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山”理念与浙江乡村振兴实践创新研究

2022-01-15 08:36高伟军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理念农业农村

高伟军

(中共金华市委党校,浙江 金华 321000)

2005 年8 月15 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到安吉县余村调研,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断。8 月24 日,习近平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发表文章,进一步阐述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辩证统一关系,指出了从“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变的具体路径。9 月5 日,习近平调研浙江省钱塘江流域生态保护工作,提出要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一种发展理念,贯彻到具体的发展规划和政策制定中去。2006 年3 月18 日,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发表演讲,他指出:“‘两座山’的意义还不仅仅在于生态环境本身,还可以延伸到统筹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上。”“两山”理念的内涵得到进一步丰富。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至此,“两山”理念成为指引新时期国家发展的基本理念。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国家在新时期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全局。乡村社会与自然生态的联系最为直接、最为紧密,新时代的乡村振兴,必须以不破坏自然环境、保护自然环境为前提;同时也要积极利用好“绿水青山”,使之转化为乡村发展的“金山银山”。

一、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2017 年12 月下旬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乡村振兴工作作出了具体部署。2018 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再次聚焦乡村振兴工作,中央出台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此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系统阐述了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工作格局、具体举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程中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其意义主要有以下方面:

1.乡村振兴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978 年12 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把全党的着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标志着中国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确定了“三步走”战略。到目前为止,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实现了“三步走”中的前“两步”,正昂首阔步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经历了四十多年的高速增长之后,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动能在哪里?中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国,农村人口规模十分庞大,农村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广大农村地区建立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经营体系,进而构建完整的现代农业经济体系,将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将强动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2.乡村振兴是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

新中国成立70 多年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 多年以来,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部分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依然不高,部分农民的收入水平尚待提高,农村发展的相对滞后是当前中国发展不充分的一个重要表现。“同快速推进的工业化、城镇化相比,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步伐还跟不上‘一条腿长,一条腿短’问题比较突出,我国发展的最大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总而言之,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依然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一个重要方面;要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势在必行、迫在眉睫。为此,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高度,“深刻把握现代化建设规律和城乡关系变化特征,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3.乡村振兴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现实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的讲话中庄严宣告,我们已经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正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进。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全面提升综合国力,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进一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在一定程度上讲,“三农”问题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全局。但是从目前情况分析,某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依然偏低,个别农民的生活水平依然偏低,“三农”问题依然是短板。为此,必须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加快补齐“三农”发展的短板,实现农村现代化,实现农业现代化,实现农民生活不断富裕,从而解决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最后一公里”。

二、“两山”理念在乡村振兴中的科学内涵

“两山”理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起点,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在当代中国的最新表达。它的理论内涵主要有以下方面:首先,“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的基础。发展经济必须以保护自然环境为前提,当二者出现不可调和的矛盾时,宁要“绿水青山”,也不要“金山银山”。其次,“绿水青山”可以转化为“金山银山”。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前提下,要充分挖掘“绿水青山”所蕴含的经济价值,发展生态经济,使“绿水青山”成为造福人民的“金山银山”。再次,“两山”理念蕴含了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更广泛意义上的和谐共生。在“两山”理念指引下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不仅意味着自然环境的保护、物质财富的增长,也意味着民生的改善、人民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的提升。以“两山”理念为指引的乡村振兴,主要体现以下内涵:

1.体现农业的绿色发展

农业生产和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农业生产对自然环境具有很强的依赖性。随着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压力,传统农业模式遭遇瓶颈制约,我们必须改变发展理念。新时期的中国农业发展,必须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两山”理念揭示了人类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内在一致性,应用到农业领域,体现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转变为养山富山、养水富水”的绿色农业模式。农业的绿色发展,就是要遵循生态经济规律,充分运用现代农业技术,将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统一起来,实现经济与生态的良性循环。这种农业发展模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坚定不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尽快转移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注重农业技术创新、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上来,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2.体现农村的协调发展

协调发展是指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各领域各要素之间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状态和过程。国内早期关于协调发展的研究多见于区域发展领域,主要回应区域发展差距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新的高度,进一步丰富了协调发展的内涵,协调发展理念融入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山绿水也是金山银山,那保护农村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就是奋斗的目标。”“两山”理念指引下的乡村振兴,要将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协调起来,不仅要使农村的自然环境不因为经济发展而遭到破坏,更要使农村的自然环境随着经济发展而愈加美丽。再此基础上,协调推进农村各项事业,使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实现有机统一,相互促进。

3.体现农民的共享发展

2015 年10 月,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鲜明地将共享理念作为指导中国新时期发展的基本理念予以提出。2016 年1 月,在中央党校省部级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总书记系统地阐释了共享理念的科学内涵。共享理念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重大创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具有价值原则和方法策略的双重意义”。“两山”理念强调发展经济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维护好美丽的生态环境是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的重要表现。在“两山”理念指引下的乡村振兴,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一根本立场,始终坚持让广大农民共享乡村发展成果这一重要原则,始终坚持以提高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为最终归旨。

三、以“两山”理念为指引的乡村振兴实践

浙江是改革开放先行地,在农村发展方面也走在全国前列。2003 年初,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充分调研、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在浙江农村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要求用五年时间对全省约10000 个行政村进行人居环境整治。同年6 月,浙江省委省政府全面部署“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作,这是新时期浙江乡村振兴的前奏。2005 年8 月,在嘉兴市召开“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作现场会,习近平在会上提出,要在总结前段街工作的基础上,将这项工程进行全面提升,使它成为全面小康的基础工程、统筹城乡的龙头工程、优美环境的生态工程、造福农民的民心工程。在这项工程中,美化生态环境是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浙江省委在2018年2 月召开省委农村工作会议,贯彻中央关于乡村振兴的有关精神,全面部署浙江省的乡村振兴工作,提出了推进农村生态治理和修复、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绿色兴农等重大战略部署。2018 年4 月17 日,浙江省委省政府发布《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高水平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行动计划(2018—2022 年)》,确定了浙江省乡村振兴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根本原则、保障措施等重大问题,开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浙江省始终将“两山”理念作为乡村振兴的指导思想之一,将“两山”理念融入到乡村振兴实践中,在推动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富裕方面作出了许多有益探索,主要体现为以下方面:

1.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实践

第一,以吃为基点,推进农业+农产品产业品牌建设。民以食为天,浙江的许多农村充分发挥自己的特色和优势,种植各具特色的农产品,通过现代农业技术,实现规模化生产,再通过相应的品牌推介,走出了一条以“吃”为特色的兴村致富之路。绍兴市上虞区丁宅乡利用当地独特的环境优势,建成了一个面积约七千余亩的精品水果园,种植水蜜桃、猕猴桃、草莓、火龙果、板栗等,形成了“季季有鲜果,天天可采摘”的种植格局,吸引了大批游客前往采摘、购买。湖州市南浔区石淙镇利用当地优良的水网资源,探索出了一条“稻虾共生”的立体种养模式,再通过一些配套的观光游乐项目,形成了以小龙虾为特色的农业小镇,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此外,在一些离城市较近的农村,打造各具特色的农家乐,并配合相应的瓜果蔬菜采摘活动,做足“吃”这篇文章。

第二,以喝为基点,推进农业+茶饮产业品牌建设。在农村地区,除了粮食种植外,经济作物的种植,不仅有利于水土保护,还有助于增加农民收入,实现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双赢。浙江的许多农村,非常适宜于茶叶种植;部分农民充分利用这一优势,走出了一条种茶致富的道路。安吉县溪龙乡黄杜村尝试建立了约1500 多亩的优质白茶种植园,做深做透茶文化,成为“中国白茶第一村”,村民人均收入大大提高,被评为浙江省“全面小康示范村”。天台县南屏乡上杨村利用当地独特的黄茶品种,建立规模化种植体系,迅速打开市场,实现了村民的共同富裕梦。还有一些农村,利用当地山泉等天然水资源,建立饮用水企业,为周边城市的部分市民提供天然饮用水产品,充分做足“喝”这篇文章。

第三,以购为基点,推进农业+电商产业品牌建设。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深刻地改变传统商业模式,网上购物的迅速普及成为新时期中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个显著现象。李克强总理在2021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运用好‘互联网+’,推进线上线下更深融合,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在乡村振兴实践中,一部分农民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深度推进农业+电商模式,为本地农产品开辟的一条广阔的销售渠道,实现了发家致富。仙居县生产东魁杨梅,年产量约9 万吨。这一品种的杨梅,个头大、汁液味美,深受消费者喜爱。仙居县许多农户纷纷在天猫、京东等网上平台注册商铺,将东魁杨梅卖到了全国各地。临海市涌泉镇盛产蜜桔,被誉为“无核蜜桔之乡”。该镇农民深耕电商销售,建立了多元市场渠道,打开了广阔的销售空间。

第四,以玩为基点,推进农业+旅游产业品牌建设。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中的一个重要支点,在一些农村,依靠自身的生态禀赋,将农区变景区,打造诸如油菜花观光区、荷花观光区、牡丹花观光区等。绍兴市柯桥区漓渚镇素有种植兰花的传统,该镇因地制宜,实施了“千亩花市、千亩花苑、千亩花田”项目,打造了“花香漓渚”田园综合体,实现花卉产业和观光旅游有机融合。乐清市大荆镇下山头村以当地生产的铁皮石斛为核心,打造了石斛文化园、溜溜乐园、农耕乐园,建立了一个集主题游乐、科普教育、度假休闲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2.推进农村协调发展的实践

第一,科学统筹省域乡村发展格局。首先,统筹城乡空间布局。浙江省在省域层面对土地空间进行总体布局,强化土地空间规划的指导作用。“科学划定全省陆域城镇、农业、生态三类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实现城乡之间在空间布局上的协调发展。其次,分类指导乡村发展。制定相应标准,对全省农村进行类型划分,分别划分为城郊融合类、集聚提升类、特色保护类、搬迁撤并类,不同类型的村庄,确定不同的发展目标和发展路径。在此基础上,在省域层面进行统筹谋划,调整和优化乡村布局。“根据全省各地自然地理及农业空间分布特征,协调推进平原、山区、沿海、临湖临江等不同区域的乡村空间布局优化,彰显浙江乡村多元化特色。”

第二,健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目前,中国已经形成了以《宪法》为基础,以《环境保护法》为主体,包含《环境影响评价法》《农业法》《森林法》《草原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等众多法律法规在内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浙江省在中央现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结合本省实际,出台了一系列补充性规定和实施细则,全面构建起一套生态环境保护的制度体系。与此同时,进一步加强乡村干部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规范生态保护行为,约束过度开发或滥开发的行为。因地制宜制定乡村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度、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生态开发负面清单制度等环境保护责任制度。

第三,严格做好农业生产污染管控。首先,对外源性污染进行有效控制。近年来,浙江省坚持以绿色发展为导向,健全农药使用标准和追溯体系,实施农药购买实名制。从源头上加强对饲料生产企业的监管,建立饲料安全生产标准和操作规范,构建全链条、规范化的外源性污染监控体系。其次,有效治理内源性污染。逐步探索建立农业生产污染物、废弃物处理机制。合理布局、科学安排农村家禽养殖场所,建立家禽粪便收集、利用机制;一方面严格控制家禽粪便污染,另一方面有效利用家禽粪便,使之变废为宝。建立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机制,对病死动物实施登记,统一收集,集中处理。严格防止工业废水、城镇生活污水违规向农村地区非法排放,保护农村土地、水质、大气质量。

第四,实施乡村环境综合整治。从20 世纪80 年代开始,浙江广大乡村地区涌现出了一大批乡镇企业、家庭作坊,这些乡镇企业、家庭作坊有相当一部分是污染性企业,有些甚至是严重污染性企业,它们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浙江省委省政府将治理环境污染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之一。首先,关闭了一批严重污染性企业。其次,将一部分乡村企业转移到工业园区。再次,通过技术改造,使一部分企业的工业排放达到安全标准。在此基础上,对过度开采的山体进行修复,对遭受严重污染的土壤、水体进行修复,使乡村生产生活环境得到逐步改善。

3.推进农民共享发展的实践

第一,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施乡村振兴,最终要落实到让广大人民群众受益这个根本出发点上。在“两山”理念指引下,浙江主要从三方面着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首先,推进农村厕所革命。近年来,浙江依据本省农村实际,逐步治理影响农村环境的传统厕所。根据各地村庄居住布局情况,合理设定新型公厕。新型公厕建成之后,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严格管理厕所卫生,严格防止污秽物堆积,苍蝇臭虫成群的现象。在此基础上,做好厕所改革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有机结合,逐步实现农村粪便处理达标和可回收利用。其次,全面实施农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和有效回收利用。随着广大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产生的数量和种类也越来越多,生活垃圾是否处置得当,直接关系到农村的环境质量,直接关系到农民的生活品质。浙江秉持因地制宜、逐步推进的原则,“建立农村垃圾长效治理机制,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全覆盖。健全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机制。”通过以上努力,有效控制了农村生活污染,有效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

第二,美化村庄环境。依据各村实际,对村庄房屋、庭院、田园、道路、绿化、河湖进行改造,使村庄环境进一步美化。首先,提升农民住房的美观度和居住舒适度。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浙江各地十分重视对农民建房的规范和指导,提升新建房屋的美观度和居住舒适度。在部分农村,由村集体统一规划设计村民住房,不仅大大提高了村民的居住品质,也大大改善了村庄环境。例如,瑞安市塘下镇陈岙村,原先农民住房存在“危、漏、乱、散”的情况,在村两委的统一谋划下,新建了526 套新房,使广大村民有了美丽舒适的新环境。其次,推进美丽庭院建设。浙江省从2018 年开始实施“美丽庭院”建设计划,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庭院小景致”构建“浙江大花园”。由各地政府牵头,帮助农民设计各具特色的庭院,开展美丽庭院评比,使户户有景致、村村有特色。再次,对现有农村耕地进行环境治理,清理堆放在耕地上的废弃物,提升耕地整洁度。适度引入创意农业,打造美丽田园。提升农村道路、绿化管理水平,使农村道路变整洁、绿化变好看。对农村河流湖泊进行治理整顿,打造沿河沿湖景观带。

“两山”理念的提出,标志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需要新的发展理念来指导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发展。践行“两山”理念,就是要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关系,本质上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浙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萌发地,是“两山”理念的起源地,浙江省委省政府秉持“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的精神,将“两山”理念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举措政策措施,取得了巨大成就,形成了乡村振兴的浙江经验。当前,我国已经建成全面小康社会,顺利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朝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前进。实现乡村振兴,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题中之义。在新征程上,我们要认真总结浙江经验,深入践行“两山”理念,继续探索乡村振兴的新方法、新路径。

猜你喜欢
理念农业农村
国内农业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