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翠平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核心素养理念逐渐被关注。在小学教育阶段,教师要时刻把新思想、新观念注入课堂教学中,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制定创新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充分吸收语文知识,开发学生语文思维。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不算紧张,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以基础为主,培养学生成长和学习过程中,必备的能力。在新时期的教学阶段,教师要深入探究核心素养理念,从构建高效语文课堂开始,逐渐改善整体的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阅读课堂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前言:小学语文教学主要以阅读和写作为主,从学生的角度展开教学,通过变换讲解模式,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学习积极能明显增强。阅读是语文的重点教学内容,教师在讲解阅读知识时,要从学生的学习的角度出发,制定围绕核心素养元素讲解的语文课堂。有效的培养学生,语言构建和运用能力、思维发展和提升能力、审美鉴赏和创造能力、文化理解和传承能力。结合实际教学内容,打造创新型课堂,让小学生充分的感受学习的乐趣。
一、营造气氛激发学生文学思维
小学教学形式要以欢快积极为主,学生的思想容易受外界干扰,课堂的气氛对学生的学习效率有很大影响。所以教师在讲课之前,首先要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这样也会让师生之间逐渐产生彼此的默契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1]。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从培养喜欢读,善于读,优于读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在教师有效的指导下,逐渐形成固定的阅读学习模式,充分激发学生的文學思维。
比如,教师讲解《景阳冈》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讲解一下《水浒传》的相关人物,让学生在阅读之前,先对人物关系有一定的了解。经过教师的故事性的讲解之后,学生逐渐对于教材中的故事片段,产生了阅读兴趣,随后教师再让学生进行阅读,这样学生出于好奇的心理,也会专心的阅读,这样的学习状态才会充分的锻炼和开发学生的文学思维。
二、创建情境锻炼学生语言能力
阅读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有效的培养,针对不同的阅读内容,在课堂上合理的创建课堂情境,让学生能在学习中,不断强化自身的阅读能力和知识储备。新课改之后,致力培养学生主观学习能力,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灵活掌握课堂节奏,先转变学生的学习思想,培养学生乐观的学习态度,传授学生的正确的阅读方法,筛选阅读内容充分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让语文课堂教学变得更加高效[2]。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阅读内容,制定不同的情景模式,通过变换不同的讲解思路,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让小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更感兴趣,从而改善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
比如,教师讲解《秋天的雨》时,教师可以在学生阅读之前,可以先为学生设定几点阅读任务,让学生在阅读的之后是有目的性的,这样阅读也会更有方向。首先学生要了解文章的讲解内容,去要让学生找到文章中的主要修辞,并且能够指导是什么修辞方法,最后阅读完教师可以让学生融入自己的情感,表达一下文章的主要意思,并能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心目中的秋雨。这样的阅读方式,既能锻炼学生的阅读速度,还能提升课堂教学质量,通过学生自己的表达,教师可以进行详细的讲解,表扬和鼓励学生自我表达,提升学生的信心,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运用能力。
三、课堂互动强化学生理解和分析
在语文教材中,学生对于课文的阅读和理解会比较轻松,但是对于古文和诗句的理解,就会显得比较困难,由于内容比较抽象,学生不仅要学习生词的含义,还要理解翻译的意思,最后还要进行背诵。教师要想让小学语文教学质量,能得到全面的提升和巩固,就必须要让学生在综合素质上得到有效的锻炼和强化,要在教学中不断的提升阅读学习的难度,这样才能帮助学生不断的提升阅读能力[3]。课堂上教师要以教材为主,其他资料为辅,共同教学,这样才能有效的锻炼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对文章的分析能力,教师要深入实施课堂互动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比如,讲解故事时,教师可以让几名学生共同合作分组学习,一个学生读诗,一个学生翻译,其他学生纪律不同的生词的含义,然后根据最后的理解,总结古诗的中心思想。通过这样共同努力互相学习的模式,学生逐渐会在互动中不断总结,适合自身学习的方法,提高记忆力,有效强化核心素养的培养。
结论:综上所述,小学教育阶段既漫长又短暂,教师要合理运用教学时间,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强化知识积累,提升学习效率,完善自身素养。阅读的学习是语文学习的灵魂,教师要抓住小学生的学习心理,从思想着手转化,进而全面提升语文存在的问题。通过核心素养不同的元素渗透,让小学生也能积极地参与课堂互动,并且有足够的语言能力和创造力,去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在课堂讲解中,要充分激发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锻炼学生主观学习思维,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胡勤琼.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高效阅读课堂构建策略[J].小学生(下旬刊),2020(05):17.
[2]朱婷婷.核心素养下农村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分析[J].读写算,2021(30):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