竞争态势背后,往往孕育着生机。在新一轮电动化和智能化的浪潮下,中国自主品牌在未来汽车产业竞争中站占据优势地位,充满信心。
行业预测,2030年中国市场中国品牌会占到60%。2021年全年汽车销量将为2660万辆,同比增长5%。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340万辆,同比增长158%,市场渗透率超过20%。
这源于技术方面,电动车电池技术持续改进和成本下降,电池系统的结构设计持续创新,也源于新能源消费大势所趋。
作为世界第一大汽车产销国,中国汽车行业内卷程度俨然比其他汽车市场要严重得多。特别是近些年新能源车市场的兴起,更是在一定程度上倒逼了传统燃油车市场的内卷。
在燃油车领域,合资车企领先国内企业近半个世纪,几乎已经失去了赶超的意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此时智能电动汽车领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赛道,竞争规则已经变化,稍稍松懈,每个品牌都有可能被时代的列车抛在身后。
挑战自我,跨越自我。那些咬牙坚持的脚步,走出了汽车业气象万千的新景象。新的一年,奋斗中的汽车人,不妨再大胆一些,去攀一座山,追一个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