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农民道德教育:缺失、要素及回归

2022-01-15 08:36何林英罗贵雨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道德教育教育者道德

何林英 罗贵雨

(四川农业大学,四川 成都 610000)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着力点之一,也是乡村人文环境营造、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驱动力。农民作为乡风文明建设的关键力量,激发农民的精神动力、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已成为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的核心话语。因此,必须提升农民的精神面貌,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道德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通过农民道德教育,致使农民的道德观念、输出方式、生活方式由传统农民走向现代农民的意义重大。然而,由于千百年来受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和中国传统封建文化的影响,一些消极的传统道德观念在广大农村地区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一、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农民的道德教育缺失

1.农民的道德观念现状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实现农业农村农民的现代化,而要实现农业农村农民的现代化,就必须加快农民的思想政治建设,尤其是道德建设。长期以来,传统道德主流特别是几千年的儒家道德观为我国农民信守,并世代相传。一方面,传统道德中的某些积极方面,如仁爱、诚信、勤俭、廉耻等观念对农村社会生活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些观念塑造了农民勤劳、纯朴、善良、诚实等优秀的道德品质。尽管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的伦理、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但依然也是积极的商品意识、竞争意识、科技意识等,农民的思想视野变开阔了。另一方面,消极的传统道德观念,如愚昧、封建迷信、守旧、封闭、重男轻女等旧道德、旧观念,在广大农村地区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农民非理性心理扩张,农村不赡养老人、虐待老人的现象时有发生;通奸、乱伦、离婚现象增多,社会责任感缺失。基于血缘和地缘形成的浓厚的“圈子意识”,更是强烈地支配着我国农民的道德、伦理价值取向。使得农村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与规范局限于亲戚、邻里等狭隘的圈子里,从而造成农民的社会责任意识、公德意识、集体意识缺乏。

2.农民道德教育现状

(1)政府资金投入不足,教育资源与设施无法满足需求

由于我国政府部门长期以来普遍存在“重城市、轻农村”的思想,政府在资金投入上,给予农民的教育专项培训经费严重不足。现阶段对于我国庞大的农村劳动力来讲,还是存在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无法满足农民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与设备更新的基本要求,不能有效地开展更为全面、深入、常态化的农民教育工作。农民道德教育主体力量涣散,社会力量补位不力,难以满足农民自身发展的需求、农业现代化转变的要求以及乡村振兴的需要。

(2)农民道德教育重形式而缺乏实效

当前农民道德教育的力量不集中,农村道德教育倾向于形式化。农村基层组织担负着农民道德教育的主要责任,但基层组织更看重产业发展和经济建设,文化道德教育推动力不足。虽然农村道德文化建设一直在进行,但经常只是为了应对上级政府下达的任务和检查而进行形式化的宣传学习,农民道德教育没有形成常态化。农民道德教育的方式和手段不够灵活,部分地区只是进行比较僵化的培训,未能有效地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和多媒体等教学手段。

(3)道德教育治理基础不完善

促进农民道德教育发展,关键在于提升乡村公共治理水平。然而,当前农村公共治理体系残缺、治理能力低下。具体体现在:一是公共文化建设不力。乡村基层党委不重视文化氛围的营造,疏于举办文化活动,使得部分村民将全部精神活动寄托于网络。而农民较低的文化素质水平使其难以甄别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自然会导致农民受低俗文化的腐蚀或加大其上当受骗的频率。二是农村“三治”融合失调。“自治”“法治”“德治”目前尚未互惠共通、平衡共进,导致自治模式的多变性排斥着确定性极强的法制,使得高标准性和高原则性的法律规范难以在乡村落地,以法律保障农民教育困难重重。亲亲相隐、拒绝见义勇为、遗嘱将遗产留给非亲属等法治与德治相冲突的现象时有发生。

二、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农民道德教育的要素

1.教育主体与客体

农民道德教育主体作为教育的执行主体,对农民的思想道德施加可控性影响,在组织、实施、控制整个教学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直接影响着教育价值的实现效果。所以,作为有效的道德教育主体,教育者应具备较强的主体意识与主体素质。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进行农民道德教育时,教育者要认识到自己在整个农民道德教育活动中所具有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不断增强自己的实然素质,只有对“三农”发展具有全面深刻的认知,才能为农民不断适应变化着的环境提供内在的基础与前提。同时,道德教育主体素质作为教育者主体性功能所具备的一系列条件总和,是实现农民道德教育有效性的前提。比如就政治素质而言,农民道德教育有着鲜明的政治特性。这就要求在实现农民道德教育有效性、在促进乡风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教育者必须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主动了解乡村振兴的内涵、要求与任务,自主选择、评判、践行道德教育活动。

2.教育内容

农民道德教育内容是指在农民道德教育活动中教育者根据党和社会的要求,对农民实施道德教育时在道德和心理素质方面对农民提出的具体要求,以满足农民个体精神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可以划分为两个层次的内容,一个层次是党和国家所要求、所确定的内容,另一个层次是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主体根据相应的教育任务、按照乡村振兴的内在意蕴和要求,对上一个层次的内容进行编制,直接用于教育活动的内容。第一个层次的教育内容必须具有先进性、真理性和真实性。第二个层次的教育内容必须具有透彻性、精确性和契合性。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道德教育的内容应该依据乡村振兴的内涵、目的、要求以及农民自我道德世界发展的需要确定。乡村振兴内在要求的广泛性、农民自我精神世界发展的多样性,决定了农民道德教育内容的丰富性。

3.教育方法与载体

农民的道德教育过程是一个多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农民道德教育方法虽然不是农民道德教育活动的实体因素,但对农民道德教育的运行和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农民道德教育分为不同阶段,不同阶段的农民道德教育活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因此,应该运用不同的方法开展活动。而且由于农民自身需求的丰富多样性和农村社会环境影响的复杂多变性,教育者必须针对不同的农民、不同的问题或不同的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构成协调、有序的关系,以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此外,创造性地运用农民道德教育方法是农民道德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教育者要在坚持实事求是的基础上,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探索新方法。除了方法外,农民道德教育载体也是农民道德教育系统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承载、传导农民道德教育的要素。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运用农民道德教育载体时,教育者要充分考虑农村现有的载体资源、农村环境因素、农民文化素质与接受意愿与能力。

4.教育目的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道德教育的目的是指在农民道德教育价值实现过程中,教育者主体根据乡村振兴与农民个人的发展需求,通过教育实践活动使农民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在一定时期内所要达到的预期成果。农民道德教育的目的不是教育者主观随意确定的,而是社会存在与乡村发展的需要,往往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因此,在对农民进行具体的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根据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及其发展水平,农民精神发展的需求及思想实际,抓住主要因素,恰当地确定道德教育的目的。一般来讲,教育的目的不是局限的,而是开放的,是一个系统。所以,农民道德教育主体需要根据农民习惯的养成、道德成长特点等,从不同的角度对农民道德教育目的进行分解。比如可以分为个体目的、社会目的、远期目的、近期目的、长远目的等。同时,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农民的道德教育活动需要打上鲜明的时代精神烙印和反映鲜明的时代特征,必须具有方向性和时代性。

三、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农民道德教育的回归

1.发挥主体性:道德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有效性

教育者作为教育活动的发动者与实施者,在教育活动中,占有主导性的地位。教育者是否具有主体意识与主体能力以及具有多大程度,决定着教育者确立主体——对象关系的程度。因此,要加强农民道德教育的人才队伍建设、要充分挖掘乡贤资源,积极培育有素质、有才能、有声望的农民道德教育主体,壮大农民道德教育的人才队伍,不断培养与强化教育者的主体意识与主体素质,推动道德观教育工作再上新台阶。同时,在理想的教育活动中,教育对象应该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体。作为道德教育的客体,农民也应具有主体性。因此,在加强农民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农民以自己的认知诠释、体察和内化教育者所传递的思想,使农民自觉树立优秀传统道德和现代公民道德,使广大农村群众增强集体意识、主人翁意识、道德认知能力,激发其为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奉献力量。

2.分殊、优化教育内容:道德教育内容的有效性

在对农民进行道德教育的时候,要分殊教育内容,保证教育内容的有效性。一方面,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核心内容,深入开展农民道德建设工程;要倡导社会公德、集体主义教育,坚决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增强社会公德意识和集体主义观念,使农民明确社会主义公民的内容和要求,将振兴乡村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践行结合起来。农民群众的道德教育只有满足了实现农民对经济利益的追求、美好生活的需要,才能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坚实的土壤,营造良好的软环境。因此,另一方面,教育主体也要将乡村振兴的目标、要求与农民道德精神的需求、现状结合起来,充分挖掘农村传统道德教育资源,在“农民”身上找准施教点,做到农村文化“本土化”,维护农民群众的基本利益。

3.拓宽教育载体与方法:道德教育方法与载体的有效性

在农民道德教育过程中,首先,要将理论教育法与实践教育法相结合。农民道德教育主体不仅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农民灌输道德理论内容,而且还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农民参加各种各样贴近农民生活的道德实践活动,使农民在潜移默化中将抽象的思想道德在具体的实践行动中体现出来。其次,要充分利用榜样教育法。通过借助影视、文学和现实生活中的榜样形象,以正面的、积极的品质和行为向农民施加影响,使农民从典型中吸取有用的成分,消除自己的不良思想和行为,创造农村良好的道德氛围。最后,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还要注意将农民道德教育与农民经济工作、农村文化建设相结合。现阶段尤其要注重让农民道德教育助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此外,对农民进行道德教育需要依赖一定的传播媒介。在新时代新背景下,大众传媒作为传递信息的主阵地,在农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成为对农民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帮手”。因此,在乡村振兴视域下进行农民道德教育,就可以通过有关道德教育电影、电视栏目对农民群众播放与集体主义、社会公德、乡村振兴、生态保护等有关的电影电视,传递道德教育信息。同时,基层组织和有关部门也可以利用网络进行农民道德建设,形成自觉服务于乡村振兴的道德价值取向。

4.坚持基层组织领头:道德教育目的的有效性

村民委员会在农民日常生活中扮演着“当家人”的角色,也就理所应当地在加强农民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担当负责人的角色,成为引领农村道德风尚的重要平台。村委干部要自觉积极学习乡村振兴战略内容、原则、要求、意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指向,结合具体实际,通过制定道德教育机制,建立起既符合农民身份又符合乡村振兴要求的道德教育目标体系,致使其能够全面地涵盖知识、情感、信念、能力与行为的多个向面,具有整体性。当下,农民群体普遍存在目光短浅和自私自利的劣根,所以基层党委还要改变农民道德教育目标中存在的不合理、不实际的现象,既要注重农民个人道德素质的提高,又不能忽视乡村振兴的全面发展要求,按照乡村振兴战略中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的要求,充分做好道德教育目的谋划工作,使教育目的一方面要适应党和国家的需要,另一方面也要适应教育客体的身心发展规律与利益需要,进而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产业振兴和生态振兴,引导农民自动自发、团结一致共建文明乡村、富裕乡村、美丽乡村。

猜你喜欢
道德教育教育者道德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微时代”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成人:道德教育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