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联合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应用于翼状胬肉的临床效果观察

2022-01-17 13:22:12顾芹娣陈海燕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21年23期
关键词:翼状胬肉眼表

顾芹娣,陈海燕

(兴化市人民医院眼科,江苏 泰州 225753)

翼状胬肉是眼科常见的疾病之一,其属于一种慢性炎症性病变,因其形状酷似昆虫的翅膀得名。随着病情严重程度的增加,胬肉可逐渐变大,甚至将瞳孔覆盖,严重影响患者视力。临床多采用手术治疗,单纯手术治疗后复发率较高,可对眼部结构和功能造成损伤,且不利于术后眼表功能的恢复[1]。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是近年来新发展的一种疗法,该方法能有效提供球结膜,为病变区角膜缘提供健康的上皮来源,使病变区域的角膜缘恢复正常功能,不存在免疫排斥且成功率较高[2]。围术期护理干预包括对患者的心理护理、用药指导、饮食控制等,能有效降低手术风险,缩短手术时间,有利于促进患者术后恢复[3]。本研究旨在探讨翼状胬肉患者采用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联合围术期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兴化市人民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72例翼状胬肉患者分为对照组(36例)和观察组(36例)。对照组中男、女患者分别为12、24例;年龄50~79岁,平均(61.09±6.12)岁。观察组中男、女患者分别为15、21例;年龄50~80岁,平均(60.99±6.14)岁。对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诊断标准:参照《眼科学》[4]中关于翼状胬肉的诊断标准。纳入标准: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屈光间质清晰者;原发性静止期或进行性翼状胬肉者等。排除标准:合并其他眼科疾病者,且近3个月内行重大手术者;合并糖尿病与内分泌疾病者等。本次研究已通过兴化市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手术与治疗方法两组患者术前均接受视力、裂隙灯、眼底、眼压等常规检查。对照组患者采用翼状胬肉切除术治疗,术前应用盐酸丙美卡因滴眼液(S.a.ALCNCOUVREUR n.v,注册证号HJ20160133,规格:15 mL∶75 mg)点术眼3次,首先贴眼贴膜,开睑器开睑。以聚维酮碘结膜囊冲洗后大量生理盐水冲洗,1.5 mL 2%利多卡因行胬肉结膜下浸润麻醉),沿角巩膜缘剪开球结膜,向胬肉体部与头部分离,分离胬肉头部与角膜,至前弹力层,剪除胬肉头部与体部组织,常规压迫止血,10-0缝线固定结膜与巩膜。术后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眼用凝胶[兆科药业(合肥)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80261,规格:5 g∶1 g]涂眼,术眼包扎回房。术后给予0.5%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参天制药(中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H20205052,规格:0.488%(5 mL∶24.4 mg)],3 次 /d,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齐鲁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20497,规格:5 mL∶妥布霉素15 mg,地塞米松5 mg),4次/d,持续治疗10 d,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眼用凝胶涂眼,1次/d,共治疗6 d,术后7 d拆线。观察组患者采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翼状胬肉切除术同对照组,常规压迫止血,取上方带角膜缘干细胞游离移植片于巩膜暴露区,使干细胞侧贴合角巩膜缘对位缝合,术后小牛血清去蛋白提取物眼用凝胶涂眼,术眼包扎回房。术后予给0.5%左氧氟沙星滴眼,4次/d,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4次/d,持续治疗10 d,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眼用凝胶涂眼,1次/d,共治疗6 d,术后半个月拆线。两组患者均于术后定期随访6个月。

1.3 护理方法两组患者均采用围术期护理干预,包括:①术前护理。耐心讲解手术原理和可能达到的治疗效果,包括疾病知识,眼部卫生,抗生素药液滴眼使用,指导适当的眼球运动,并向患者介绍手术的成功案例,增强患者的自信心,减少患者的恐慌心理。②术中护理。耐心讲解注意事项,患者当疼痛时注意言语安慰,必要时给予镇痛剂,在手术过程中观察并监测患者在术中的生命体征,如患者因紧张出现眼球上翻、颈部僵直等,应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使患者放松并配合手术的进行,时刻对患者的情况进行监测。③术后护理。眼部护理:用纱布覆盖术眼,每天换药,密切关注眼部情况,遵医嘱合理使用各类滴眼药。饮食护理:叮嘱服用易消化、富含纤维蛋白较多的食物,应忌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用力咀嚼。

1.4 观察指标①临床疗效:参照《眼科学》[4]对两组患者术后2个月临床疗效进行评价。显效为治疗后无瘢痕增生、结膜无充血,角膜残留薄翳或透明,且角膜面光滑;有效为治疗后患者结膜轻度充血、瘢痕形成,角膜创面基本修复,且无新生血管;无效为治疗后结膜充血与增生,机体纤维血管组织形成,且角膜面出现胬肉组织与角膜创面有新生血管。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②视力、屈光度情况、泪膜破裂时间(BUT)及泪液分泌(SIT)值:术前、术后2个月两组患者分别采用电脑验光、视网膜检验验光、国际标准视力检查表、主觉验光评估视力、屈光度情况,将视力转换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5]视力,数值越低,表明患者视力情况越好;将荧光素溶液滴入患者的结膜囊内,叮嘱其闭眼次数,睁眼后注视正前方,测定SIT值,其中10~25 mm为正常,<10 mm为异常;用裂隙灯钴蓝光片往返扫视角膜,直到出现第1个黑斑为止,检查过程中记录时间,测定BUT,其中BUT ≥ 10 s为泪膜功能稳定,<10 s为泪膜功能不稳定或有干眼症状。③术前、术后1~2个月自我管理能力测量量表(ESCA)评分[6]、眼表疾病指数(OSDI)评分[7]:ESCA评分主要包括4个维度(健康知识、自我护理责任感、自我护理技能、自我感念),总分为172分,分值越高,自我管理能力越强;采用OSDI评分评估泪膜功能变化对生活的影响,眼部症状分为眼酸、眼痛、异物感,视觉相关功能症状(视力模糊、阅读困难、看电视、手机费力)及环境刺激因子(空调房眼睛干涩、迎风不适)等3个维度进行评估,总分为100分,分值越高,干眼症状越明显。④并发症、复发率:统计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创面愈合不良、睑球粘连、浅层点状角膜等发生情况;统计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复发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临床疗效、并发症、复发情况为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泪膜功能、视觉功能指标为计量资料,以(±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时间点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术后2个月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4.44%、66.67%,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2.2 视力、屈光度情况、BUT及SIT水平术后2个月两组患者logMAR视力值、屈光度与术前比均显著下降,且观察组与对照组比显著下降;BUT与术前比均显著延长、SIT值与术前比均显著升高,且观察组BUT与对照组比显著延长,SIT值与对照组比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视力、屈光度情况、BUT及SIT水平比较( ±s)

表2 两组患者视力、屈光度情况、BUT及SIT水平比较( ±s)

注:与术前比,*P < 0.05。logMAR:最小分辨角对数;BUT:泪膜破裂时间;SIT:泪液分泌。

组别 例数 logMAR视力值 屈光度(D) BUT(s) SIT(mm/5 min)术前 术后2个月 术前 术后2个月 术前 术后2个月 术前 术后2个月对照组 36 0.62±0.02 0.52±0.04* 1.38±0.06 0.78±0.04* 6.15±1.12 8.71±1.29* 6.75±1.09 8.12±1.19*观察组 36 0.61±0.03 0.49±0.06* 1.39±0.08 0.74±0.05* 6.12±1.09 11.98±1.34* 6.79±1.12 9.78±1.23*t值 1.664 2.496 0.600 3.748 0.115 10.548 0.154 5.820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3 ESCA、OSDI评分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OSDI评分与术前比逐渐降低,且观察组各时间点OSDI评分与对照组比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 ESCA、OSDI评分比较 ( ±s, 分)

表3 两组患者 ESCA、OSDI评分比较 ( ±s, 分)

注:与术前比,*P < 0.05;与术后1个月比,#P < 0.05。ESCA:自我管理能力测量量表;OSDI:眼表疾病指数。

组别 例数 ESCA评分OSDI评分术前 术后1个月 术后2个月 术前 术后1个月 术后2个月对照组 36 87.89±8.14 88.91±8.15 89.01±8.21 31.89±3.72 27.96±3.43* 19.75±3.12*#观察组 36 87.84±8.13 88.95±8.17 89.04±8.23 31.52±3.68 25.71±3.35* 16.71±3.07*#t值 0.026 0.021 0.015 0.424 2.816 4.167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4 并发症、复发情况术后6个月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5.56%、27.78%,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复发率分别为2.94%、33.33%,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并发症、复发情况比较[例(%)]

3 讨论

翼状胬肉属于一种退行性疾病,其发病因素主要包括紫外线、细胞因子与生长因子失衡、免疫紊乱、遗传基因、病毒感染等。疾病初期患者多无明显症状,而随着病变向光学区域的增长,翼状胬肉组织逐渐增大,患者视力受损。临床多采用翼状胬肉切除术治疗,但易损伤患者眼表结构和功能,且术后复发率较高[8]。

角膜上皮的角膜缘干细胞的位置在角膜缘的角膜周围组织的基底上皮层中,对维持角膜的透明性至关重要,角膜缘干细胞的丧失,会导致机体角膜缘干细胞出现缺乏症,造成严重视力障碍。通过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可以及时为巩膜提供营养,改善患者眼表的微环境,使受损角膜上皮恢复时间缩短,从而使炎症刺激程度减轻,进而恢复眼表结构[9]。对患者进行围术期护理干预,分别于术前、术中、术后对患者进行干预,可保证手术顺利完成,并促进角膜创面愈合,提高治疗效果[10]。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2个月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显著升高,术后1、2个月OSDI评分与对照组比显著下降,术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与对照组比显著下降,表明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联合围术期护理干预可提高翼状胬肉患者的临床疗效,改善眼表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泪膜具有营养、润滑的作用,且可保护眼表功能,维持眼表正常结构,BUT可反映泪膜的稳定性,临床上常被用于评估泪膜功能;SIT值则可作为判断水样性泪液的分泌量是否正常的指标[11-12]。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用透明的角膜片将混浊或有病变部分的角膜置换,可起到增视并改善外观的作用,可使机体维持正常上皮表型,抑制机体成纤维细胞的分化,避免免疫排斥反应,可促进新生血管和抗纤维化生成,加快视力恢复;在手术过程中,角膜缘干细胞可提供大量的干细胞,通过分化、增殖等形式,使受损的角膜上皮迅速恢复,同可增加机体的杯状细胞密度、患者泪膜的稳定性,起到重建眼表泪膜功能的作用;此外,其可分化为正常的角结膜上皮细胞,从而促进创面愈合,防止结膜血管进入缺损区域[13-14]。围手术期护理干预中术前指导患者适当进行眼球运动,有助于术中更好地配合,从而降低手术风险;术后各类滴眼药使用,可有效减轻术后症状,促进角膜上皮修复[15]。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2个月观察组患者logMAR视力值、屈光度显著低于对照组,BUT显著长于对照组,SIT值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翼状胬肉患者应用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联合围术期护理治疗可改善视觉、泪膜功能。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表明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联合围术期护理干预可降低翼状胬肉患者的复发率,其原因在于,翼状胬肉切除术后创面覆盖是影响复发的主要因素,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术因局部角膜缘干细胞缺乏,从而导致术后复发率较高。

综上,翼状胬肉患者采用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联合围术期护理干预疗效确切,有助于其眼表泪膜功能与视觉功能的改善,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且复发率较低,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猜你喜欢
翼状胬肉眼表
绷带型角膜接触镜在翼状胬肉逆行撕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的应用
探究翼状胬肉的中医治疗方法
原发性与复发性翼状胬肉的临床指标及实验室指标差异
眼表抗新生血管治疗眼红、眼干和眼涩立竿见影
短时间电脑屏幕阅读对大学生视功能和眼表的影响
科技视界(2018年33期)2018-02-21 02:30:54
改良护眼法对高原地区眼表感染的辅助治疗效果观察
眼睛长胬肉要不要治
中老年健康(2016年9期)2016-11-18 15:51:15
眼表热化学烧伤后重度睑球粘连的疗效观察
翼状胬肉自体干细胞移植术后口服中药治疗60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