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地方高校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2-01-15 08:36李巍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国际化办学教学

李巍 韩 东

(长春大学,吉林 长春 130022)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出台,众多高校开始大力发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目前中外合作办学已经成为地方高校与国际接轨的快速通道,也是国家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与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同,单纯从人才培养模式来看,很少地方高校从学校顶层设计、国际人才培养方向、系统化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深入思考。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具有本身的特点和优势,具体表现在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方案设计、学生特色化管理、学生学业评价、教师队伍建设、招生与就业渠道等多个方面,针对众多不同,我们应将中外合作办学培养的教育目标与国际接轨,科学借鉴国外优秀大学人才培养经验和国内重点大学的优良传统,推陈出新,结合地方高校学生特质,量身定制符合新时代地方高校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

一、地方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现状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是由中国高校联合国外某高校或教学机构通过教育主管部门审批后,在我校境内举办教学活动。我国高校合作办学经历了从认识探索阶段逐渐到政府导向与支持阶段,再过渡到规范化管理与自我完善阶段,最后发展到今天为特色突出与提质增效阶段,每一次过渡都是自我革新与内涵式发展的结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也明确提出,要积极参与双边、多遍和全球性、区域性教育合作。随着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合作办学项目逐渐成为了我国人才与世界接轨的重要通道,也是我国科教兴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1.中方高校与国外机构合作开展办学

国外某企业一直是某领域的知名企业,国内高校可以与企业签订专业定制化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国际化教学和专业资格认证,培养国际企业实际需要的定制型人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采取标准化和国际化课程,以锻炼学生实践能力为目的,通过行业专家引导来解决实践当中的问题。此类合作办学模式是适应国际市场发展的,所有开设课程注重专业化实践和工作能力培养,从而为学生毕业以后顺利进入国际化企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2.中方高校与国外高校合作办学模式

中外合作办学的另一种模式是校际之间开展办学合作。以长春大学为例,近年来,学校申办了3 个本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3 个专科(专升本)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俄罗斯波罗的海国立技术大学合作举办了“自动化”“机械工程”等两个专业的本科层次合作办学项目;与俄罗斯伏尔加格勒国立师范大学(现更名为伏尔加格勒国立社会师范大学)合作举办了“俄语”专业的本科层次合作办学项目;与韩国世明大学合作举办了“多媒体设计与制作”“工商企业管理”等两个专业的高等专科层次(专升本)合作办学项目;与西班牙公立阿尔梅利亚大学合作举办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高等专科层次(专升本)合作办学项目。本科方面是“3+1”或“2+2”模式,专科项目是“2+1”模式,通过在国内学习专业基础和实践理论,为后期学生出国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此类教学的培养方案,从大学一年级开始逐步与国外高校接轨,此前大多数学生出国深造,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是学生在外学习的最大障碍,此类“2+2”或“3+1”合作教学模式专门为合作办学学生量身定做,国内长期的语言学习和国外模式的专业训练有效解决了学生出国深造面临的困难。

长春大学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教学由中外双方教师联合授课,采用互动式小班授课模式和口试、笔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以“小语种+英语+专业技能”为特色,以培养掌握国际前沿专业知识、通晓国际化运作规则、具有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扎实的专业素质、独特就业竞争优势的复合型高级人才为办学目标。通过学分互认和转移,为学生提供赴国外合作院校留学深造、获取双学士学位、直读硕士学位的机会。

二、地方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面临的问题

新时代的到来,中外合作办学在迎来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无论在高校顶层设计方面,还是在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方案设置等方面都进入了深水区,需要新的思路与新的方式进行深入改革,从而推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长远发展。

1.设立初期缺乏顶层设计和系统化办学评估体系

地方高校合作办学项目的设立期初在追求国际化办学指标、生源扩招甚至在办学盈余的驱动下完成的,缺乏从高校长远发展和顶层设计方面的思考。期初的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为“引进来”的方式,存在“水土不服”的现象。只是单纯地引进外国教师开展教学,国外培养模式与国内教学方案难以顺利衔接,形式大于了内容,本质上难以实现优质教学的目的,授课效果很难理想。照搬国外的培养方案、教材与课程,没有结合自身高校办学特点,办学院校双方的独立性,在某种情况下难以进行教学上的有序衔接,貌似合作实质神离。

主办方没有把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融入到高校自身办学体系中来,严重缺乏长期有效的中外合作办学评价体系,在课程教学、审核评估、培养目标等方面的评价简单化,没有对办学项目过程中各类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在教学遇到问题时,因众多因素,机制反应迟缓,没有及时处理和有效改革,长期下来导致国内国外教学方案、课程设计、评价质量等方面严重脱节,缺乏整体化、长期化设计,没有达到最初的办学预期和效果。

2.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师资力量有待提高

中外合作办学的目标是培养国际化视野的复合型人才,师资队伍建设问题严重影响着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长远发展,也是保障项目顺利运行的重要支撑。目前地方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师资一方面来源于校内各院系的专业教师,一方面来源于学校外聘教师,师资队伍缺乏专业化高水平、国际化建设,部分教师在选拔期间没有把国际化教学背景和外语教学水平放在评选指标当中,本土化教学色彩浓厚,没有和国际化教学进行有序衔接。部分高校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教师培训工作不够重视,缺乏系统化、专业化培训,部分教师的专业水平固化,教学模式无法适应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新要求。

同时在教学管理方面,缺乏专业化管理人员,在项目运行期间,由于人手不足,长期使用兼职人员进行教学管理,对中外合作办学的政策和理论掌握不够,导致项目运行过程当中遇到问题无法及时妥善处理。

3.招收学生标准有待提高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学生培养是面向国际化、专业化、复合型人才,但近年来,一些地方高校盲目追求生源,忽略生源质量,特别是一些专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招生标准较低,项目生文化基础较弱,在高中期间自我学习能力较差,缺乏主动性,中外合作办学的初衷是培养与国际接轨的人才,在语言学习方面和基础知识方面有较高的要求,很多学生入学以后很难适应中外合作办学的教学方式,长期下去会失去对学习的信心。部分学生存在混文凭的现象,没有把学习放在第一位。如何正确面对此类生源,例如设计个性化培养方案、开展多类文化的第二课堂,针对出国人员、就业人员、国内升学人员分类教学等,是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急需解决的问题。

4.学生文化活动建设有待提高

传播文化是高校的职能之一,高校既是文化的传播场所,又是文化的产生场所,特别是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开展,需要将中外文化进行高度融合,开展多种文化活动,在坚持社会主义办学的原则上,丰富国际色彩,提升文化活动国际化水平。很多地方高校,只将教学放在了首位,忽略了第二课堂的建设,没有将文化活动的开展放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评价指标当中。由于生源问题,部分学生需要通过参与文化活动,及时提高自身实践能力,从而促进学习。

三、地方高校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提升策略

1.加强顶层设与科学评价体系

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步伐的提速,中外合作办学已经成为地方高校与国际接轨的重要渠道,高等教育的初心与使命是紧紧围绕国家战略目标培养专业化人才,地方高校在申报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初期应加强顶层设计,通盘考虑学校发展目标和办学特色,科学系统地制定中外合作办学的长期发展目标。合作办学申报初期,地方高校应以自身办学特色为出发点,放眼全球化视野,坚持寻找国际知名高校和知名企业,重点以学历教育为主,强化资源互补,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合作,不断提升自身教学模式与国际接轨。

不断优化地方高校合作办学评价体系,将国际化办学的各项指标融入评估主体,增加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评估多元化指标,将国际化教学指标、外籍教师教学质量、国际化文化活动开展、雅思托福通过率、学生出国情况等多方面纳入自身中外合作办学评价体系,定期进行校内自我评估,寻找不足。同时充分运用政府、社会、家庭、国外高校资源等各类资源,全方位开展教学与文化活动。建立动态评价体系,实时监测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运行情况,充分运用网络与自媒体,在进行宣传的同时接受来自社会各方面的监督,不断促进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长期发展。

2.不断加强中外合作办学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力量是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是培养方案的设计者、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生文化活动的指导者,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国际化背景决定着各项教学活动的质量。因此,在项目开展的过程当中,应制定规范化、国际化、专业化等用人标准,聘用国内外优秀教师进行授课,用国际化教学指标动态考核师资队伍,从办学初期制定规范化考核体系,定期开展师资培训,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建立专业化的教学管理队伍,全方位、全过程对合作办学项目进行管理,加大专业人员培养力度,不断提升管理人员晋升空间,定期组织管理人员到国外合作院校进行访问学习,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管理经验,结合本校办学项目,量体裁衣,择优吸取,不断提升中外合作办学质量。

3.不断创新教学模式

随着地方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逐年增加,高等教育已经对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希望,以往的教学方式难以适应新时代的培养要求,应将教学过程当中的教师主体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在学生培养过程当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性和主动性,拓宽学生学习思路,提升学生国际化视野,充分利用沉浸式教学和第二课堂开展教学活动,运用自媒体和微课等多种形式开展教学,融入文化课、国际时政等课程,激发学生学习潜力,提升学生自身兴趣。积极引进国外大学的优质师资、课程教学大纲、教学方法、考试方式和原版教学参考书及课件、网络课程等各项优质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外方大学优质的课程资源。同时,项目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符合我国高等教育的有关规定。

以长春大学为例,创新将合作办学项目进行“模块化”教学改革,运用创新的教育理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对灵活化教学的需求。学院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将课程从大二下学期开始调整为“专升本”“国际交流”及“创新创业”三个模块,三个模块根据专业要求确定各模块应达到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教师根据不同模块学生的培养及教学要求,合理安排学生进行多层次多方向的学习训练,达到最优的学习效果。三个模块课程各有侧重,学生可以根据个人意愿及学习兴趣自愿选择。

4.制定生源选拔标准,提升学生质量

我国教育主管部门规定,中外合作办学主体可以进行自主招生,但具体开展过程当中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接受教育主管部门的监督与指导。部分地方高校为了扩大学生规模,降低学生入学标准,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在生源扩大的同时也带来了众多问题,由于学生基础薄弱,在入学后很难与国际化教学接轨,长期下去部分学生表现出没有学习兴趣,失去学习信心。因此,在学生选拔初期,应将外语水平测试、专业加试、政审等环节纳入入学标准,确保学生选拔公平公正,尽量遵循学生学习志愿,从源头提升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质量。

5.创新校园文化建设

地方高校由于生源质量问题,部分学生选择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是为了走捷径读大学,此类学生可能学习水平偏低,在学生培养当中应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开展学生培养。目前,校园文化活动建设已经成为大学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文化活动应融入国际化背景,充分利用合作国家的文化资源、风土人情、相关制度开展文化建设,为学生以后出国打下基础。同时应创新文化建设理念,充分利用政府、社会、学校等方面资源,量身定制学生活动,培养学生实践和沟通能力,走进社会、走进企业、走进社区,开展文化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活动中查找不足。同时,要增强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始终坚守社会主义合作办学方向,为以后走出国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打下良好基础。

四、结束语

在新时代的发展浪潮中,地方高校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已经成为学校新的支撑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开展是一项系统化工程,学校应根据自身培养特色和学生发展情况,制定合理化教学计划,不断加强顶层设计和专业师资建设,提高学校办学质量,不断创新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国际化复合人才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国际化办学教学
聚焦港口国际化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