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逊
(江苏远洋运输有限公司投资发展部,江苏 南京 210008 )
船员是指包括船长在内的在船工作者,他们通过各部门的相关协作,共同驾驶各类型轮船从事国内和国际之间的海运事业。近年来,在全球国际贸易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航海安全的日益重视,越来越多的先进设备被运用到船上,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海运的安全;但海运事故还是时常发生。海上事故调查报告显示,绝大部分事故是由人为因素造成的,分析的结果大都归于船员的责任心不强、麻痹大意、违章违规等。[1-2]因为许多事故的发生与船员的心理问题密切相关,海运安全管理者出于海运安全的考虑,采取一系列的管理措施,在加大船员业务培训、提高船员专业素养的同时,还应该积极关注船员的心理健康问题。[3]
本研究基于CNKI 期刊数据库,采用信息计量学、内容分析法和信息可视化等方法,对我国近30 年(1990—2019 年)以来有关船员心理研究文献进行了分析。
检索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检索条件为发表时间(1990 年1 月1 日—2019 年12 月31 日),检索主题或题名为船员、心理或船员心理。文献排除标准: ①不相关和重复发表的文献; ②其他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文献研究主要从论文文献数量的变化趋势、论文高产作者或核心作者群、论文关键词的分布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检索结果显示,符合检索条件的文献总数为333 篇。从近30 年来有关船员心理研究文献数量的变化显示,该研究领域受到了学者们的关注,相关研究论文数量已有一定积累,为文献分析提供了条件。
论文发表年度趋势反映了研究者对于船员心理问题重视程度的变化,我国近30 年船员心理研究文献年代分布情况见图1。
图1 我国近30 年船员心理研究文献年代分布情况
1991—2000 年船员心理研究论文发表数量基本维持在每年10 篇以内,且数量呈逐年增加趋势。这10年可视为该研究的初始阶段。吴道英等[4]在《124 例远洋船员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一文中,以问卷调查形式对船员心理问题进行调查和分析。季少康[5]在《内河船舶航引事故连续性发生的心理因素及其疏导》一文中,从突发事件角度对船员心理问题进行统计。之后,更多学者参与到船员心理研究中,逐年推出一定数量的学术论文。2001—2010 年,我国船员心理研究的文献数量显著增加,在2004 年陡增至30 篇左右,随后每年在15—20 篇之间变化。这一阶段可视为该研究的快速发展阶段。从论文数量看,船员心理研究得到学术界普遍重视,该现象也同时反映了船舶航运业的良好发展趋势。2011—2019 年,前5 年相关学术论文数量维持在每年20 篇左右,后5 年呈一定程度的下滑趋势。这一阶段可视为该研究的相对稳定阶段,研究数据和方法也更加严谨和多样,论文发表周期也有所延长。该阶段文献数量的变化特点,说明学术界对船员心理的研究已经成为一种常态。
分析和关注该研究领域的高产作者或核心作者群,有助于读者和研究人员熟悉和深入了解该研究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也可以了解这些研究的积累以及社会对此类研究的需求情况。为此选取论文发表数量排名前40 位的作者进行分析,前40 位作者共发表99 篇论文。
其中,周元丽发表论文6 篇,张锦朋和张晓各发表论文5 篇,此3 位作者为论文发表数量的第一梯队;胡大力,邬远和,郑仕峰等9 位作者均发表论文3 篇,此9 人为第二梯队;其余作者均发表论文2 篇,可视为第三梯队。从文献数量看,论文高产作者为张晓,其通过SCL-90 心理症状量表和MMPI 人格测验等心理学相关调查方法,对中国远洋船员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分析,并对我国远洋船员在各种在航条件下的心理干预做了深入研究。[6]
为了解上述高产论文作者对船员心理的研究是否引起其他学者的关注,本文对论文引用频次和论文发表数量之间是否存在关联进行了统计,结果显示,被引频次最高的论文是张锦朋[7]的《海上交通事故中的人为因素分析》(被引频次60 次)和张晓等[6]的《中国远洋船员总体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被引频次47 次)。两位作者皆位列论文发表数量的第一梯队,从数量角度看,他们的研究结果和观点也被多数学者认可或关注,这也说明“人为因素”和“船员心理健康状况”两个视角已经成为船员心理研究的热点和主要研究方向。
通过关键词分析能够直观地了解某一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具体见图2。根据船员心理关键词共现矩阵图可以将聚类较高的关键词分为三类:第一类以“心理”“心理健康”“心理素质”等为主,第二类以“船舶安全”“安全”等为主,第三类关键词以“培养”“影响因素”等为主。这三类高频关键词从主观心理承受力、客观影响因素和未知影响因素等方面构成了船员引发心理问题诱因的基本框架。由此可见,船员心理问题的性质和程度,心理素质是否合格或优秀,皆是学者们关注的热点。而船员工作所在的船舶安全是否可以保证,用人单位对其培养是否达到岗位预期要求,显然对海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由此可见,由上述三类高频关键词组成的文献研究结果对海运公司在船员心理出现偏差时如何应对具有积极的参考意义。[8-9]
图2 我国近30 年船员心理研究文献论文关键词分布情况
依据近30 年有关船员心理研究论文数量的变化趋势、论文高产作者或核心作者群、论文关键词的分布等三个方面的分析,可将船员心理研究的历程和内容概括为“关注及认可”和“诱因及应对”两个方面,研究结果对海运院校的航海技术专业教学科研、海运公司对船员的前期引导和后期培养都具有借鉴作用。
从发文量来看,自2001 年开始国内学者对船员心理的研究热度逐渐增强,船员心理成为一个新兴的研究热点。从作者所在研究机构看,主要集中在具备航海技术相关专业(如航海技术、轮机管理等)的航海类院校,说明船员心理问题在相关航海院校均得到了一定关注。同时,从发文量居前列的论文被引频次和下载量看,船员心理相关研究已被充分关注,这为船员心理研究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船员心理问题的存在是造成航海类专业招生和船员招工数量不足的原因之一。干预和解决船员的心理问题将会直接影响到未来船员市场的走势。
根据对论文关键词的分析,将三类高频词形成的研究框架结合船员实际工作情况,可归纳为船员心理健康及影响因素、船舶安全和航海事故中的人为因素、船员培养、心理应激及压力应对四个主题。
1.心理健康及影响因素
从图2 中可以看出,关键词“心理素质”“心理健康”“心理”“船员”存在较高的重合度,这说明船员心理素质是否强大会直接影响其在船工作的适应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可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应对外界不利因素对自身心理和生理造成的影响,并能在周围同事发生心理波动或出现问题时起到一定的心理干预作用。
船员的压力源有多个方面,主要与工作环境的恶劣和不规律的作息时间有关。首先,机舱工作人员由于长时间在相对密闭的空间工作,大部分时间都是和机器打交道。其次,远洋船员单趟航期往往会持续8—10 个月,长时间承受着远离亲人的孤独和有可能产生的家庭感情危机,“封闭”和“远离陆地”这些环境因素很容易在潜移默化中造成船员的心理偏差,并在慢性的压力来源下引发其心理问题。[10-13]
在对干散货船员心理研究中发现,除了相对繁重的在船作业会导致船员身体受到疲劳的冲击,由于航行区域遍布全球,时区的差异作为一种慢性存在的“压力源”,也对船员的身心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研究认为部分船员的心理问题和其对“疲劳”的“应激性”存在一定关系。[14]
2.船舶安全和航海事故中的人为因素
“船舶安全”这一关键词与“船员”高度重合的现象表明,船员的人身安全也是影响船员心理的关键因素。船员在大海上漂泊,可能会面对很多意外情况,比如受伤,溺水等。此外,还会遇到许多无法预知和控制的情况,比如恶劣天气、风浪、海盗等。
张晓等[6]研究发现,部分船员内心对在船工作存在一定抵触的情绪,有35.4%的船员表示害怕爬大桅,24.7%的船员表示害怕下深舱,21.5%的船员表示害怕钻地轴。船员受到长时间高空和舷外作业的危险性以及封闭场所作业的幽闭性影响时,产生的抵触情绪如果不能及时调节,对心理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3.船员培养
以航海技术专业船员培养为例,从实习生到船长大约需要10-15 年左右,在较长的晋升周期中,“预期是否兑现”则属于一种未知影响因素。在这一过程中,船员不仅需要通过各种相关考试,还需要积累足够的船期。同时也应注意到,国际公约对船员每年在船工作的时间也有所限制,用人方对于船员的调配情况将直接决定船员代派期的长短。图2 显示,关键词“培养”分别和“船员”“心理素质”存在一定重合,由此可以看出,用人方对船员的培养模式是否符合船员心理预期将对船员心理造成一定的干预。
4.心理应激及压力应对
船员在航海期间面对未知压力时,其心理应激性有可能被唤醒,可能出现消极和负面的心理现象,因此积极提高船员自身心理素质作为应对策略尤为关键。一些具备较好心理素质的船员一般会尝试采用以下方法。(1)认同与模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从同行中寻找自己的学习榜样,并积极效法。(2)修养与锻炼。在船舶运输生产过程中,不论是航行或者停泊,船员应自觉加强自身修养, 提高用理智控制情感的能力和对消极心理的自我抑制能力,以缓解心理失衡状态,有效控制消极心理的增长。[15](3)自我调控。船员在受到强烈刺激时,要善于控制由此产生的负面心理,避免盲目缩小自身的认知范围,更好地对自身行为进行管控和约束。在应激状态下,船员心理有两种常见表现:一种是消极心理,如紧张、恐惧、悲观等,极易陷入混乱之中;另一种是训练有素的船员所具有的积极心理,如沉着、机智、勇敢、坚定等,对于外部事件的反应是头脑清醒、作出理性判断,努力摆脱困境。所谓控制应激,就是避免前者而尽量实现后者的船员心理的自我调控。实现这种调控的重要条件是用人单位需要在平时进行足够的经常性的应急训练。(4)心境管理。心理应激和压力应对是一个需要关注的重要内容,当船员的航海生涯开始后,工作是否顺利、家庭关系是否和谐、个人健康状态是否良好、身体是否疲劳,甚至环境气候变化均可影响船员心境的变化。愉快而恬静的心境促人积极奋发,富于创造而提高效率,有助于实施各种应急部署;相反,抑郁、担心、紧张等心境则常使人反应迟钝、精力分散,并抑制船员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16]因此,对船员来说,心境管理尤为重要。特别是船员管理者个人心境的好坏,对船员往往具有较强的感染性。
目前,新冠疫情依旧严重,呈现出了与人类长期共存的趋势,这一现象也将影响到航运业的正常发展,船舶闲置、航次取消、运价下跌等不利因素导致船员数量缩水,船员市场缺口增大。[17-18]用人单位从船员入职开始,能否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当船员出现心理问题时,能否及时地进行干预,将对船员队伍的稳定和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国外学者研究认为,船员心理问题不仅存在于高级船员,相关实验表明,船员的心理耗竭程度与职位相关,而占比位列首位的是厨房员工,约占船员心理问题人数的25%。从工作环境看,因为船员往往采用换班制,一日三餐时间不固定,厨房工作人员值班时效性强,制作的食物不仅要满足船员的营养所需,还要尽可能做得健康和美味,压力很大。因此,除了甲板和机舱的工作人员,大厨等船上工作人员的心理问题也同样不容忽视。[19-20]
概而言之,用人单位如果对船员心理问题调控得当,将最大程度地变消极心理状态为积极心理状态,这对提高船员素质、加强船员管理、保证船舶航行安全均具有重大作用。
首先,加强船员的职业道德教育。通过船员职业道德教育,提升船员职业道德修养,提高责任感与义务感,整体感与荣誉感,进而形成自尊、自爱、自信与自强等愉快的心理体验。良好的职业道德,需要长时间的教育与养成。其中特别要关注船员的群体特征,集体奋斗的欢乐将是船员们爱海、爱船、爱客、爱货情操养成的沃土,而良好职业道德的养成会促使船员发展积极心理,克服消极心理,从而保证船舶运输生产的安全。
其次,需要提高船员业务水平与操作技能。不少消极心理现象的发生往往与船员业务水平低、操作技能差存在一定关系。毋庸置疑,提高业务水平与操作技能对稳定船员心理,特别是在应急时的心理有着良好的镇静作用。一般情况下,业务水平较高、技术较熟练的船员可凭借丰富的经验调节自身心理,在处理各种问题时游刃有余,即使处于应急状态下,也能迅速想出多种措施,从而更好地应对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