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专业课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学探索
——以“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为例

2022-01-14 14:31:26李美凤贾伟伟
关键词:传感器与检测技术专业课误差

李美凤,贾伟伟

(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0)

1 引言

2016年12月,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再次强调:“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2]2020年6月,教育部颁布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提出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要在全国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促使课程思政的理念达成广泛共识。在此背景下,课程思政已成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革的重点方向,占据中国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职教育,加强思政政治教育和推进“课程思政”教育实践是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对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意义重大[3]。

2 课程思政的内涵

课程思政是具有明显时代特点的一种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即“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4],以课程为载体,通过课程途径挖掘思政元素,并将其融入到课程教学和实践中,在学习专业知识和培养专业技能的同时潜移默化中育人,解决高职教育长期以来“重专业能力培养,轻职业精神构建”的问题,消除专业课和思政课的壁垒,实现思政课和专业课的“相向而行,协同而进”[5]。

3 课程思政的设计与实施

当今世界已进入工业4.0时代,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物联网、大数据飞速发展,传感器是万物互联的“感官”。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的学习事关国家战略,教学过程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是提高学生人文情怀和专业素质,有效达成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的重要途径。

3.1 育人目标

依据电气自动化专业国家教学标准,梳理课程素质教育目标,确定课程思政教育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工匠精神、职业素养、奋斗精神为目标。深挖思政元素。结合汽车专业学生特点,以“传感器+新技术+思政微语”为切入点,联动专业知识,充分挖掘传感器技术的思政元素,将“中国制造2025”“军工绣娘“”大国工匠”等思政元素融入到课程教学中,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充实学生的知识储备、升华思想意识、提升能力培养,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培养家国情怀,勇于担当的主人翁意识,进而增强荣誉感和使命感。具体育人目标如图1所示。

图1 思政育人目标图

3.2 教学设计

对照课程培养目标,反向进行课程设计,采用“一点两线多维度”的思路完成课程内容设计。“一点”,以BYD机器人汽车生产线为切入点,抛出问题“机器人为什么可以实现自动化”。引入学习主线“两线”,一条主线是信号采集,即传感器;另一条主线是测量控制,即检测技术。“多维度”,在每一条主线下,结合实际项目展开教学内容。在传感器这条主线下,设计了3个项目——位移测量、环境量测量、重量测量,共有6个学习点,分别是:用电安全与生命关爱、应变传感与屈伸哲理、光电传感与中国光伏崛起、智能传感与中国制造2025、多功能传感器与人间大爱、微型传感器与智慧医疗。在检测技术这条主线下,依托炉内温度检测与控制项目,分为3个学习点:检测电路与新时代工匠精神、误差分析与精益求精、检测规范与职业素养。每个学习点以时政要闻、中国科技创新事迹、技术人员励志故事为突破口,融入爱国教育、安全教育、职业素养、科技报国、工匠精神思等思政元素,让传感器技术课程焕发新活力,育人于无形之中[6]。具体教学内容设计如图2所示。

图2 教学设计架构图

3.3 教学实施

依托工程项目,将知识和思政元素碎片化,制作适合高职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微课资源。结合现代多媒体技术,借助职教云、蓝墨云班课等APP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拓展学习空间,融合校企文化,重塑课堂教学生态,做到课程育人[7-8]。

以课程中《认识误差》为例说明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传感器的主要应用之一即进行检测,测量过程中由于主观和客观因素不可避免的会差生误差,误差的分析对于精准测量至关重要。古人曰“差之毫厘,谬之千里”。“认识误差”是课程中的重要知识点之一。课程通过“1s之争”从正反两方面展示截然不同的结果,说明误差分析的重要性和严肃性,学生在强烈的视觉冲击下自觉明白学习误差的重要意义,达到育人于无声之中的效果。

任务通过一个小视频《1s不差》和一个真实事件《1s之痛》引入学习内容,视频《1s不差》讲述了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交接仪式的谈判中,中英双方代表团就五星红旗能否在7月1日0时0分0秒升起先后进行了十六轮谈判,最终英方妥协。尽管在交接仪式上英方一再制造事端企图干扰五星红旗的准时升起,经过中华儿女不懈的努力,最终五星红旗准时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全体驻港部队更换帽徽。那一刻全世界华人为之欢呼雀跃,同学们热泪盈眶,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1s之痛》讲述了舞者刘岩在2008年北京奥运彩排过程中,因工作人员提前一秒撤走舞台,导致她高空坠落,终生瘫痪。课程通过正反两个案例引入学习内容,通过对比形成的反差让同学感受到误差的重要性和严肃性,激发学习兴趣。同时案例1的视觉冲击,让学生感受到祖国的伟大,激发爱国情怀;案例2的惨痛,让同学认识到误差的严重后果,为培养严谨科学的工程意识做铺垫,达到课程育人的目的。

课程主要教学采用问题导向法展开,内容按照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顺序设计,在感受误差分析的重要性之后,抛出入门问题1:误差是什么?通过小组讨论、一问一答的方式探讨误差的定义;引出进阶问题2:如何表示误差?教师从不同用途讲授误差的三种表示方法,学生通过案例练习巩固误差的不同表示;递推出高级问题3:有没有方法消除或抑制误差?进一步学习误差的分类及特点,以及根据不同误差特性采取不同的方法减小或抑制误差。严格按照学生认知规律设计教学过程,从表象认识到本质剖析逐层深入,通过学习,学生在掌握误差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对误差正确表示,并能够根据误差产生的原因,采取不同措施消除或减弱误差,实现能力目标。

在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思政元素从国家荣辱到个人命运多角度展现了学习误差的重要性,以学生喜欢的小视频形式呈现,视觉冲击力较强,较好地带动了学生的情绪,尤其是香港回归片段更是让老师和学生的情绪渲染到了最高,好多同学热泪盈眶,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舞者刘岩的命运让同学们惋惜,不经意的1秒后果严重,从反面展示学习误差的意义所在,激发学生兴趣,为后面的内容学习做铺垫,通过误差表示方法的规范书写进一步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职业态度,育人效果良好,课后针对课堂教学反馈问卷调查。问题1:课堂中的小故事对你是否有触动;问题2:小组学习对你有帮助吗;问题3:你喜欢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吗;问题4:你喜欢目前的授课方式吗。调查结果统计如图3所示。

图3 课堂教学反馈问卷调查

4 结语

当今世界风云变幻,各种思潮冲击。通过将思政小故事融入到专业课教学中,丰富了课堂内涵,于专业学习和技能训练中提升学生情操,于价值塑造中夯实技能。课后通过云班课的问卷调查、在线交流等方式收集学生反馈。同学均表示课堂中融入国家规划、科技先锋等思政元素丰富了课堂内容,大国工匠的事迹更是触动心灵,明白了学技术也一样能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总之,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可实现专业教学和思政育人协同并进。今后将进一步完善思政元素,探索课程思政在专业课教学中的有效路径。

猜你喜欢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专业课误差
角接触球轴承接触角误差控制
哈尔滨轴承(2020年2期)2020-11-06 09:22:26
Beidou, le système de navigation par satellite compatible et interopérable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时代人物(2019年29期)2019-11-25 01:35:16
压力容器制造误差探究
基于OBE的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教学改革探讨
服务学习在高职社会工作专业课内实践教学中的探索
基于项目化《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教学的探讨
浅析如何提高《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
科技视界(2016年2期)2016-03-30 13:30:31
九十亿分之一的“生死”误差
山东青年(2016年2期)2016-02-28 14:25:41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