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角下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育模式创新研究

2022-01-17 21:54李好郑天禹
安家(校外教育) 2022年13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校

李好 郑天禹

摘要: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教育的各环节、各方面都要围绕这一目标来设计和行动。近年来,“课程思政”的建设在高校形成了一股浪潮,与思政课相互补充,形成协同效应。在这种形势下,既要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价值,挖掘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又需要充分发挥思政课在“课程思政”中的主渠道作用,凸显思政课价值,形成以思政课为引领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大思政教育格局,强化思政课教书育人的历史使命。创新思政课的教育模式必须厘清“课程思政”与思政课之间的关系,强化思政课教师的使命感;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创新教学方式;完善评价机制,强化实践教学。

关键词:高校;课程思政;思政课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代替,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当前国际社会意识形态领域风云变幻,在各种社会思潮观念激烈交锋的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们的教育要顶住压力、抵住侵蚀。为全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各高校相继开启“课程思政”建设模式。在“课程思政”的光芒下,如何凸显思政课的地位,避免出现弱化思政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倾向,已经成为了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正确把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之间的关系

“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是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方面的新尝试,它能够满足当代中国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新诉求。正确把握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于我们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的内涵

“思政课”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系列课程,是高校教育的基础,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转变学生思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

“课程思政”强调的是除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之外,其他专业课程也需要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在全国高校思政政治理论课师生座谈会、全国教育大会、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等会议上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促进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发展,为祖国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1]。由此可见,无论是承担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任务的思政课还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课程思政”,都是构成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部分。

(二)创新思政课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遵循

“课程思政”是思政课程的扩展和延伸,是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的重要抓手。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对新时代的思政课定位特别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2]。思政课作为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既是一门内涵丰富的理论课,又是一门生动的实践课。在“课程思政”的冲击下,思政课的教学方法再一次面临着考验。创新思政课的教学方法,提升时效性,不仅能够巩固思政课的教学地位,提升教学效率,还能够为“课程思政”的建设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

“由此看来,作为对大学生进行系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体现社会主义辦学方向和本质要求的思政课,既要强调在价值传播中夯实知识底蕴,又要强调在知识传播中蕴含价值引领,其主渠道作用的发挥直接影响到“课程思政”体系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成效”[3]。

二、“课程思政”背景下思政课建设面临的困境

在大力倡导“课程思政”和立德树人的背景下,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性相对以前有大幅度的提升,思政课教师的地位也得到了普遍的认可。高校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和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阵地,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以及立德树人理念的渗透都有了较为明显的提升。但是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校情和学情的不断变化,思政课教师的角色定位和教学关系都需要得到重新审视。

(一)思政课教师的角色需要再思考

“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是希望所有的教师都能够在课程中不断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强化教师的价值引领作用、提升学生的政治觉悟、塑造学生的良好品行。高校的思政课教师更是如此,如果思政课的教师在教书育人方面还没有其他专业教师做的好的话,那么思政课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尽管近些年来“课程思政”的建设浪潮提升了思政课教师的教学地位,但是并不意味着思政课教师对自己和课程有着清晰的认识。事实上,高校有些思政课教师的专业水平和高校培养优质人才的标准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第一,个别教师的政治认同感弱化。近些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下,思政课教师的数量急剧增长,有些思政课教师的专业基础比较薄弱,但是为了达到国家制定的招聘数量要求,滥竽充数的思政课教师也是不在少数。他们缺乏对马列经典著作的细致研读,导致缺失夯实的理论基础,甚至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政治动摇的倾向。第二,个别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理解存在偏差。“课程思政”的出现让个别教师产生迷惑,“既然有‘思政课程’,为什么还要出现‘课程思政’,难道是我们做的不够好?还是想让我们思政课教师下岗”?这种理解上偏差会导致个别思政课教师不能正确认识思政课的价值与性质,把教学仅仅当做一种维持生活的手段,疲于应付教学任务,这就大大降低了思政课教师的荣誉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关系需要进一步优化

教学关系是思政课教师进行教学的原生动力。随着“课程思政”的深入推进,传统的教学体系受到了冲击,教学体系内的各种关系也应发生相应的变化。第一,在师生关系上,个别思政课教师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不在意学生的需求,甚至为了树立教师的权威强行制造师生之间的不平等,忽视了学生对于自由、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的追求,这与思政课教书育人的理念背道而驰。第二,在师师关系上,教师之间的合作不断增加,通常表现为教师之间以及思政课和专业课教师的合作。但由于功利主义和个人主义从中作祟,个别教师之间的合作往往趋于表面化,都不愿意接受新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学习需求,不利于教学改革的持续推进。第三,在教师与教材的关系上,少数思政课教师没有提前做好授课准备,在授课的过程中没有把教材内容和社会发展要求充分结合起来,仅仅依赖于教材,导致思政课成为了“一潭死水”,无法折射出教材中所蕴含的育人理念,毫无创造性与时代性可言。

三、“课程思政”视角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的实现路径

毋庸置疑,“课程思政”的建设有赖于思政课主渠道作用的发挥。因此,高校应该抓住这一历史契机,在“课程思政”的建设中展现出思政课的光芒,创新思政课的教学模式,提升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一)强化思政课教师的使命感,加强师师合作

“课程思政”要求各科教师都要像思政课教师那样不断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实现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同频共振,同向同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此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师要不断强化自己的政治认同和使命感,增强自己的协作能力,和其他专业课教师一起实现教书育人的教学目标。第一,思政课教师应增强自己的历史使命感,充分发扬工匠精神。这就意味着思政课教师不能把教学仅仅当做养家糊口的工具,而应该把自己的职业当做为学生服务的天职,做到尽职尽责,精益求精,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激发教师教学的内在动力,增强教师教学的荣誉感和使命感。第二,思政课教师要不断增强自己的团结协作能力。“课程思政”背景下,对思政课教师的协作能力有了进一步的要求,不仅需要和思政课教师合作,还需要和其他专业课教师合作。良好的师师关系是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托,也是营造融洽授课氛围的有生力量。因此,高校应完善教师之间的常态化合作机制,扩大思政课的影响力。

(二)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创新教学方式

“课程思政”像粘合剂一样把思政课与专业课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其育人功能、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思政课教学改革的要求不谋而合。因此,思政课教师要以此为契机,创新思政课的教学方式,构建有温度的师生关系。第一,高校思政课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4]。高校思政课教师需要打破传统的、仅仅围绕“传道受业解惑”目标的教学观念,把教师和学生放在同一个维度上进行教学,促使课堂教学由以往的单向传输转变为多向传输,及时拉进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这样既实现了教书育人的课程目标,又促进了学生的成长成才。第二,思政课需要与时俱进,及时创新教学方法。就思政课的教学内容而言,在“课程思政”的背景下,思政课与专业课之间的联系被逐渐放大,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和挖掘与专业课相关联的知识点,并与生活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实现教书育人的生活化;就思政课的教学方法而言,思政课教师需要及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情感变化,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同时要善于运用多媒体技术,增强课堂的教学活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

(三)完善评价机制,强化实践教学

“课程思政”想要构建的是一个“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格局。在“课程思政”的视角下,作为教书育人主渠道的思政课更应该把握住机会,紧跟时代的发展潮流,通过完善评价机制,强化实践教学来不断提升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时效性。第一,要不断完善课程评价机制,彰显思政课育人的光芒。在学生评价中,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改掉以往重结论、轻过程的思维定势,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整体发展,让学生体会到思政课的魅力所在。第二,强化实践环节,丰富教学内容。思政课的主旨在于育人,育人的过程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因此,思政课应该积极促进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统一,比如:通过带领学生参观爱国主义红色教育基地,学习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厚植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引导学生感悟人生真谛。总之,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创新高校思政课教育模式,能够最大化提升思政课育人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许硕,葛舒阳.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关系辨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35(06).

[2] 贾亚君.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情怀要深”的内涵建构与实践路径[J].高教学刊.2019(26).

[3] 王芳. “课程思政”建设中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的探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40(06).

[4] 何會宁. 论以人为本理念下的高校和谐校园建设[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25).

作者简介:李好(1997.10—),女,湖北省武汉市人,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哈尔滨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2020级 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郑天禹(1999.01—),男,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人,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哈尔滨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2020级 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高校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