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勤坚
当技术与未来相遇,教育会变成啥样?
这是一个非常难以回答的问题,因为不确定性,也因此显得一切皆有可能。
2022年,或许会成为新课改的关键年。
之所以这么推断,一方面是因为义务教育阶段新课标的全面修订和发布必将会给基础教育带来新气象,另一方面是因为新冠疫情持续反复及全员防疫背景下在线学习的进一步常态化,为未来教育的发展与创新奠定了基础,也带来了机遇。
● 未来学校·人工智能助推校园学习空间转型升级
《未来学校学习空间蓝皮书》把学校学习空间划分为教室空间、校园过渡空间、网络学习空间及非正式学习空间等多种类型。但我更希望能将传统意义上相对独立的网络学习空间局部“打散”,并将其适度融入其他学习空间——人工智能加持下智慧校园里的万物互联,完全有可能让各自独立的空间相互关联,儿童的学习必然会从教室自然延伸至图书馆、体育馆、餐厅、廊道、种植园……
校园里的每一个角落,都有即时发生学习的可能性。
我认为,在2022年,学校有必要就适度重构学校现有学习空间做出反应:在技术支持下的学习空间里,孩子们总是占据“C位”,他们除了有传统意义上教室里的分科学习之外,还有更多室外综合学习空间里跨班跨级跨时段的多样化学习。在不同的学习空间里,学生都可以随时随地提出问题、发表意见并自主发布自己的学习成果。
● 新课标·义务教育阶段课标修订引领课改走向
义务教育阶段的新课标在经过全面修订后即将发布,围绕课程核心素养这一基本概念,未来一年里我们有太多的事情可做。
以《信息科技》学科为例,新课标让以“技”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有了颠覆性的改变,未来的《信息科技》将更重视基于学生实际生活情境的项目化、主题式的跨学科学习,真正实现在知识习得的过程中培养和提升儿童的“数字化胜任力”。
一种理想的未来“信息科技”学习场景——高年级的“小先生”走进一、二年级教室,指导低年级小朋友使用数字化设备,并记录和分析相关信息,共同完成一个简单的学习(活动)项目。人工智能及虚拟现实技术加持下的跨学段混合式学习,或许会让我一直心心念念建立校内多层级“混龄学习共同体”的愿望成为现实。
● 双减落地·人工智能成为校内外学习必然之选
12月21日,教育部“办实事 见实效”系列首場新闻发布会披露,全国线上线下的学科类培训机构大幅压减超过了80%,自愿参加课后服务学生数和在校学生“清作业”率均达90%。在此背景下,非学科类综合性项目必然会成为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下阶段集体关注的焦点。
“双减”正倒逼校外培训和校内社团课程科学化和系统化,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将逐步介入到创新设计、创意编程、创客智造及学习系统评价诸方面,进一步丰富课程学习资源,进一步便捷学习过程控制,进一步便利学生学习成果的展示。
技术的进步,给未来学校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更多可能性,如虚拟技术支持下的线上研学旅行、虚拟数字身份与人机共教(共学)的可能性、大数据驱动师生教与学的评价变革并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服务等等,都值得我们去尝试和探讨。
或许,重塑教育未来的可能性,就蕴藏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