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 贤
(浙江海洋大学 东海科学技术学院,浙江 舟山316000)
2016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2018 年9 月,教育部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高水平本科教育全过程”,要“强化每一位教师的立德树人意识,在每一门课程中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2]2019 年,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第一条要求把课程思政建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充分发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3]“课程思政”已成为高校开展课程建设、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新的着力点。
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既相互独立,又有内在联系。思政课程,是指思想政治理论系列课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对大学生全面。系统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而课程思政则是一种教育教学理念,是指在非思政专业课程中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即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其中,增强各门课程的政治意识,加强思想价值引领,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从而发挥各门课程的育人功能。
由此可见,思政课程是刚性的、显性的,更注重通过系统化的课程体系,由思政专业课程教师对学生的意识形态和思想领域进行正确引导。课程思政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弹性的、隐性的,由非思政专业课程教师根据所授课程的性质和内容,在进行专业知识教学和能力培养过程中,有意识地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协助做好学生的思想引领和价值观的塑造工作。[4]
《大学英语》课程主要通过教师运用英语这一语言工具讲授外语知识,培养学生的外语技能和应用能力。传统的《大学英语》作为一门外语语言课程,更注重语言教学及应用本身,对东西方价值观的差异关注不够,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对学生正确观念的引导。这种现象也是《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忽略语言背后所包含的文化观、价值观以及中国文化思想的反映。因此,在该模式下的教学方式导致很多学生在谈到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等内容时,能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观点,但在谈到与中国的相关的内容时,显得认识面匮乏,无法进行深入的对话、交流,更别说承担起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的重任。这有悖于我国大学教育的根本。
第一,语言教学离不开政治文化的融入。系统功能语言学创始人Halliday 多次谈到政治与语言研究的关系,他认为语言是社会活动的一种干预方式。[5]就语言、文化、文学研究而言,从来没有离开政治的无价值判断的讨论。[6]要真正学好一门语言,必须结合政治文化加以深入研究。
第二,教学目标不断完善的内在要求。大学英语教学原有的目标是通过英语学习,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这个多彩的世界,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课程思政教育的提出,为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思想,使英语教学目标更加多元,内涵更加丰富,明确了大学英语教学更为重要的历史使命。课程思政要求大学英语教学在教授英语知识、英语国家文化的同时,去认识、继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且能够利用英语这一交流工具把它们传播出去,发扬光大。
第三,教学内容思政化的必然趋势。大学英语原有教学内容以教授英语语言、英语国家社会文化为主,在思政教育体系下,大学生可以通过英语教学了解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也可以在英语教学中再次浸染我们中国的传统美德,并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批判地接受外国的各种新思潮新文化。通过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打造完备的“课程思政”体系,更好地通过英语教学立德树人,为课程思政这一指导思想的实施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第一,英语课本的不断优化。英语课本中有很多与社会生活相结合的材料,教师有很大的空间选择具有强烈道德内容的材料,挖掘文本中所包含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中国传统美德,为道德价值观的传递提供极好的机会。[7]第二,英语课程设置的广泛性。《大学英语》是全国高校必修的基础课程。该课程具有学生涉及面广、授课时间较长的特点;因此,充分利用好英语教学的思政功能,引领学生往健康的、正确的思想发展,树立完备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较强的现实依据。
为了更好地展现《大学英语》课程如何与课程思政理念相结合,如何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展现思政的魅力,特选取《综合教程》第三册中的课文,在2019 级中文、护理班进行详细的展示,并取得了较好的反响,大多数学生表示课堂活动的开展具有一定的思想教育意义,使大家进一步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含义。
1.教材选取
随着社会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物质的要求不再停留在基本生活的满足之上,越来越多的人包括很多大学生为了向身边人炫耀和展示所谓的金钱财力和社会地位,进行超出实用和生存所必需的“显眼消费”“装门面消费”“摆阔气消费”。从表面上看,炫耀性消费只是某些人为了显示“身份”和“面子”的个人行为,但究其背后的原因,炫耀性消费实质上是西方国家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和冲击。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社会被西方消费主义的浪潮所裹挟,资本主义金钱观不仅对中国社会造成很大影响,也深入到校园生活各方面,大学生一旦接受了西方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就意味着他们对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的认同,最终将导致大学生原有的价值观、正义感和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被全面颠覆。[8]本研究以《综合教程》第三册第二单元课文 Who Are the Jones and Why Are We Trying to Keep Up with Them?[9]37-39为例进行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和课堂学习,其目的是使大学生们真正认识到炫耀性消费的危害,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2.教材内容
文章第一段从1913 年推出并持续了26 年之久的连环漫画“Keeping up with the Joneses”引出“与左邻右舍攀比”这一习语的出处,并指出人们攀比心态日益严重。第二段深刻地分析了人们产生攀比心理的原因之一:大众媒体的诞生。19 世纪末,二等邮件的出现和轮转印刷机的发明大大降低了杂志的生产成本,杂志从只为富有者所能购买的物品变为工薪阶层也能承受的消费。杂志中所展示的明星、贵族、财阀等富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消费形式以及各种产品的推销广告,使普通民众产生了一种心理上的缺失感,感觉和他人相比缺少了一些应该拥有的东西,从而使人们相互追赶、攀比,造成恶性循环。文章的第三部分指出攀比消费的害处,告诉人们物质的东西不会使人们得到真正的幸福,只有内心的满足才会拥有真正的快乐。
3.教学目标设定
(1)语言知识方面:增加和拓展炫耀性消费、暴发户、新贵、富二代、理性消费、勤俭节约等英文的表达方式。
(2)语言技能和应用方面:指导学生正确运用所学新词汇阐述并思考大学生产生炫耀性消费现象的原因。
(3)道德情操方面:通过对炫耀性消费现象及产生原因的剖析,指出西方消费主义生活方式的危害,帮助学生端正消费意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发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学过程。
4.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炫耀性消费这一概念和现象,区分以往的“提前消费”“超前消费”等概念,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文重点新词,上网了解炫耀性消费的概念并思考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了解大学生炫耀性消费的普遍性和危害性,为指出炫耀性消费的资本主义消费观本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继承和发扬勤俭节约的中国传统美德做好铺垫,以此体现本课课程思政教学的意义和作用。
(2)课中教学。首先,让学生通读全文,掌握相关新词,对课文进行分段,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其次,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课文中提到的攀比消费现象进行讨论,认真思考除了文中提到的原因外,还有哪些因素造成人们进行攀比消费,进而引出炫耀性消费这一概念,分析大学生中炫耀性消费的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再次,通过讨论和分析,让学生深刻意识到炫耀性消费的危害性。最后,通过对炫耀性消费危害性的分析,进一步讨论作为一名大学生应该怎样看待炫耀性消费这一现象,怎样在日常生活中杜绝这一现象。由此得出总结: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应当大力倡导文明、适度、健康的可持续消费观念,发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树立正确的荣辱观、价值观。
(3)课外任务。结合课文中讨论的话题,以How to Consume in A Proper Way 为题进行写作练习。这一课后任务的设计目的是为了再次升华课堂的讨论内容,让学生从自身角度出发,对自我消费观进行剖析,意识到自身问题所在,明确勤俭节约这一美德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永恒时尚潮流,从而把课堂的思政教育扩展到课后实践。
5.教学反思与评价
本案例的设计由浅入深,从与炫耀性消费相关的词汇教学到相关现象的讨论,最后引出中华传统美德的“勤”“俭”,进而升华到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课堂讨论氛围浓烈,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结合相关的社会新闻,从不同角度剖析炫耀性消费产生的原因及危害,认识到应该确立适度消费、理性消费等正确消费观,懂得“勤”“俭”的重要性。课后,不少学生表示在这一讨论中收获颇多,并对思政教育融入英语课堂的教学设计进行了评价,如:
学生一:课堂讨论不但锻炼了我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且让我彻底明白了“炫耀性消费”的含义,进一步了解了西方消费主义思潮对我们的影响。除了课文提到的“炫耀性消费”,我们组还谈论了“攀比性消费”“超前消费”等社会现象,这些话题都很有意义,让我们意识到日常生活中某些不良的消费方式以及严重的后果,深刻感悟到“勤”“俭”的魅力。
学生二:英语口语活动的开展不但可以提高我们查找、筛选信息的能力,还可以进一步锻炼语言组织和表达等应用能力。在讨论中,我们从西方消费主义文化冲击、大众传媒引导等方面讨论了炫耀性消费产生的原因,并对比了中国大学生与欧美大学生消费观念的异同,明确我们应当遵循勤俭的传统美德,进行理性消费。
1.教材选取
高校毕业生从业追踪结果显示,[10]很多毕业生在毕业的三年里,在求职中呈现空等状态,或跳槽现象频繁。究其原因,一部分是因为学历高而不愿意从事薪资较低的工作,一部分则是因为不愿意吃苦,工作懈怠,不求上进,不愿承担责任。长此以往会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而影响国家的发展和壮大。如何利用好大学英语课堂,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引导,帮助他们树立勤劳、敬业的传统美德,做到“勇毅力行”,也是英语教师的责任之一。《综合教程》第三册第六单元课文 The Lawyer Who Became DuPon’s Worst Nightmare[9]139-141中的主人公律师比洛特就是勇毅力行的典范,因此选取这篇文章进行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2.教材内容
这篇文章陈述的事件始于1951 年,杜邦公司无视3M 公司关于PFOA(全氟辛酸的缩写)的处理建议,将从3M 公司购买用于制造福特龙的PFOA 粉末直接通过排水管排放到河中。尽管杜邦已发现PFOA 在实验的动物身上可引发恶性肿瘤,但因巨大的经济利益,该公司丝毫没有考虑放弃使用PFOA。杜邦公司的这一行为造成了泰能特兄弟牧场里的牛出现病变。大律师比洛特帮助贫穷的泰能特兄弟与杜邦公司一次又一次进行较量,最终通过法律手段使杜邦公司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3.教学目标设定
(1)语言层面:引导学生掌握记叙文的叙事逻辑结构,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及英文表达能力。
(2)德育层面:帮助学生分析文中律师比洛特的勇毅力行、敬业尽责,并结合实际融入相关话题,引发学生思考,将中国优秀传统美德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中。
4.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
(1)第1、2 学时课前准备:要求学生熟悉课文新词汇并了解“勇毅力行”一词的深刻含义。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同时,主动挖掘律师比洛特“勇毅力行”的具体行为,并与自己的生活、学习现状进行对比,以此提升课堂思政教育的效果。
(2)第1、2 学时课中主要教学任务:第一步,让学生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教师讲解记叙文的特点和叙事的逻辑要点,要求学生能够独立对文本故事进行简单扼要的概括并用英语表达。第二步,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发学生思考,提炼归纳出故事主人公律师比洛特的高尚品质:第一,勇毅力行。尽管被控诉的对方是资金雄厚、社会关系网强大的杜邦公司,比洛特在一开始败诉的情况下,没有知难而退,而是继续寻找证据,借助法律、法规一次次与杜邦公司斗智斗勇。第三,敬业。在杜邦公司承认其错误后,职业操守促使比洛特进一步采取行动。他又花了几个月的时间,起草整理了136 份相关证据和报告,递交给环境保护局,并着手帮助因为污染水源而受到危害的3 535 名受害者起诉杜邦公司。
(3)第1、2 学时课后任务:巩固课堂上所学新词汇,根据课堂中的讨论,搜集与“勇毅力行”“敬业”有关的故事。通过这些故事的收集,进一步拓展学生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使课堂课程思政得到进一步延续。
(4)第3、4 学时课堂主要任务:第一步,通过对律师比洛特高尚品质的分析,结合学生在课前准备的美德小故事,引导学生对勇毅力行、敬业精神的理解和探讨,从思想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对我国传统美德的认同,发挥课思政教育的作用。
关于勇毅力行:勇毅力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通过观看北宋名臣包拯的片段故事,让学生更具体地理解勇毅力行一词的含义,该词包括勇毅和力行两方面。勇毅就是做事有勇气、有毅力,力行就是身体力行。
关于敬业:通过探讨春秋时期孔子的话——“执事敬”“事思敬”“修己以敬”来具体解释敬业的含义,即人们基于对一件事情、一种职业的热爱而产生的一种全身心投入的精神,是社会对人们工作态度的一种道德要求。它的核心是无私奉献精神。低层次的即功利目的的敬业,由外在压力产生;高层次的即发自内心的敬业,是把职业当作事业对待。
第二步,将学生分组,每个小组选择其中一种品质进行讨论。
(5)第3、4 学时课后作业:举例区分真勇和伪勇。对我国传统美德继承和发扬的前提是对传统美德有正确的认识。只有真正学会区分真伪美德,才能继承并将其发扬光大。
(6)第5、6 学时课堂主要任务:重点讨论勇毅力行。第一步,通过各种事例使学生理解真正的勇敢是为了正义和进步事业,为了人民的利益而不畏艰难、不怕牺牲、顽强坚毅的精神和品德。[11]第二步,结合学生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进一步得出结论: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大学生,勇毅力行就是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挫折不气馁,不轻言放弃,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不断锻炼自己。在现代科技发达的今天,勇毅力行也表现在坚决抵制西方国家通过网络对我们进行思想渗透,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坚定社会主义思想观和发展观,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好准备。
第5、6 学时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围绕课堂讨论的话题,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从某个特定的切入点写一篇心得体会。这一课后任务是课堂课程思政的继续教育,其目的是为了通过文字的表述,使学生从思想层面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进一步促进学生“勇毅力行”品德的形成。
5.教学反思与评价
本单元的教学过程较好地完成了设定的语言及思政教学目标,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使学生对勇毅力行及敬业精神有了更深的理解,建立了更为牢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学生一:讨论中所引用的故事,不但拓展了我们的课外知识面,更让我懂得了坚持的可贵,每一行业每一份工作都需要有责任心,即对自己,对他人,对整个社会的责任心。
学生二:比洛特的善良和坚持,使我印象深刻。正是因为有千千万万个比洛特,我们的国家、社会才会发展得越来越强大,我们应当像比洛特一样有责任、有担当,这样才能推动整个社会前进,推动文明进一步发展。
课堂教学本身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要在专业课堂教学中将课本内容与思政教育结合起来,这对外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外语教师不但要掌握基本的教学技能,更应培养并提高因材施教、多元化教学的能力。
首先,外语教师应当及时的更新教学方法。从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活动监控、教学活动评价等方面入手,根据需求搭配不同的教学方法,使整个教学过程更深入人心,引发学生强烈的参与兴趣,引领学生深入思考,主动探究,在语言应用和实践中获得正向情感,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不断提升自身素养和道德品质,从而实现大学英语课程的思政目标。
其次,外语教师只有备深厚的学术功底,拓展相关的学科知识面,深刻理解课程思政教育的时代内涵,才能从英语教材中挖掘出有效的思政信息,将英语课程教学内容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充分发挥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优势,帮助学生打开认知世界的窗户,在进行跨文化交流的同时增强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
以上两个教学案例很直观地展现了将思政教育与大学英语课程结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在立足于语言教学的同时,探寻与道德教育有机融合的途径。思政教育为传统的语言教学注入了新的内涵,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的语言教学,不但可以实践新时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使命,而且可以提升当代大学生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能力,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进一步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出具有中国传统美德的新一代后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