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优化促进区域协同发展研究
——以徐州市为例

2022-01-14 12:10司珈宁姜凤何颖
质量与市场 2022年1期
关键词:耦合度徐州产业结构

■司珈宁 姜凤 何颖

(徐州工程学院金融学院)

引 言

“十四五”时期,徐州的经济目标主要为:建设强有力支撑的经济结构实体,充分发挥徐州特有产业优势,2021年徐州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徐州的产业结构应聚焦于调优调高,注重蓄势增能,为改革开放创新作出更大进步。现从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徐州现存的产业结构现状为出发点,不断分析徐州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升级对区域协同发展的影响。

1 徐州产业结构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徐州的产业结构从之前的“一二三”逐步演进为“二三一”,工业经济成为徐州的主导经济,徐州大力发展新型战略性产业,其规模逐年攀升,质量不断提高,逐渐成为徐州新兴的战略增长极,扩大了徐州的产业集群范围。徐州的产业结构发展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现状:

(1)经济总量持续增长,工业效益逐步提高。徐州近几年的发展迅猛,经济总量逐年提高,全市已经达到了7400亿元的GDP总量,增长率为3.5%左右,此外,衡量产业结构的主要指标回升稳步,市场需求有效刺激,回暖复苏,对外贸易增速平稳回升,全市经济逐步走回正轨,增强了全市的经济实力,全市的工业效益逐渐稳定,53%的工业总产值比重处于全市规模以上级别,经济效益不断扩大,工业经济规模形成体系。

(2)三产结构相对优化,新兴产业加快发展。首先,改革开放以来,徐州逐步扩大生产力布局,进行劳动力分工,均衡物资资料,为农业生产提供稳固地基,农业生产得到极大改善;其次,占比江苏省经济总量58%的机械工程位于徐州,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产业链体系,更随着“碳中和”理念的不断深入,低碳经济主导未来大方向;最后,服务型强、功能性优的现代服务业成为徐州未来发展重点,但现如今的服务业人才缺口大,自主创新和独立品牌的缺失,成为徐州突破新兴服务业的瓶颈。

徐州作为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优势不够明显,凸显出地区发展不足和产业结构受限,因此存在以下的一些问题。

2 徐州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2.1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凸显,地区产业聚集程度不高

配第——克拉克定理显示,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在第一产业就业的比重逐渐降低,更多的劳动力支持和进入第二、三产业,使得二三产业就业的比重持续并稳定的增加,徐州现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产业结构日趋于配第——克拉克定理,徐州劳动力转移速度放缓,城乡统筹发展缓慢,二元经济仍然是徐州主导的城乡产业结构体系,并且,新兴产业因为部门种类较多,分散度高,缺乏完整的上下游产业链,合作分工体系尚未完备,集聚效应尚未形成,不均衡的内部发展使得企业发展水平良莠不齐,阻滞企业的发展壮大。

2.2 综合实力不强,产业层次不高

2020年,徐州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319.77亿元,比上年增长3.4%。而上海2020年实现全市生产总值38700.58亿元。主要是徐州三产的发展水平不平衡、不充分,第一产业质量效益比较薄弱,农业基础设施亟待改善,机械化水平需要提高,现有的农业技术装备离长三角中心城市上海仍有差距;第二产业主要是耗资大的问题,工业是徐州的支柱产业,产能逐步落后,低端产品在产业链中占比较多,缺少高端产品的占比率;最后是徐州的第三产业服务能力弱,与新兴的领域融合发展差,金融、计算机等产业发展落后。

2.3 城乡间差距较大,资源环境矛盾突出

城乡经济发展差距大成为制约徐州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的主要因素,徐州城乡经济发展出现偏移现象,市区尤为明显,使得城乡间收入水平落差大;同时,徐州周边经济落后的农村现处于脱贫攻坚关键期,经济发展速度很难快速赶上徐州主体经济发展速度,差距日渐扩大,屏障了徐州的城市均衡建设,其次,徐州过度煤炭开采导致工业经济萎缩问题亟待解决,田地的复垦问题、传统工业转型升级速度放缓问题日渐严重,工业增加值减少,资源环境矛盾日益突出,生态环境亟待治理。

3 徐州产业结构优化对区域协同发展实证研究

3.1 指标选取

本文通过对参考文献的搜集整理,对产业结构指标进行整理分析,最终确定产值结构、资本结构、科技结构和就业结构作为研究指标;针对区域协同,主要借鉴借鉴何余鹏、黄勇的研究[1]将其分为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四大领域,每项指标的二级指标见表1。

表1 产业结构和区域协调综合评价指标

3.2 研究方法

3.2.1熵权法

(1)数据预处理。为详细说明上述建立的各种指标,对选取的指标进行标准化的处理,以期消除量纲所带来的影响。因此,在建立模型之前,不可避免的需要对数据进行预处理,本文采用0-1数据标准化处理的方法,可以得到公式为:

对应地,称:

(2)熵权法求各因素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区域协同发展的影响程度。计算第i个城市在第j个指标上的得分比重Rij,有公式:

计算第j个指标上的信息熵值ej,有公式:

计算信息效用值dj,有公式:

得到的信息效用值dj越大,则说明该方面对产业结构优化和区域的协同发展越重要。可以得到最终第j个方面的权重为Wj,公式如下:

3.2.2 耦合评价模型

(1)耦合模型的建立。对于耦合模型的描述只是两个系统之间关联度的强弱程度,本文构建了产业结构升级和区域协同的耦合度模型,形式如下:

C表示产业结构升级与区域协同之间的耦合度,R1表示产业结构升级指数,R2表示区域协同指数。C的取值介于[0,1]之间,当C越接近0时,产业结构升级与区域协同发展呈现不平衡的态势,反之,当C越接近于1时,产业结构升级与区域协同发展之间的耦合度越优。

(2)耦合协调度模型的建立。由于耦合度缺乏对系统中各要素之间是否存在协调关系的研究,因此本文在原有模型的基础上,加入耦合协调度模型,来测度各个产业结构升级要素与区域协同发展之间耦合的协调度,以便提出相关建议,其公式如下:

D为产业结构升级与区域协同的耦合协调度,R表示产业结构升级与区域协同发展结构的综合协调度指数。α、β为待定系数,因为产业结构升级与区域协同发展处于同等地位,所以α=β=0.5。

(3)耦合协调度的划分准则。查找耦合协调协调度标准划分表如下:

当 0<C≤0.3 时,产业结构升级与区域协同发展之间处于极低耦合阶段;

当 0.3<C≤0.4 时,处于低度耦合阶段;

当 0.4<C≤0.5 时,处于初级耦合阶段;

当 0.5<C≤0.6 时,处于中度耦合阶段;

当 0.6<C≤0.7 时,处于高度耦合阶段;

当 0.7<C≤1时,处于极高耦合阶段。

3.3 实证结果分析

3.3.1 计算指标权重

将本题指标量化后代入上述模型,运用MATLAB求得徐州的15项指标的权重,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产业结构与区域协调指标的权重计算结果

由表2可知,徐州前三的领域为实际利用外资、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例和科技成果。近年来,徐州加大对外资的利用,积极发展新兴产业,不断扩大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努力向高质量、一体化的长三角产业结构靠拢对齐。对于区域协同方面,徐州一般公共服务性支出占比最大,体现徐州社会资源环境矛盾突出,仍在努力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创造和谐幸福城市。

3.3.2 耦合协调度分析

通过熵权法得到产业结构升级与区域协同指数,通过MATLAB计算出产业结构升级与区域协同的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得到的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徐州地区产业结构升级与区域协调耦合度值及耦合协调度值

由表3可见,徐州处于初级耦合阶段,表明产业结构升级与区域协同发展仍需要努力加强,作为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和区域协同至关重要。

4 结论与对策建议

4.1 徐州产业结构优化与区域协同发展结论

本文通过搜集产业优化升级与区域协同发展指标,构建耦合系列模型,主要得到以下结论:

(1)从产业结构优化程度来看,徐州产业结构优化有待改进。根据上述熵权法得到的产业结构权重可知,首先,在产值结构方面,第三产业产值占比仅占徐州市的8.8%,因为缺乏必要的新兴技术和创新能力,不及长三角中心城市上海,其已具有成熟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其次,在资本和科技结构两方面,国际经济环境复杂多变使得上海实际利用外资权重下降,而徐州不断扩大固定资产投资,打通高效循环经济,因此徐州发展优于上海;最后,在就业结构方面,徐州作为资源型城市的优势逐渐丧失,生态环境修复治理的形势不容乐观,并且第二产业从业人口比例急剧萎缩,就业结构出现失衡。

(2)从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角度来看,耦合等级不高,耦合协调度提升缓慢。徐州耦合协调地区关联性较差。由耦合评价模型可以看出,徐州处于初级的耦合阶段,拥有较大的提升、发展空间,耦合度的空间差异也说明我国区域经济战略开发的不平衡、不充分,另一方面,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资源禀赋、产业聚集、市场规模等都有可能影响区域间的耦合协调。此外,产业结构优化与区域协同发展的增量日趋平稳,耦合协调度没有出现显著变化,再加上空间资源流动性不足也阻碍了耦合协调度进程。

4.2 产业结构优化与区域协同发展对策建议

(1)整合优势产业资源,改善产业集聚基础。第二产业特别是重工业作为徐州主导产业,全社会用于资源保护的资金投入仅有7.2%,因此,徐州应以绿色低碳为主旨,努力改善城市环境,进行污染防治,对高污染高排放地区施行精准政策实现洁净再生产,整合优势产业资源实现产业重塑创造,号召政府响应,把生态优先作为先行发展目标,开展美丽徐州新建设。同时,注重产业文化建设,形成徐州特色产业集群,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充分遵循城市群协同发展,出台综合集成区域政策,增强城市群的聚合效应,进而推动城市群协同发展。

(2)深化区域间分工,优化生产力布局。众多典型的老工业城市根深于淮海经济区,资源枯竭城市骤增,如徐州、枣庄、济宁等,由于资源枯竭时间早,振兴条件优,可以作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示范点,深化区域分工,合理规划周边城市的分工协作,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优化生产力布局,引进机械化、自动化生产设备,优化生产路径,稳固第一产业经济基础,拓宽第三产业经济范围,在未来的发展中,徐州要以优带劣,控制周边城市的产业资源开发力度,逐步缩小区域内部产业集聚水平差异,实现区域协同最佳配比。

(3)推进产业结构优化转型,优化区域协同资源配置。引领协同、基础设施协同、生态环境协同和服务协同是构建淮海城市群协同发展的实现路径体系,徐州应独创“淮海范式”,努力改善徐州占比仅有8.8%的第三产业产值,徐州亟需加大服务业供给,提升第三产业服务业水平,大力推进服务业的标准化、均等化、特色化建设,不断扩大淮海经济区服务影响辐射范围,徐州更应该提高社会保障和稳固医疗卫生支出,加强区域间的人才资源流动,保障淮海城市群人才资源合理流动,打造多元支撑的区域协同创新体系,进而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为区域产业结构创新能力以及区域协同发展水平的提高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猜你喜欢
耦合度徐州产业结构
疫散待春回
双速感应电机绕组耦合度研究
爆笑三国 第三回 三让徐州
徐州过年纪实
税收政策对东营市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及意义
苏翠2号梨在徐州的引种表现及配套栽培技术
整车、动力电池产业结构将调整
合并高校耦合度测评模型的构建
知识产权的创造能力与保护能力的耦合评价
基于Shift-share的成渝产业结构效益与竞争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