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云强 何荣平 吕 静 李灵颖 王 明 王孝林 魏艾玲 何渝煦
1.云南中医药大学,云南 昆明 650500;2.云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云南省中医医院,云南 昆明 650021
失眠是指主观上虽有适宜的睡眠时间和睡眠环境,但仍不满足于睡眠时间和/或睡眠质量,影响白天的社会功能。主要症状为睡眠困难(睡眠潜伏期>30 min)、睡眠维持障碍(整晚醒来次数>2次)、总睡眠时间(一般<6.5 h)、早醒、睡眠质量下降,同时伴有疲劳、抑郁或易怒、认知障碍等的日间功能障碍[1]。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睡眠障碍的发病率为27%。根据中国睡眠研究会2016年发布的数据显示,有3亿多中国人患有睡眠障碍,中国成年人失眠的发病率多达38.2%,而且这一数据还在逐年增加[2]。随着现代化社会竞争压力的加剧以及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失眠已逐渐成为困扰现代人身体健康的重要问题。失眠的发病机制是由于大脑的某些核团、神经递质、递质系统、生长因子、激素类等物质在环境、心理、疾病、药物以及遗传等因素的影响下作用于人体的睡眠中枢,导致中枢神经递质系统的异常,从而导致失眠[3]。西医治疗失眠主要通过重塑睡眠-觉醒节律,药物主要包括苯二氮卓类、三环类抗抑郁药、褪黑素等,由于部分药物存在成瘾、依赖、宿醉等不良反应,临床应用受到限制甚至停药[1]。失眠在中医学中被称为“不寐”等,人的正常睡眠乃阴阳之气自然而有规律的转化的结果,多为情志所伤、劳逸失调、饮食不节、久病体虚等因素影响;病机总属阳盛阴衰,阴阳失交;病位在心,与肝、脾、肾关系密切;病性有虚有实,且虚多实少;治疗以补虚泻实,调整脏腑阴阳为原则[4]。现代文献研究[5-14]表明,中医药治疗失眠具有明显的优势,方法的多样性也为临床实践提供了多种选择。为了进一步总结历代医家治疗失眠的用药经验,本研究运用数据挖掘技术,系统分析了《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失眠方剂的用药规律,并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客观总结其处方规律,为失眠的临床治疗和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1.1 数据来源及筛选 选取《中医方剂大辞典》[15]中收录的治疗失眠方药为研究资料,剔除食疗方剂及特定用药对象方剂,如:柏子仁粥、治老人不寐丸等。
1.2 数据规范
1.2.1 纳入标准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6]《中华本草》[17]和《中药学》[18]记载的中药名称,在《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失眠的方药,对同一种中药的不同部位、同一种中药的不同名称以及因品种、地域、炮制等不同而产生的不同中药名称进行了严格性统一规范,如丹砂、光明砂、辰砂统称朱砂,小草、棘菀、葽绕统称远志,破故纸、和兰苋、胡韭子统称补骨脂,炙甘草、粉甘草、生甘草等统称甘草,真珠、明珠母统称珍珠母,黄耆统称黄芪等。
1.2.2 排除标准 根据上述专著[16-18]中所载的中药名称,条参、海粉、鸡子黄、秫米等均未被记载,且剔除食疗方剂及特定用药对象方剂,如家秘胆星丸、治老人不寐丸等,均不予录入数据库与纳入本研究。
1.3 数据库的建立 对符合筛选要求、规范化的中药功效、类别、药性、药味及归经等数据采用二分类量化方法进行处理,每种中药按“否=0,是=1”赋值,输入excel建立原始数据数据库。在整个录入过程中,采用双人输入法,对处方的序号、其药物组成、所涉及的中药功效、类别、性味、归经分别进行录入和校对,保证数据录入的准确性。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5.0统计分析软件对用药频次进行描述性统计,处方频率=出现频次/方剂总数,用药频率=出现频次/中药总频次,采用Weka 3.8使用Apriori算法分析中药潜在性关联规则。
通过以上方法,共收录《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失眠方剂58首,其中涉及中药98味,累计使用中药总频次509次,药性总频次509次,药味总频次692次,归经总频次1525次。
2.1 高频中药使用分布 使用频次>10的中药分别为人参、甘草、酸枣仁、当归、茯苓、远志等16味药,以上中药累计使用频次301次,占总用药物总频次(509次)的59.14%。统计结果见表1。
表1 治疗失眠的高频中药频数分布表
2.2 高频中药类别分布 使用频次>10的中药类别分别为补虚药、安神药、清热药、化痰止咳平喘药等11药别。其中补虚药类>安神药类>清热药类>化痰止咳平喘药类,以上药类的中药累计使用频次380次,占总用药物频次(509次)的74.66%。统计结果见表2。
表2 治疗失眠的中药类别归类分布表
2.3 高频中药药性分布 使用频次>10的中药药性分布为温性、寒性、平性。其中温性药类>寒性药类,使用频次342次,占药性总频次(509次)的67.19%。统计结果见表3。
表3 治疗失眠的中药药性归类分布表
2.4 高频中药药味分布 使用频次>10的药物药味分布为甘味、苦味、辛味、酸味、淡味、咸味、涩味。其中甘味>苦味>辛味>酸味>淡味,以上药味的药物累计使用频次662次,累计占药味总频次(692次)的95.66%。统计结果见表4。
表4 治疗失眠的中药药味归类分布表
2.5 高频中药归经分布 使用频次>10的中药归经分布为心经、肺经、脾经、肾经、肝经、胃经等8条经络。其中心经>肺经>脾经>肾经,以上归经的中药累计使用频次1040次,累计占归经总频次(1525次)的68.20%。统计结果见表5。
表5 治疗失眠的中药归经归类分布表
2.6 高频中药关联规则 关联规则挖掘的目的是从数据集中分析数据项之间潜在的强规则,揭示其中蕴含的有价值性规律。本研究选取10%最小支持度、70%最小置信度和1最大前项数来分析关联规则;根据所得药对、药组配伍规则结果,见表6;根据药对的关联规则,采用可视化中心度图绘制的方式将药对关联规则展示出来。如图1所示。
图1 药对关联规则图注:方形越大,则该药出现的频次越高;连线越多,代表该药组合的关联程度越高
表6 治疗失眠的药对关联规则表
本研究对《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所载部分治疗失眠的方剂58首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和分析,共涉及中药98味,总结了其类别、功效、药性、药味及归经等特征因素与失眠的治疗有一定的关联规律,从而为临床医生遣方用药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然而,这种方法仍然是建立在中医基础理论的基础上的,中医师需对患者的疾病进行辨证论治后方可遣方用药,离开这一理法则意义不大。根据本研究的数据挖掘结果,补虚药类和安神药类应用广泛,符合经典之言和临床实践。
3.1 高频药物使用分布分析 使用频次前3位的药物有人参(29次)、甘草(29次)、酸枣仁(29次)。人参味甘,性温,具有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养血,安神益智等功效。《神农本草经》中载到“主补五脏,安精神……开心益智。”现代药理研究[19]表明,人参的化学成分包括人参皂苷、 人参多糖、挥发油(萜类、醇类、脂肪酸类等)和氨基酸等,具有抗疲劳、抗衰老、抗氧化和增强免疫力等药理作用,其中人参挥发油在少量使用时能使神经激动,剂量适中时可以镇静催眠,而剂量过大时则会麻痹神经。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等功效。《伤寒论》云: “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现代药理研究[20]表明,甘草含有甘草总黄酮、甘草酸及甘草苷等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调免疫、解毒抗癌等多方面作用。酸枣仁,味甘,性平,具有养心补肝,宁心安神,敛汗生津等功效。《名医别录》记载:“主烦心不得眠……虚汗烦渴,补中,益肝气,坚筋骨,助阴气,令人肥健。”现代药理研究[21]表明,酸枣仁具有镇静催眠、抗焦虑抗抑郁、抗惊厥、保护心肌细胞及抗心律失常等效用。
3.2 高频药物类别分布分析 功效频次前2位的药类有补虚药(171次)、安神药(111次),其中补虚药使用频次最多,补气、补血、补阴、补阳药约各占1/4。窦海伟等[22]通过对古代文献的挖掘分析,对不寐早在《黄帝内经》时代就有明确认识,后经历代医家不断发展完善,逐渐形成了一套以阴阳为基础,以气血为载体,由脏腑调节,与五志紧密相连的理论体系。治以应和阴阳,调气血,安五脏,辨证施治,方可取得可靠疗效。因此,上述两类药历来被视为治疗失眠的常用药。
3.3 高频药物药性分布分析 药性频次最高的是温性类药,用药频率为36.15%,其次为寒性、平性类药。温热药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通经络、引火归原、回阳救逆等作用。张培等[23]研究证实:温与催眠呈正相关,很多温性药具有补益作用,能补气、补血、补阳等以安神益智,在临床上治疗失眠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配伍寒性、平性类药,既可缓温热药之峻猛,又可顾护脾胃,补而不滞,温而不燥不热,达到整体治疗失眠的效果。
3.4 高频药物药味分布分析 药味频次前3位为甘(203次)、苦(203次)、辛(147次);甘味药主入脾胃二经,作用平缓,具有补益中气、调和阴阳、和中缓急等作用,同时合用温性药有甘温益气补血、温阳扶阳。苦味药主入肝经,具有清泄火热、泄降气逆、通泄大便、消炎抗菌、燥湿坚阴等作用,同时合用寒性药有苦寒清泄火热、泻火存阴。辛味能散能行能润,合于温性而辛散温通,合于寒性而辛寒润燥生津。各味别的配伍在失眠治疗中使用频率最高,共奏安神之功效。
3.5 高频药物归经分布分析 归经频次前3位心经(336次)、肺经(248)、脾经(246次),其中归心经的药物最多,其后是归肺经、脾经的药物。《景岳全书》记载:“盖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指出睡眠由神主宰,而神又藏于心,为心神所主。《灵枢·邪客》言:“卫气者,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若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故目不瞑。”肺主宣发卫气,卫气白昼行于外,主乎卫阳,顾护体表,夜间入于阴,阴阳交合,则目得瞑,寐得安。卫气的运行有赖于肺,若肺气过盛,则可致卫气的升降出入失常,卫气循行体内外失常,阴阳失于交合,导致失眠的发生。肺与其他脏腑的联系,肺朝百脉,主治节,助心行血,肺脏功能正常,则心神得养,寐得安。《类证治裁》云:“思虑伤脾,脾血亏虚,经年不寐。”因心主血,脾统血,思虑太过,耗伤心血致心脾两虚,心神失养。同时,脾主运化水湿,脾运失常,酿生痰饮,积而生热,痰热扰心,亦可直接导致失眠。心、肺、脾三脏功能失调为导致失眠重要的病因病机,故失眠的发病可从归经规律中看出常用中药紧扣心、肺、脾三脏功能失调,用药归经契合病因病机。
3.6 高频药物关联规则分析 当以最小支持度10%、最小置信度70%和最大前项数1进行关联规则分析;所得药对配伍规则可见,常用的药对有酸枣仁-人参、茯苓-人参、麦冬-酸枣仁、茯神-酸枣仁、远志-人参、远志-酸枣仁、白芍-当归、生地黄-当归等。安神药与补益药配伍较多,体现了古代医家在临床上治疗失眠以应和阴阳,调气血,安五脏为主的用药特点。以药测方,通过药物关联规则分析可知,常用药对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如名方酸枣仁汤,方中重用酸枣仁,甘酸而平,入心、肝、胆经,补心养肝,宁心安神,故为君药;川芎辛温,调营血,疏肝气,与酸枣仁配伍,酸收辛散并用,相反相成,更好地发挥养血调肝之效,为臣药;茯苓甘平,助主药宁心安神,且能培土以荣木,知母苦寒,清热除烦,又能缓和川芎温燥之性,共为佐药;甘草培土缓肝;调和诸药,既可助茯苓培土荣木,亦可助知母清热除烦,为使药。诸药配伍,有养血怡神,清热除烦之效。如此则肝血足,虚烦除,睡眠自宁。又如天王补心丹,方中重用生地黄,一滋肾水以补阴,水盛则能制火,一入血分以养血,血不燥则津自润,是为君药;天冬、玄参、麦冬甘寒滋润以清虚火;丹参、当归有补血、养血之功,人参、茯苓益气宁心,柏子仁、远志、酸枣仁、朱砂为补益心脾,安神益志之专药,五味子敛气生津以防心气耗散,皆为臣药。两组合用,一补阴血不足之本,一治虚烦少寐之标,标本并图,阴血不虚,则所生诸症,乃可自愈。方中桔梗,取其载药上行之意。上述两方的配伍特点,均符合药物关联及用药规律结果。
失眠是指长期睡眠质量差,伴有其他临床症状,并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学习、工作等日常生活。临床上影响失眠的因素很多,如环境因素、体质因素、精神障碍和药物作用等。中医认为失眠主要是由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神过度、或病后体虚、阴阳失衡所致,临床用药主要遵循调节阴阳、补虚泻实、养血安神、镇惊清心的治疗原则。数据挖掘是一种涉及统计学、计算机等学科的现代分析方法,是人们在分析和探索数据库中复杂信息时产生的方法集合[24]。目前,描述性分析、关联分析、复杂系统熵聚类分析、因子分析和判断分析等方法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中医药研究领域。借助现代分析方法,通过挖掘获得了一系列符合中医辨证论治思想的药对及药物配伍组合,进一步丰富了药物的临床应用[25]。本研究通过对《中医方剂大辞典》中的失眠处方进行SPSS频数分析及Weka关联分析,得出了历代医家治疗失眠的用药组方规律。其规律可以发现,治疗失眠常用人参、甘草、酸枣仁、当归、茯苓、远志等中药;选药以补虚药、安神药、清热药等为主,性味多甘苦辛酸兼以咸涩,且归经多为心肺脾肾;多选用酸枣仁-人参、茯苓-人参、麦冬-酸枣仁、茯神-酸枣仁、远志-人参、远志-酸枣仁、白芍-当归、生地黄-当归等药对。失眠在临床上以虚证较为常见,治疗故应以和阴阳,调气血,安五脏为主的用药特点。通过以上分析,得出临床用药规律与中医基本理论相一致,对于当代医家在临床上辨证施治指导处方用药上具有指导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