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洁
(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江阴 214433)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全球性物流网络的构建,跨境电商作为一种新业态模式,迅速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诸多领域,持续推动传统外贸升级转型,发展成为新兴行业。截至2020年5月,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经过5次扩围,目前全国综试区城市数量已达到105个,覆盖全国3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1]。国家加速推动跨境电商等贸易新业态的发展,一方面有助于缓解当前外贸企业的压力,增加外贸企业的订单;另一方面有助于满足和刺激国内消费需求,推动消费复苏。然而,跨境电商的高速发展使得人才短缺的问题逐渐显现。2019年,教育部迅速响应并通过了在本科和高等职业教育阶段均新增跨境电子商务专业的申请。因此,高校如何在国际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引领下,依托“政校行企”四方资源开展产学深度合作,资源充分共享培养出具备实践操作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复合型能力的跨境电商人才值得深入探究。
从商务部发布的年度数据来看,2014年,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一贸易大国,其中传统外贸年均增长不足10%,跨境电子商务年均增长却高达30%,跨境电商已逐渐颠覆传统国际贸易格局。2019年,我国跨境电商零售进出口额达到1862.1亿元人民币,是2015年的5倍,年均增速49.5%。2020年,随着跨境电商综试区增加,跨境电商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进出口交易额高达2800亿元。相比较传统外贸,跨境电商采用的B2B或B2C模式压缩了贸易环节,节约了交易成本,并且减少了利润让渡,创造了更大的利润空间。突破传统外贸销售模式制约,跨境电商不仅有助于传统企业的顺利转型,而且能利用时代契机实现自我创新自我发展。
随着“一带一路”深化,配套政策的落实对跨境电商行业的发展作出了肯定和支持。2012年,海关总署牵头开启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工作。2013年89号文件《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商务部等部门关于实施支持跨境电子商务零售出口有关政策意见的通知》,解决了现行管理体制、政策、法规及现有环境条件已无法满足近年来我国迅速发展的跨境电子商务的实际问题[2]。2018年7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同意在北京等22个城市设立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的批复》,明确了新设综试区的监管制度、服务体系和政策框架,推动跨境电商在更大范围发展[3]。2020年11月15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正式签署为我国在新时期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提供巨大助力[4]。以上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促使跨境电商行业正朝着健康、稳定、积极的方向发展。
跨境电商专业是2019年教育部增补的新专业。大部分任课教师是从原国际经济与贸易和电子商务专业转型而来,侧重于跨境电商领域各类理论知识的学习,实践经验相对匮乏。教师即便下到跨境电商企业学习,因涉及企业的自身利益,教师也不可能全面上手操作平台,很难积累实操经验、获取真实案例。但是跨境电商专业偏实践性的特征,使得专业教学团队需要更多高素质、高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加入。
跨境电商行业的发展日新月异,企业对跨境电商从业人员的实操能力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不仅需要国际商务单证制作、跨境电商营销推广、跨境电商物流操作等基本技能,还需要具备跨境电商实战运营的专业技能。目前,虽然大部分高校跨境电商实训室已具备应用软件模拟跨境业务流程,但是大部分课程仍然是以面授和演示操作的方式开展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操作的模拟软件与企业的真实项目实战也存在差距。也有部分高校尝试与企业进行校企合作,但是由于时间、空间、经费等方面的约束,未能充分形成以就业为导向的跨境电商人才深度培养机制,以至于毕业生在就业后,需培训一至三个月后才能适应岗位并掌握岗位基本技能,与企业的需求严重脱节。
国内许多高校一直在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方面探索实践,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很多方面仍然不成熟。课程体系、培养模式、资源共享等方面都没有实现与企业真正的有机融合。2019年10月,国务院出台了《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对合作企业要求颇高,参与试点的企业都是行业领先的大型企业。而大多数高校目前的校企合作对象仍是中小型企业,属于个体行为,劳动纠纷、利益分配等因素都影响合作的稳定性和成效性,需要由地方政府出面联合行业、企业和学校进行充分的衔接和资源整合。因为企业和学校管理机制不同,企业以营利为目的,关注员工怎样能够更多地创造效益;而学校是以育人为目的的,关注怎样能够更好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当原先的约定出现时间或空间冲突时,没有政府从中协调,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协同育人机制就成了纸上谈兵。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精神,高等院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需要集合政府、行业、企业和高校四方力量进行合理整体规划。[5]具体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首先,政府应根据当地情况,出台相应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指导性政策与法规,明确行业、企业、高校三方的责任、权限和利益,引导三方更好地进行协同育人实践。其次,高等院校应充分发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积极融入当地的国民经济以及社会发展计划中,切实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努力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促进跨境电商行业、企业高质量发展。最后,高等院校要积极融入国民经济发展的全程,发挥政校行企协同育人优势,确保满足社会对跨境电商人才的现实要求,竭尽全力打造跨境电商专业人才培养阵地。
跨境电商是个新增专业,师资队伍的完善需要一定的周期。目前,解决“师资薄弱”可以采用以下几个方式:其一,培养一支稳定的跨境电商师资团队,进行教学、科研工作常态化建设,有针对性地参加一些跨境电商行业培训,如全国跨境电商操作专员考证培训、外贸单证员考证培训等。筹建实践教学资源库,加快研究成果的积累。其二,由行业领衔组织经验丰富、技能卓越的企业专家对院校教师进行专业指导,促进高校教师团队从传统理论型向实践型转变,促进校内教学内容与实践内容、育人过程与实践生产、人才培养与现实需求的有效衔接。其三,配合政府,联合行业、企业一起构建符合市场发展需求的跨境电商人才培育生态圈,聘请一些来自政府、行业和企业的跨境电商专家为特聘教授或特聘讲师,以“企业精英进课堂”的形式为学生带来专题讲座和专题培训,切实将学生从“校内人”培养成“准职业人”。以上三种方式可实现四方资源高度融合,专业教师不断获取最新的前沿信息和技术,全面提升实操经验与教学能力,成为具备理论授课能力与实践指导技能的“双师型”教师,最终充分发挥政校行企协同育人的作用,实现人才的输送。
为适应新型商业模式的发展需求,跨境电商人才的培养应以实践应用能力为核心,构建“认知—竞赛—实训—实习”层层递进的实践培养体系[5]。认知方面,调整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形成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行业特色项目课等模块,培养学生跨境电商运营沟通能力、跨境电商信息技术运用技能、跨境电商综合专业技能、跨境电商职业素养等方面的核心能力。实践方面,以POCIB全国外贸从业能力大赛、OCALE全国跨境电商创新创业能力大赛等各级各类技能大赛为驱动,在训练过程中不断汲取竞赛项目中所蕴含的新知识、新技能,发挥技能大赛对接行业标准和先进技术的优势,强化培养学生跨境电商综合技能,促进理论学习与实操技能的深度融合[6]。实训方面,通过企业提供的跨境电商平台来构建真实的跨境电商运营环境,熟悉平台运营规则,熟悉企业运营要点,增强运营能力。实习方面,可将暑期的专业实习及第六学期的毕业实习有效利用,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的视角,构建由社会、政府、行业、企业、学校、教师、学生等多主体参与的专业技能形成体系,保证实施效果,解决国家经济转型发展中跨境电商人才匮乏和跨境电商专业学生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最大限度发挥地方政府和跨境电商行业组织的纽带效应,联合企业,对接高校形成四方联动的有效平台,构建2P2E“政校行企”协同育人模式,即“Platform+Project+Education+Experience”,倡导“政府搭建平台,行业、企业引进项目,高校深化教学改革,学生获取实践经验”,努力为培养新形势下适应社会需求的跨境电商专门人才。“政校行企”协同育人模式的总体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政校行企”协同育人模式
由图1可见,“政校行企”协同育人模式由政府搭建平台,引入跨境电商的真实项目,在前期所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在校内实训基地学习跨境电商平台运营,实现在真实的跨境电商环境中进入真实的公司、选取真实的产品、进行真实的交易,具备实战经验与前沿技术的企业导师与专业教师共同完成人才培养,为学生精准匹配适合的就业岗位奠定基础。“政校行企”协同育人模式旨在联合高校培养具备跨境电商平台运营和操作技能的跨境电商人才,解决企业“人才短缺”的困境[7]。
“互联网+外贸”催生跨境电商,培养“理论+实操”的复合型人才是促进跨境行业整体发展的关键。高校跨境电商专业在科学定位的基础上,在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的引领下,构建“政校行企”协同育人模式,极大程度上推动了跨境电商行业的建设与发展。政府、高校、行业、企业发挥不同主体的力量和资源优势,通过持续不断的资源整合达到协同育人的目的,为高校培养出适应跨境电商产业需求的具有创新创业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复合型能力的跨境电商人才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