谌种华
(江西农业大学 南昌商学院,江西 共青城市 332020)
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的“大智移云物”时代,移动办公、云存储、云计算等新信息技术与会计领域深度融合,促进了会计工作的现代化[1],带来了会计服务方式、内容、手段等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职业素养要求,也给高校会计人才培养带来了挑战和机遇。为适应新信息化时代,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会计人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应与时俱进,实践体系要不断创新。地方商科院校资源禀赋、定位和功能不同于其他类型高校,因此,人才培养的方向、培养途径和方式应该也要有区别。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对全面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因此,新兴信息技术时代,如何将卓越人才培养理念运用到会计学教学,培养具有竞争力的、拥有高职业素养的应用型人才是当前地方商科院校教育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
会计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教学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是教学理论应用于实践的重要途径。在国外,德国会计类应用人才的培养采用“双元制”模式,即学生既在企业接受职业技能专业知识培训,又在学校接受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教育[2]。美国本科会计专业实践形式主要有:课堂实践,实验操作,项目研究,校企合作[3]。英国采用“1+2+1”“1+3+1”“2+1+1”模式,即某些学年在企业实践,某些学年在学校学习理论。在国内,孙红梅提出分四层设计会计实践课程体系,建立仿真模拟实验中心,开辟校内实习基地等观点。王晖、杨丽艳提出了会计学实践教学体系二次构建的策略:优化校外顶岗实习,完善模拟实验教学,创新实践教学等。付光富提出实践教学应强化模块式教学形式,构建分层实验教学系统,等等。总体来讲,在会计学实践体系设计上,西方发达国家的人才培养基本上做到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教育并重,而国内偏重于专业技能的教育,对综合素养的培育重视不够。
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4]。会计作为一种特殊职业,其职业素养主要由会计职业价值观、会计职业行为习惯、会计职业知识和技能构成。会计职业素养就是在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下,在坚持诚实守信、客观公正、爱岗敬业、廉洁自律、坚持准则、强化服务[5]为主要内容的职业行为习惯养成的基础上,培育高素质会计人才的职业能力。
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了会计人才需求的旺盛,会计学专业也渐成热门。近些年,虽然每年都有大量的会计学专业学生毕业,但会计这个行业还是存在“企业招工难、学生就业难”的矛盾问题。大量事实证明,这种现象的存在与学生的职业素养不高、难以满足企业的要求有关。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上,侧重职业知识和技能的教育,而对职业价值观、职业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比较缺乏,导致毕业的学生难以满足企业的岗位要求。通过对80家企业的调查发现,企业在招聘会计人员时比较看重的7项能力从高到低分别是:责任心、专业技能、执行力、学习能力、沟通能力,积极主动和团队精神(如图1)。责任心属于职业价值观的范畴,沟通能力、执行力、团队精神、积极主动属于职业行为习惯的范畴,专业技能和学习能力属于职业知识和技能的范畴。由此可见职业素养培育的重要性。
图1 企业看重的职业素养
3.3.1 思想上重视不够
现在众多的高校,对学生的培养是“重营销、轻生产”。对学生的“输入”(招生)、“输出”(就业)非常重视,特别是“输出”,学校想尽一切办法、动用各种资源促就业。重视就业无可厚非,但如果能做好“生产”,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产品”,学生顺利就业那是水到渠成,也就没必要大费周章地做“营销”。从运营管理的角度来分析就会发现,“转换”过程没控制好,产品质量不高,甚至存在瑕疵,花费大量的营销成本把产品销售出去了,但用户在使用的过程中发现了产品问题,用户必然对产品、生产企业持负面评价,在今后少买、甚至不买该产品。所以,关键在“转换”过程,即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过程。因此,在当今“大智移云物”信息时代,人才培养应适应时代变化,契合新技术的应用,传输积极向上的职业价值观,以职业行为习惯养成为基础,以专业技能为核心,高度重视学生在校的“转换”过程,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3.3.2 课程体系上较少体现
课程安排不合理,不能紧跟新兴信息时代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变化,职业素养教育的课程比较缺乏。目前,一些院校会计学专业在进行课程体系设置时,理所当然地认为专业课最重要,安排了大量的专业课程,并且在总学分中占有绝对大的比重,教师在教学计划实施中也非常重视专业课的教育,而对职业素养课程的设置及实施采取的是轻视的态度,存在的通病就是很少、甚至没有调查企业的需求、没有分析学生的要求,想当然地设计课程体系,一些实践教学也停留在走过场。
2018年教育部发布的《会计学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指出,会计人才需要具备专业能力、综合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沟通与信息获取能力、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和持续创新能力[6]。南昌商学院秉承教育立德树人的宗旨,全方位贯彻执行“国标”,致力于提升学生职业素养,更好地培养出符合企业需要的人才,近些年对会计学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进行了重构。
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建设、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教师要围绕立德树人目标来教,学生围绕立德树人目标来学[7]。这个重要论述为构建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指明了方向。所以,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标准,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也由过去的知识型向着有创新创业能力、有辅助决策能力、有综合应用能力、有专业操作能力的“四有”复合型高素质人才转变,定位为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具备较高职业素养,掌握管理学、经济学、金融学等专业知识和理论基础,掌握企业财务管理、财务会计、项目投资分析、财务报告分析等专业知识和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够在工业企业、商品流通企业、金融公司、行政事业单位等组织从事财务管理、财务会计、投(融)资管理、风险管理等工作的应用技能型人才。
4.2.1 “四位一体”的实践课程体系
以职业素养培育为主线,围绕专业能力、综合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信息获取能力、自主学习和持续创新能力的培养,构建了公共基础课实践、学科基础课实践、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实践、综合应用实践“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该实践教学体系不仅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还重视职业价值观导向和职业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并增加了“大智移云物”新信息技术在会计中的应用实践。另外,大幅度增加了课内课外实践教学比重,实践教学学分达到58分,占到总学分的约31%。实践课程体系构成如下。
公共基础课实践:侧重职业行为习惯的养成。包括入学教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习、军训、基础教养、思想引领、菁英成长、实践劳动、文体素质(阳光体育)、创新创业实践、假期社会实践等。
学科基础课实践:侧重职业价值观、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包括会计学专业导论、财经法规和职业道德见习、大学信息技术基础、商务办公应用、应用统计学实践等。在“大智移云物”新兴信息技术背景下,新增了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能力的实践课程,如大数据分析技术、云会计、信息管理和安全等。
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实践:侧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包括Excel在财务中的应用实习、纳税实务实习、会计师事务所实验、ACCA专业能力全方位实训、高级财务会计实验、成本会计实验、会计手工账模拟综合实验、财经导向ERP应用、国际会计准则、财务共享等。
综合应用实践:侧重职业素养的检验。包括商科综合实训、ERP沙盘模拟实训、职业资格证书的考取、毕业实习、毕业教育、毕业论文等。
4.2.2 “五位一体,循序渐进”的实践课程实施体系
贯彻“毕业就能就业、上岗就能胜任”的培养理念,进一步明确实践教学在教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构建职业素养培育贯穿始终,分层次、多模块、有机联系的实践课程实施体系。做到课证融合,在教学过程融入职业资格获取内容,将会计实务与专业知识结合起来。构建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践相结合、课内实验与课外实践相互补充、融“实技→实验→实训→实战→实践”为一体、循序渐进的实践实施体系。
4.3.1 创设好环境
推进优秀文化进校园、进课堂,将优秀的企业文化、专业文化引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为职业素养教育提供良好的文化“软环境”[4]。会计学专业所在的财会系有个历史悠久、经典的讲座——“职业素养培育系列讲座”,邀请专家、企业家、专业能手、优秀校友等开展职业素养讲座,如点钞技巧、职业礼仪、最新税收政策综合解读、创新创业经验分享,等等。而且,会计学专业已具备了较完善的实验教学条件,配备了电子报税实训、用友财务软件、财务管理实训、审计实训、“财会职业能力养成平台”实训等软件。
开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企业参观、企业实训,为学生创造“沉浸式”学习环境,提供更多的定向培养、顶岗实习、实训实操的机会,让学生体验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为职业素养培育提供好的“硬环境”。
4.3.2 联合培育,多方互动
管理层方面:高度重视、亲自参与。学校领导对职业素养培育思想上重视、资金上保证、行动上支持,亲自指导深化教育改革,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大力推动实践教学,促成诸如菁英成长、阳光体育等职业行为习惯养成课程的开设,大幅度提高职业素养培育课程占总学分的比重。目前会计学专业在职业素养教育投入、保证措施等方面都非常到位。学校领导还牵线搭桥,推动校企合作,建立实习实践基地,为学生提升综合素养提供更多的机会。
教师方面:创新师资队伍建设方式,“走出去,引进来”相结合。新兴信息技术时代,对会计教师的要求更高,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有很强的实践能力,更要懂得新信息技术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如何做到教师能跟上时代变化,胜任工作岗位,财会系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与企业联动,建立互补型师资队伍。专业教师采用了“走出去”方式来培养实践能力,如到会计师事务所挂职,了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教师按岗位技能要求指导实践教学,做到教的有所侧重、学的有的放矢。到财务软件开发公司跟班学习,甚至参与财务软件的开发,分析、掌握新信息技术在财务中的应用。二是通过“引进来”的方式丰富师资队伍构成,引入了一些高级管理人员、技术能手、校外专家来兼课、做讲座。三是严把教师进入关。新引进的教师一定要有相关工作经验及职业资格证,避免出现“从学校到学校”的现象。
企业方面:校企合作,建立实践基地。加强学校与地方企业、社会机构的互动、沟通,建立“互赢”机制,注重实践教学过程管理,通过实习总结、实习鉴定来跟踪评价教学质量,按市场需求共同培养学生。如与江西正邦科技集团达成战略合作协议,联合举办“财务正邦班”,并挂牌成立“财务正邦班实习基地”。
学生方面:积极参与,全方位提升职业素养。学生除应完成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各项实践教学获取学分外,学校还鼓励学生参加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可获取相应的操行分或奖励分),如班级拔河比赛、素质拓展,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能力、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组织系男足、女足队,男篮、女篮队,男排、女排队,并由专业教师指导定期训练,参加院系杯赛。通过这些活动,锻炼学生坚韧不拔的毅力,培养胜不骄败不馁、吃苦耐劳、积极向上的拼搏精神。
通过策划组织、参加竞赛、科技活动来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相关知识的整合,培养、激发学生的沟通、协调、组织、知识应用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升职业素养。近年来,会计学专业根据各项赛事的时间安排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计划,积极参加一些赛事,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如参加“新道杯”大学生信息化技能大赛获二等奖、“福思特杯”全国高校财税技能竞赛获三等奖等。学校还策划组织了院级职业技能竞赛,开展了“财会之星”系列赛事、会计手工账大赛、翻打传票大赛、点钞大赛、“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都获得了不俗的成绩。
在学院层面组建教学指导委员会,由校内外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往届优秀毕业生、在校生代表等组成,定期召开教学指导委员会会议,搭建与社会发展、企业需求、学生要求相衔接的信息平台,指导评估、修订、审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存在诸多不足,导致难以适应时代要求,不能契合企业需要。职业素养培育的薄弱,影响了学生的竞争力和长远发展。新兴信息技术时代,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都需要重构。本文以南昌商学院为例,围绕立德树人培养“四有”人才目标,以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为核心,对会计学专业实践体系的构建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技术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