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翻译理论观照下宗教文化外宣翻译
——以普陀山佛教网英文版为例

2022-01-17 10:24
关键词:普陀山译者译文

郭 岚

(浙江海洋大学 外国语学院,浙江 舟山 316022)

众所周知,一个社会的文化包含两个层次,一个是代表国家与民族的主流文化,另一个是具有地域特色的地方文化。地方文化是一种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地方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语言、饮食、信仰、建筑、艺术、道德风俗、生活方式及思想观念等。地域性是地方文化最主要的特点。文化外宣工作与国家的文化“走出去”战略息息相关,是向国际社会传播民族精神和历史文化传统、树立良好国家形象的重要手段,意义重大。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是人类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文化是舟山海洋文化的重要元素,作为海洋宗教文化的代表,普陀山的观音文化在国内外享有盛名。普陀山佛教网英文版(网址:http://www.putuo.org.cn/English/)主要介绍了普陀山的历史、寺院庵堂和风景名胜等,能让外国人士较好地了解普陀山、了解观音文化,为他们到普陀山观光旅游起到一定的窗口引导作用。然而,普陀山佛教网英文版的文本翻译存在诸多问题,质量令人堪忧。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一方面是译者在翻译工作中不够仔细;另一方面,更大的原因在于译者缺乏有效的翻译理论的指导。因此,本文拟从功能翻译理论出发,探索宗教文化对外宣传的翻译策略。

一、功能翻译理论概述

20 世纪70 年代,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兴起,其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首先,凯瑟琳娜·赖斯[1]提出了功能翻译理论的雏形,首次把功能范畴引入翻译批评,将语言功能、文本类型和翻译策略相联系,发展了以原文与译文功能关系为基础的翻译批评模式。赖斯认为,理想的翻译应该是综合性交际翻译,即在概念性内容、语言形式和交际功能方面都与原文对等,但在实践中应该优先考虑译文的功能特征。

之后,赖斯的学生汉斯·弗米尔摆脱了以原文为中心的等值论的束缚,创立了功能派的奠基理论——翻译目的论(Skopos Theory)。弗米尔在和赖斯合著的《普通翻译理论基础》[2]17中,根据行为学的理论,提出翻译是人类的一种行为活动,而且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活动;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是决定翻译整体过程的首要因素;翻译目的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是目标受众,他们是目标文本预期的接收者。翻译目的论把“目的准则”(skopos rule)作为最高准则,译者的翻译策略必须由译文的预期目的或功能决定,而原文只是为目标受众提供部分或全部信息的一种途径。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从目标受众角度出发,对原文进行必要的选择、加工或重组,以实现译文的预期功能和交际目的。

最后,克里斯汀娜·诺德全面总结和完善了功能翻译理论。诺德在《译有所为——功能翻译理论阐释》[3]100中,系统阐述了翻译中的文本分析所需考虑的内外因素,以及如何在原文功能的基础上制定切合翻译目的的翻译策略。诺德还对功能派各学说进行了梳理,提出译者应该遵循“功能加忠诚”(function plus loyalty)的指导原则,从而完善了该理论。

功能翻译理论的提出,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译界的“直译”和“意译”、“归化”和“异化”、“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的二元对立[4],超越了传统的“等值”或“等效”的翻译观,创新性地提出翻译的“目的准则”,用充分性(adequacy)而非等值(equivalence)作为评价译文的标准,即是否有助于在译语情境中实现译文的预期功能。

功能翻译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该理论诞生40 多年来影响深远,国内外学者对此展开了深入的研究。例如,张丹丹等[5]、刘嫦等[6]、文军等[7]研究了功能翻译理论在文学翻译批评中的应用,涉及诗歌、小说翻译等;杨文革等[8]、李芳琴[9]、王建国[10]等研究了功能翻译理论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涉及笔译教学、口译教学和翻译教材建设等;段于兰等[11]研究了功能翻译理论对翻译策略的指导。由于功能翻译理论强调翻译目的对翻译策略的决定作用,学者们普遍认为该理论更适用于“目的性”较强的非文学类文本翻译,并分别从原文语篇类型、翻译目的、译文功能、译文读者、翻译标准多元化等多方面展开了探讨。文化外宣翻译属于非文学类文本翻译,因此,功能翻译理论对文化外宣翻译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吴自选[12]分析了如何利用功能翻译理论指导CNN 新闻短片的英译策略问题;潘缌缌[13]研究了功能翻译学在永州地方文化外宣翻译上的应用;李秀华[14]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角度研究了民俗文化的外宣翻译。这些研究推动了功能翻译理论在文化外宣翻译上的应用。但是利用功能翻译理论指导文化外宣翻译的研究并不多见,尤其是其在宗教文化外宣翻译方面的应用更少。因此,本文将研究功能翻译理论在宗教文化外宣方面的应用。

二、明确普陀山佛教网英文版的翻译要求

根据功能翻译理论,译者在进行翻译前应充分了解翻译目的,关注译文所要实现的功能。翻译目的是由翻译要求(translation brief)决定的。翻译要求包括译文预期功能、译文目标受众、译文接受时间与地点、译文传播媒介、译文产生与接受动机等所有显性和隐性信息。其中,译文预期功能包括指示功能(referential function)、表达功能(expressive function)、呼唤功能(appellative function)和寒暄功能(phatic function)。[3]39本文对普陀山佛教网英文版的翻译要求分析如下:

1.译文预期功能:译文和原文的功能基本相同,即指示功能和呼唤功能。指示功能主要指表达信息的子功能,即译文要使受众了解普陀山的历史、主要寺院庵堂和风景名胜等信息;呼唤功能主要指译文要提升普陀山作为佛教圣地的形象,吸引更多的外国游客前来礼佛祈福、观光旅游。

2.译文目标受众:来普陀山礼佛祈福、观光旅游的外国游客,或对观音文化感兴趣的其他外国人士。由于目标受众大多缺乏有关汉语和中国文化等背景知识,因此译者不宜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翻译,应从受众角度出发,对原文进行必要的选择、加工或重组,把对受众无用的信息删除或简化,对受众缺乏的背景知识应加以补充或注释。同时,译文也要尽可能符合译语的文化规范,从而保证译文的可接受性。

3.译文接受时间与地点:时间不限;地点是互联网。

4.译文传播媒介:译文和原文均通过互联网进行传播,图文并茂;但互联网自身的特点会对翻译产生一定影响,因此,译文不宜过长,应尽可能简洁明了。

5.译文产生与接受动机:让外国人士了解普陀山的历史和风景等,提升普陀山作为佛教圣地的形象,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礼佛祈福、观光旅游。

三、翻译要求指导翻译失误分析及相应翻译策略

根据功能翻译理论,翻译失误(translation error)是指“未能执行翻译要求中隐含的指示,以及未能充分解决翻译问题”。[3]69因此,判断译文是否存在翻译失误,并不是看译文的语言表达是否准确规范,或看它是否忠实于原文,而是看它是否符合翻译要求,符合翻译目的。

功能翻译理论认为,翻译首先是人与人之间的交际活动,需要首先关注语用层面,然后再结合文化因素考虑不同文化的规范与习惯,最后再考虑具体用词。因此,该理论采用自上而下的分级体系(topdown hierarchy),将翻译失误分为四个级别:语用类翻译失误(pragmatic translation errors)、文化类翻译失误(cultural translation errors)、语言类翻译失误(linguistic translation errors)和特定翻译失误(specific translation errors)。[3]70因此,基于上文的翻译要求,本文对普陀山佛教网英文版文本中的语用类、文化类和语言类翻译失误分别进行举例分析。

(一)语用类翻译失误

语用类翻译失误是最高等级的翻译失误,它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缺乏目的意识、忽略译文的预期功能或目标受众而引起的。[15]只看译文很难发现这类失误,一般情况下,只有基于翻译要求对原文和译文进行比较才能发现。通过整理分析,普陀山佛教网英文版文本中主要存在以下几种语用类翻译失误。

1.信息累赘

功能翻译理论认为,原文不是译者做决策的首要标准,而只是译者所使用的各种信息来源之一。翻译时,原文是“信息源”(offer of information)[2]33,译者从中选择其认为有趣、有用或符合预期目的的内容,然后采用符合翻译目的的表达形式将选择的内容翻译成目标语。因此,原文中某些对译文功能的实现没有价值的信息在译文中可以删除或简化。

例1.原文:将积善堂、晏坐堂、龙寿庵、鹤鸣庵、伴山庵、报本堂、承恩堂、宝莲庵、茅草寮移交给佛协使用……同时,新建的有不肯去观音院、善财洞庵、南海观音大厅、宝陀讲寺、万佛宝塔、洛迦山大觉禅院、圆通禅院、大悲殿,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院内有普陀讲寺)等;收归的尚有多宝塔院,重建的有梵音古洞、慈云、紫竹林、西方、伴山、隐秀、香林、长生、古佛洞等庵。

例1中,原文分别罗列了“交给佛协使用的”、“新建的”、“收归的”和“重建的”共28所寺院庵堂,非常详尽。但是对译文受众而言,其中某些寺院庵堂并非普陀山的主要景点,甚至都不在该网站所列的46 所主要寺院庵堂之列。这些信息对实现译文的信息功能和呼唤功能均无太多价值,反而会占用文本空间。但是译者对此没有进行必要的选择和简化,而是将这些寺院庵堂在译文中一一翻译出来,过多音译的专有名词会给译文受众造成理解上的障碍,违背了译文的信息功能,有违翻译目的。因此,针对这类翻译失误建议使用减译法,在译文中只保留主要信息,而以“etc.”或“and so on”代替其它累赘信息,以更好地实现译文预期功能。

2.信息缺失

这种翻译失误和前一种表现形式相反,但根源相同,都是由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忽略了翻译目的,尤其忽略了译文的预期功能或目标受众。这类失误在主要寺院庵堂的英文介绍中较为普遍。

例2.原文:法雨禅寺亦称后寺,位于白华顶左、光熙峰下。

译文:Fayu Monastery is also called as the rear monastery. It is located at the foot of Guangxi Peak.

例2 中,译文中存在的语言类翻译失误暂不讨论。比较原文和译文可以发现,原文中的“位于白华顶左”在译文中被删除了,但该部分具有较强的信息功能,对译文受众而言是有价值的信息,删去反而损害了译文的信息功能,有违翻译目的。因此,针对这类翻译失误建议使用增译法,从而更好地实现译文预期功能。

改 译:Fayu Temple, also called the back temple, is located on the left of the Baihua Peak and at the foot of Guangxi Peak.

3.1.2 一级分光器处增加一个1:2的分光器,原有的二级分光器中取1/2跳接至新增的1:2分光器,其他二级分光器不变;

3.逐字翻译

功能翻译理论并不排除直译、甚至逐字翻译在某些情况下的可行性,有时译文受众需要的正是相对的直译。但是,如果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没有考虑到源语和目标语在词汇和句法结构上的差异,盲目追求形式上的对等,机械地逐字翻译,就会导致翻译失误,损害译文功能,违背翻译目的。

例如,在普陀山寺院概况中,“普济禅寺”、“法雨禅寺”和“慧济禅寺”分别被译为“Puji Zen Temple”、“Fayu Zen Temple”和“Huiji Zen Temple”,这种逐字翻译机械生硬,而且会导致译文受众产生误解。所谓“禅寺”,是指禅宗寺院,是中国佛教禅宗的修行道场;而“Zen”主要指的是日本禅宗。因此,将“禅寺”译为“Zen Temple”不妥,损害了译文的信息功能和呼唤功能,有违翻译目的,直接译为“Puji Temple”、“Fayu Temple”和“Huiji Temple”更加简洁明了。

又如,普陀山寺院概况原文中提到:“到元末,山上有殿宇300 余间,毁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海禁”,在译文中,“海禁”一词被生硬地译为“Sea Ban”,让人费解。“海禁”指的是明清两代曾实行的不准我国商船出海贸易和外国商船进入我国沿海口岸贸易的禁令。因此,将“海禁”译为“Sea Ban”,损害了译文的信息功能,有违翻译目的。根据此背景知识,可将其改译为“ocean embargo”[16],这样的表达更加准确,且更容易被译文受众理解。

为了有效避免这类翻译失误,译者不能盲目使用直译法,应先理解源语和目标语相关词汇的深层次含义及句法结构,灵活使用相应的译法,从而更精确地实现译文预期功能。

4.译名不统一

功能翻译理论认为,专有名词是一种文化标记。[3]89专有名词的译名统一是翻译工作中的重要环节,译名不统一会损害译文的信息功能,导致译文受众的不解或误解,影响对外宣传效果,违背翻译目的。普陀山佛教网英文版在译名统一方面存在不足,具体见表1。

表1 普陀山佛教网英文版中部分专有名词及其译名

为了避免这类翻译失误,译者应做到专有名词的译文前后一致,以更好地实现译文预期功能。

(二)文化类翻译失误

奈达[17]认为跨文化交际中的一个主要难题是:在很多情况下共享信息的数量和性质存在巨大差异。文化类翻译失误就是由译者对源语文化和目标语文化中指导语言和非语言行为的规范和惯例的差异处理不当引起的。译者应同时对原文和译文环境负责, 对原文信息发起人和目标语读者负责。[18]要解决这类失误,译者要在译文中处理好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的关系,还应调整译文,使之符合目标语的文化规范和惯例。

原文受众与作者来自同一个文化群体,他们共享某些信息,这些信息在原文中会被略去,成为隐性信息;而对于来自另一个文化群体的译文受众而言,这些信息不是共享信息,如果译者不将其翻译成显性信息,译文受众会觉得译文费解,甚至不知所云。在普陀山佛教网英文版中,译者未能处理好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的关系,对文化现象只是进行简单机械的音译,这样的译文显然无法实现预期翻译目的。

例3.原文:另据宋赵彦卫《云麓漫钞》记载,南宋时潮音洞一带建有“观音岩寺”。

译文:In addition, according to Yunlu Manchao written by Zhao Yanwei in Song dynasty, there was a “Guanyin Yan Temple” around the area of Chaoyin Cave in Southern Song Dynasty.

例3中,译文中存在的语言类翻译失误暂不讨论。译文对《云麓漫钞》只是进行了简单机械的音译,对“南宋”也没有任何注释,导致受众因缺乏必要的背景知识,无法了解“观音岩寺”的历史悠久,译文信息功能和呼唤功能受损,翻译目的也无法实现。因此,译者有必要在译文中增加额外信息或进行适当改编,以弥补译文受众所缺乏的共享信息或背景知识。

改译:According to Zhao Yanwei’s Yunlu Manchao, a collection describing life in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1127-1279), there was a Stone Guanyin Temple around the area of Chaoyin Cave at that time.

除了处理好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外,译文还要符合目标语的文化规范和惯例。普陀山寺院概况中文版详细记录了普陀山的发展历史,每个发展阶段均用公历纪年法和年号纪年法两种方法分别标示。这种符合中国文化规范的记录方式不但得到国内读者的普遍认同,而且有助于加强文本的呼唤功能,即普陀山历史悠久,自古以来便是佛教圣地。但是对于译文受众而言,由于他们不了解中国历史,无法理解各年号所对应的具体时间,如果在译文中保留这一文化信息,反而会造成受众阅读障碍,影响译文的接受效果,损害信息功能和呼唤功能,有违翻译目的。

例4.原文:至宋元丰三年(1080),赐额宝陀观音寺……

译文:Till the year of 1080, the third year of Yuan Feng period in Song Dynasty, The royal court gave the name of the Temple, “Baotuo Guanyin”…

鉴于普陀山佛教网英文版的目的是让外国人士了解普陀山和观音文化,吸引他们来普陀山旅游,译文中可以直接删去年号纪年法,仅保留公历纪年法,以更好地实现翻译目的。

改译:In 1080, it was renamed Baotuo Guanyin Temple by the emperor of the time…

为了有效避免文化类翻译失误,建议译者灵活使用增译法、减译法、改译法或注释法,以更精确地实现译文预期功能。

(三)语言类翻译失误

语言类翻译失误指译文违背了译语语言规范,这类失误通常由译者的粗心和语言能力不足造成。这些失误会损害译文的信息功能和呼唤功能,影响译文的严谨性和外宣翻译的效果。在普陀山佛教网英文版中,这类翻译失误并不少见,主要包括:

1.词汇层面

词汇层面的翻译失误主要体现在拼写错误(如:“Mout Putuo”“three yeas later”“the empror”等)、介词误用(如:“…it was first built on the year of 916…”“It was near to the foot of Lingjiu Peak…”“Despite of repeated prohibitions…”等)和过度音译等。

拼写错误和介词误用一般不会导致译文受众产生误解,但过度音译则会给译文受众造成理解上的障碍。例如,在介绍普陀山的各寺院庵堂时,译者把“庵”和“堂”直接按照发音译为“An”和“Tang”,这种译文会使受众不知所云,更无法理解“…a monk built an An…”和“…the Buddhist Association has proceeded to recover the old Ans and Tangs…”的含义。虽然“庵”和“堂”释义较多,但基于对原文的解读,此处可以将“庵”译为monastery 或nunnery(普陀山庵众多,功能各异,翻译时需区分僧尼不同居所),将“堂”译为“hall”。

2.句法层面

句法层面的翻译失误主要体现在主谓不一致和句子成分缺失等,通常由译者语言能力不足造成。

例5.In Song Dynasty, there were monks built small huts and practiced Buddhism…

例6.…some monks came to build Ans, which were gradually prospered from the year 1465 to 1487…

例7.In addition, Dabei Hall and Xilin Hall which originally belonged to Puji Temple, were either enlarged its construction or established its own…

例8.In 1594 built Tripitaka Pavilion.

3.篇章层面

从语句到语篇,需要注意衔接与连贯。正是将翻译视为人与人之间交流活动的功能观,阐释了人区别于机器翻译的意义与价值。[19]普陀山佛教网英文版篇章层面的翻译失误主要体现在篇章的衔接与连贯上。

例9.A Japanese Monk Hui-e obtained a bronze statue of Guanyin in Mount Wutai and intended to take it back to Japan in 863. The billow was beating the ship continually when his ship was crossing Lotus Ocean near to Tidal Sound Cave. He Ieft the statue at the side of the cave.

例9 中,三个句子间存在较强的语义联系,但是译文中未使用任何衔接手段来体现篇章中隐含的逻辑关系,损害了译文的信息功能。

改译:Japanese monk Hui’e obtained a bronze statue of Guanyin from Mount Wutai and intended to take it back to Japan in 863. However, huge waves kept lashing his boat as it tried to sail through the Lotus Sea near the Tidal Sound Cave. Therefore, he left the statue at the side of the Cave.

语言类翻译失误看似不严重,但其影响却不容忽视。一方面,译者的工作态度和语言能力会受到质疑;另一方面,译文预期功能的实现和受众对译文的理解等都会受到影响,对外宣传效果也会打折扣。因此,为了避免这类翻译失误,译者在确保严谨的工作态度的前提下,应做到深刻理解源语和目标语在词汇、句法及篇章组织上的差异,使译文实现“文本内连贯”和“文本间连贯”的要求,从而更好地实现译文预期功能。

通过对普陀山佛教网英文版的翻译要求和翻译失误的分析可以发现,功能翻译理论对宗教文化外宣翻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普陀山佛教网英文版存在的语用类、文化类以及语言类翻译失误均由译者忽视译文的预期功能和目标受众、缺少翻译目的意识所造成。因此,在进行宗教文化外宣翻译时,译者应深刻理解源语和目标语在词汇、句法及篇章组织上的差异,灵活使用直译法、增译法、减译法、改译法或注释法,以更好地实现翻译目的。黄有义[20]认为外宣翻译需要翻译工作者熟知并熟练运用外宣“三贴近”的原则,即“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从本质上而言,“三贴近”原则和功能翻译理论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功能翻译理论的“功能加忠诚”框架既做到了忠实原文,又实现了译文的预期功能,满足了译文受众的期待。因此,本文用功能翻译理论来指导宗教文化外宣翻译具有实践意义,丰富了功能翻译理论的应用研究。

猜你喜欢
普陀山译者译文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景区外文翻译现状实证调查和研究
清初普陀山的易律为禅与谱系书写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弟子规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弟子规
普陀山に見る観音信仰中日交流の歴史を検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