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强 钱利霞 牛坡 吴光杰
摘要:高校与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研究生,为研究生提供了更多实践机会,提升了科研能力,使研究生具有创新思维和多元化视角。本文探讨了校所联合培养研究生的管理与运行模式,从实践与具体方案的角度总结了相关经验与建议。
关键词:校所联合培养;研究生教育;培养机制
1 引言
重庆三峡学院是三峡库区唯一一所具有硕士学位授权点的高校。近年来,我校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对教学资源的需要也日益增加。为更好地适应国家科学发展对高层次、多类型人才的需要,提升研究生的科学研究能力,我校积极探索校企、校校、校所联合培养模式,通过多渠道培养研究生,提高研究生质量。
中科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简称中科院合肥智能所)一直从事智慧农业核心技术体系研究,在土壤成分速测、农业机器人、食品安全检测及追溯等取得系列重大技术创新与突破,在农业大数据、农业机器人等智慧农业核心技术体系积累了坚实技术基础。在重庆市积极推进市属本科高校与中国科学院所属院所合作的背景下,重庆三峡学院与中科院合肥智能所建立了长效稳定的合作关系,双方在科学研究、团队共建、科研攻关、资源共享等多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合作并取得一定成效,双方建立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为学生提供更为优质的平台,促进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实现研究生、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三方共赢。
2 农业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的重要性
2.1 三峡库区腹地农业机械化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需要
三峡库区农业机械化高层次人才相对匮乏,农业机械化高层次人才引进难、留住难,人才流失现象严重。重庆三峡学院是三峡库区唯一一所具有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专业(农业机械化)授权点的高校。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能够更好地培养农业机械化应用型人才,提高人才培养层次,是三峡库区腹地农业机械化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需要。
2.2 保障稳定教学资源的需要
我校农业机械化方向硕士生自招生以来,对研究生教学资源的需求也日益增加,与中科院合肥智能所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既可保障稳定的校外导师队伍,也可利用中科院合肥智能所在科研队伍、场地及实验仪器设备等方面的良好条件,有效解决研究生培养教学资源不足的矛盾。
2.3 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我校十分注重研究生教育规模和质量的协调发展,研究生培养质量不断提高。与中科院合肥智能所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借鉴先进的研究生教学培养理念和培养机制,以进一步提高我校研究生培养质量。
3 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探索
3.1 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基础
中科院合肥智能所一直承担研究生培养职责,在导师团队、实验条件等方面有明显优势,为硕士生联合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合作双方也存在一些现实问题,如空间上相距甚远、学生生源质量有差距等,对研究生联合培养的顺利开展带来挑战。针对以上现实问题,需要双方积极探索,构建一套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保障联合培养工作顺利实施。
3.2 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
3.2.1 校所联合培养管理组织机构
由雙方共同组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管理委员会,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双方分别安排一名办公秘书,负责对接协商基地建设、研究生培养计划修订、学习安排以及在基地实践期间的安全管理与实践实训考核等工作。
3.2.2 1+2联合培养模式
采取“1+2”联合培养模式[1],联合培养的学生第一年在本校进行理论学习,第二、三年在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学习,进行专业实践、课题研究、毕业论文开题及答辩等培养环节。
联合培养的学生在研究所完成毕业论文答辩工作,经学校审核通过后,由重庆三峡学校统一颁发学位和学历证书,同时,中科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颁发联合培养合格证书,证明学生在研究所联合培养的经历。
3.2.3 三导师制
导师制是包含导师资源、培养模式、实践基地、实践模式、监管与激励机制等多要素的系统工程[2]。三导师是指校内代管导师、研究所导师和企业导师,校内代管导师主要负责联合学生研一阶段的学习指导与监督,使其尽可能减小与研究所自培或其他高校联培学生的差距,在研二阶段平稳、快速融入新的学习环境;研究所导师为联培学生的第一导师,全程负责学生研究生阶段的课题研究、毕业论文选题与答辩等工作;企业导师由研究所导师推荐并经学校审核后聘请,承担学生的企业实践、实习锻炼等任务[3]。实行三导师制联合培养研究生模式,校所企导师定期交流沟通,协同合作,学生承担多方面的科研任务,既提升了自身创新能力又加深了对企业的了解。
4 联合培养成效
双方共建的联合培养基地系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目前,共选拔了12名学生参与联合培养,为学生搭建了更高水平的学习平台;联合培养的学生全都参与导师的重大项目,人均发表论文3篇,申报专利2项;以学生为桥梁,促进双方在科学研究、项目攻关、师资队伍、社会服务等多方面的深层次交流合作。双方建立的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管理运行模式,得到了重庆市教委的认可,2020年立项为重庆市级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
5 结语
校所联合培养模式是新时代加快科教融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新的战略举措,可利用研究所在科研实力、师资队伍、场地及实验仪器设备等方面的良好条件,有效解决地方院校研究生培养教学资源不足的矛盾,也促进学科专业建设、科学研究、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深度合作与交叉融合,满足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需要,实现多方面的共赢。
参考文献:
[1]李汉生, 张君诚, 孙刚.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创新实践探索[J]. 三明学院学报. 2020, 37(5): 95-100.
[2]黄莹, 秦萍. 校所联合的新型研究生培养机制研究[J]. 南方园艺.2021, 32(1): 1-83.
[3]李晓, 孙玥, 金鑫,等. 科研院所与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培养机制初步探索[J]. 现代职业教育. 2019(36). 254-255.
基金项目: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NO. 193197),重庆三峡学院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NO.XYJG201907), 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NO.202101046026).
作者简介:罗强(1988-),男,重庆万州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智能移动机器人、智能农机装备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