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一萍 贾瑶 刘静海 蒙梦
[摘 要]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教学,是近十年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推动技工教育可持续发展,应对我国新型工业化对技能人才要求,进一步深化技工院校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为创新中职学校幼儿教育专业教学模式,以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为例,从课程教学分析、教学策略选择、教学组织实施过程、教学成效、特色与创新等方面,总结了该课程基于工学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探究与实践,为艺术类专业课程的“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提供了实践研究案例。
[关 键 词] 工学结合一体化;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02-0157-03
一、教学分析
(一)课程定位
幼儿园艺术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是幼儿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培养学生高素养、强实践的理論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综合性课程。本课程培养幼儿教育专业学生在幼儿园艺术教育领域的教学理论、方法与综合能力:能够正确认知幼儿艺术教育理论框架与方法体系;能够熟知幼儿园常见艺术教育活动设计步骤与实施要求;能够结合各年龄段学前儿童的学习与发展目标,正确组织幼儿园各类艺术教育教学活动。
(二)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为幼儿教育专业高级工班二年级学生,已经学习过声乐相关基础课程,掌握了基本的歌唱技能。同时,90%以上的学生喜欢互动性的学习模式。但近半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进度较慢,接受能力较弱。
(三)教学内容
依据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及幼儿园保教工作岗位要求,以培养学生歌唱能力、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应用能力及幼儿园音乐活动设计、组织与实施能力为主线,结合企业实际工作任务,重构课程教学内容。将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内容,按工作岗位要求整合为:理论基础、歌曲演唱、奥尔夫音乐活动实训、幼儿园音乐活动方案创编与幼儿园音乐活动方案模拟实施、优化及评价总结等模块,根据岗位工作流程依次推进教学。
二、教学策略选择
结合2019级幼儿教育高级工班的具体学情分析,以歌唱、奥尔夫音乐创编、音乐活动方案编制与模拟实训、感恩教育及创新思维训练为主线,采用翻转课堂、任务驱动法和情境创设法,设计由浅入深的学创编训评思“六位一体”教学模式,逐层构建艺术教育类专业的“工学一体”教学体系,通过“3+2”评价模式,链接工作岗位要求,打造高效课堂。同时将思政教育贯穿始终。
(一)教学理念
遵循PBL(问题导向型学习)的教学原则,学生通过知识学习、技能训练、教法体验、音乐创编、方案编制、音乐活动实施模拟情境训练等环节,为学生创造了知识探究与实践的“全景”,通过团队合作学习与创新思维训练,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与技能体系,深层次地体验理论知识与技能在真实工作情况中的应用与拓展。
(二)教学组织
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与技能掌握现状,因“人”施教,因“组”施教,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竞争学习来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
(三)教学手段
利用学习通、问卷星、节奏App、腾讯会议、投屏技术及QQ作业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打造数学化智慧课堂。
(四)教学方法
设计体验学习、互助学习、协作学习等多元学习模式,通过翻转课堂、任务驱动法、情境创设法等课堂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度,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建立自主学习与探究的学习习惯和素养。
三、教学实施过程
教学实施过程分为课前自主学习与探究、课中内化吸收和课后成果运用三个阶段,以知识内化、技能训练及实践运用为任务驱动,设计“六位一体”教学思路、“工学一体”教学体系及“3+2”评价模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有机融合,同时结合每次课程内容将思政教育贯穿始终。
课前采用翻转课堂,通过学习通发布课前学习任务,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问题为导向,导入课堂教学;课中采用任务驱动法、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学习的参与性、体验性及趣味性,强化学生主体、教师引导、训学结合、团队协作、层层优化的学习体系,帮助学生建立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突破学习重点,化解课程难点;课后通过学习通发布拓展任务,加强课后训练,帮助学生巩固课程理论知识与实践运用。
四、教学实施成效
经过16学时的“幼儿园音乐活动创编”模块的混合式教学与实训,2019级幼教高级工班学生在幼儿园音乐活动创编、音乐活动方案编制、音乐活动组织与实施等层面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均得到较大幅度提高,高效地达成了模块教学目标。
(一)职业需求导向,精准切入课程内容
课前通过问卷星开展幼儿园音乐活动需求及要求调查,针对职业岗位要求,设计和开展模块教学活动,旨在精准施教、有的放矢。
(二)任务驱动教学,分层达成教学目标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采用了翻转课堂、任务驱动教学法、情境创设法,由浅入深,学生通过团队合作学习,将课程内容层层分解为理论学习、歌曲演唱、奥尔夫音乐创编、音乐活动方案编制、方案实施优化及评价等每次课的小任务,并以问题引导、小组讨论、游戏设置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课堂活动参与性,激发其学习兴趣,增强其成就感及自我实现价值感,进而达成三维教学目标。
(三)线上线下交互,工学一体智慧高效
线上通过互联网与校企合作完成幼儿认知的需求、课前任务发布、监督与检查。课中和课后,借助学习通平台和网络教学资源库拓展学习空间,突破了传统课堂的局限。
线下采用“工学一体”教学模式,缩短课堂理论教学时间,增强学生课堂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良好学习习惯。
五、特色与创新
(一)一课一思政德育贯穿教学始终
整个教学过程中,每个学习任务有机融入一个思政要素,教学与德育相辅相成,以任务为导向,着重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小组协作学习、不断优化,在追求音乐活动时代性与创新性的过程中不断精益求精,既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又植入了工匠精神;同时通过多元评价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多维、客观、公正看待事物的思维模式。
(二)信息化教学手段链接课堂内外
教学实施过程中,通过学习通App等信息化手段全程监测学生的学习状态,根据实时学习情况及教学环节采用不同教学策略。
(三)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引领学习探究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德国的一种先进而独特的音乐教学法,它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既解放了学生的天性,又提高了教学成效。
(四)多元评价助力,赋能协同育人
本模块学习任务来源于校企合作幼儿园的真实工作任务,不仅选题具有典型性和创新性,还因此设计了“3+2”教学评价模式,教学评价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基础上,在线引入了奥尔夫专家评价与企业专家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予以即时反馈,一对一检验专业教学成果,有效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和产教高度融合,赋能协同育人。本模块学习贴合工作岗位要求,具有较高的实践价值。
六、反思与改进
(一)强基扶弱,夯实知识技能根基
通过课堂展示及随堂检测发现,学生音乐基础知识较弱,有小部分学生出现音准、节奏问题。在教学过程环节虽然综合应用了教师示范、小组互助、组间互帮等训练方式,但学生在第三、第四次课即节奏型创编及结合歌曲击拍奥尔夫乐器环节学习进度较慢。
在未来课程教学中,可以尝试“以强带弱、以赛促学、以测培优、因人施教”等教学手段,通过开展优秀学生一对一帮扶基础弱的学生、开展各种类型的小组或个人的学习竞赛激发与激励学生学习潜能、课前课中课后开展多种学习检测及分层教学等,帮助学生夯实知识与技能根基。
(二)创设情境,构建工学同频共进
课前问卷调查显示,学生普遍对幼儿园音乐活动需求及相关工作岗位要求认知模糊。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虽以校企合作将幼儿园真实的工作任务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并模拟了幼儿园音乐活动实施情境来开展教学,但由于学习任务较多、学生基础不强,加之训练时间有限,学生对如何结合歌曲进行奥尔夫音乐创编、如何在幼儿园开展音乐活动还是未能达到实际工作岗位要求。
在未来的课程教学中,借鉴“双元制”、“CEB”模式,结合现代学徒制、新型学徒制,在制/修订幼儿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本课程的课程标準时,邀请行业专家、企业专家共同商定,并通过开展社团活动、第二课堂、专业技能竞赛、岗前培训、专业见习等课后拓展活动、社会实践等教学辅助活动,加强学生对职业前景与岗位要求的认知,构建工学同频共进,有效达成协同育人目的。
(三)关注差异,实现培优扶弱同步
在本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出现学习小组之间、学生个体之间差异较大,知识基础与技能不能同步的情况。究其原因,一是学生在知识积累、吸收和应用层面存在差异,二是学习小组的组建存在“以优者聚”和“以友者聚”等不均衡现象。
在未来的课程教学中,关注两极的同时,还要充分调动表现中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来改善两极分化情况。同时,通过“开小灶”“搭帮子”“游戏化”等手段,即专业教师课后个别辅导后进学生、遵循优中弱原则重构学习小组、教学活动有机融合学生时下流行的游戏来设计等方法,实现培优与扶弱同步,助推职业教育的整体提升。
七、结语
本文基于“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模式特点,总结了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一体化教学探究与实践。实践证明,“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模式,能够帮助技工院校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工作岗位的实践经验和工作能力,有效链接学校教育与用人单位需求。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课程的两个基本特征[J].教育与职业,2007(30).
[2]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方案[Z],2009-07.
[3]刘红娟.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1(8).
[4]蔡建伟.基于“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讨与实践[J].新校园(上旬刊),2013(7).
[5]王壮壮.浅谈职业学校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J].读写算,2013(48).
[6]刘乐海.浅析技工院校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改革的组织实施[J].海峡科技与产业,2018(4).
◎编辑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