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溶栓桥接血管内治疗超急性期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分析

2022-01-13 01:43杨琳吴世慧
中国实用医药 2021年34期
关键词:闭塞性桥接溶栓

杨琳 吴世慧

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在各种复杂因素影响及老龄化逐渐加剧的综合作用下,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影响患者健康,甚至危及生命。超急性期大血管闭塞(LVO)性缺血性脑卒中属于脑卒中的重要组成类型,大约达到缺血性脑卒中的1/3[1]。在该类患者中,以前循环梗死最常见,主要包括全前循环和部分前循环梗死,此类患者发生颅内出血、心源性栓塞等并发症风险较高,死亡率高,预后差。以往,临床多以静脉溶栓治疗超急性期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近年来,随着血管内治疗技术的持续提升和发展,针对超急性期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实施血管内治疗,较之于单独静脉溶栓方式而言,静脉溶栓桥接血管内治疗具有显著优势。但是,虽然针对患者实施静脉溶栓桥接血管内治疗可以实现良好的早期神经功能改善、促进血管再通、改善患者预后的作用,但该治疗方式会延迟血管内治疗启动时间,甚至有扩大梗死灶、引起出血、加重缺血等缺点,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2]。本院积极开展研究,旨在探索应用静脉溶栓桥接血管内治疗超急性期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 年1 月~2020 年10 月本院收治的60例超急性期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18~94 岁,平均年龄(63.1±15.5)岁;既往病史:高血压50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10例;醒后卒中18例,非醒后卒中42例。纳入标准:患者均具有超急性期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相关临床症状并经头颅CT、CT 血管造影(CTA)、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或数字剪影血管造影(DSA)等检查确诊;发病时间≤4.5 h;患者入组时NIHSS 评分均>15 分。排除标准:不宜行血管内治疗患者,如合并动静脉畸形、颅内动脉瘤、出血性疾病等;后循环大血管闭塞及合并心、肝、肾等脏器功能不全患者。将患者按照发病时间分为对照组(发病时间3.0~4.5 h)和研究组(发病时间<3.0 h),每组30例。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通过本院绿色通道顺利入院,均按照相关要求完成急诊影像学检查。两组患者均接受静脉溶栓桥接血管内治疗。实施静脉溶栓-血管内治疗-抗血小板治疗模式。静脉溶栓治疗:予以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0.9 mg/kg(最大剂量90 mg),药物稀释后先以静脉推注总量的10%,然后将余量90%在1 h 内静脉泵入完成,之后将患者转入介入治疗中心接受血管内治疗。经DSA 明确闭塞血管血流可恢复,确定血流分级(mTICI)≥2b 标准。观察15 min后,见血流持续改善,手术完成。针对血流改善未获得满意效果的患者,予以球囊扩张术或者支架植入术进行治疗。在完成上述手术操作后,常规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合肥久联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4021217)口服,100 mg/d;氯吡格雷(石药集团欧意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93160)口服,75 mg/d,连续干预3 个月后继续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按100 mg/d 剂量维持治疗。对于原发性颅内动脉重度狭窄患者,术后给予替罗非班(杭州中美华东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0265)治疗,起始30 min 滴注速率为0.4 μg/kg,完成后继续以0.1 μg/(kg·min)速率予以持续静脉滴注24 h 后再接受相关抗血小板治疗。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NIHSS 评分、mRS 评分、术后颅内出血发生情况及死亡情况、各治疗阶段耗费时间。①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24 h以及治疗后2 周应用NIHSS 评分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进行判定,评分越高,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②应用mRS 评分对存活患者治疗后3 个月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进行判定,评分越低,神经功能恢复越好。③观察并记录患者术后颅内出血情况、治疗后3 个月死亡情况。④各治疗阶段耗费时间包括入院至影像检查时间、入院至治疗时间、发病至再通时间[3]。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 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 h、2 周,两组患者NIHSS 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 评分比较(,分)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 评分比较(,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同期比较,b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mRS 评分、术后颅内出血发生情况及死亡情况比较 研究组术后颅内出血发生率为6.67%,治疗后3 个月死亡率为3.33%,均低于对照组的26.67%、2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存活患者治疗后3 个月mRS 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mRS 评分、术后颅内出血发生情况及死亡情况比较[n(%),]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mRS 评分、术后颅内出血发生情况及死亡情况比较[n(%),]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3 两组患者各治疗阶段耗费时间比较 两组患者入院至影像检查时间、入院至治疗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发病至再通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各治疗阶段耗费时间比较(,min)

表3 两组患者各治疗阶段耗费时间比较(,min)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动脉粥样硬化和脑卒中发病率均有所提高。研究表明,脑卒中已成为影响人类健康及生命安全的又一杀手,其中以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较高,占所有脑卒中的70%以上[4]。超急性期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指椎基底动脉或颈内动脉系统中主要血管闭塞所致的缺血性脑卒中,其以大脑中(或)后、前动脉及颈内动脉、椎基底动脉等为高发部位,发病后,会对患者神经系统造成严重损伤,进而产生较高的致残率以及致死率[5]。针对该类患者实施临床治疗,需要在治疗时间窗内尽早确保血管再通,以最大化保障患者生命安全,控制和降低致残率[6]。目前条件下,针对该类患者实施治疗,主要予以静脉溶栓,其中以高选择性rt-PA 为主。近几年,随着介入技术快速发展,血管内治疗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提供了新选择[7]。血管内治疗方式较多,包括支架植入、机械取栓、球囊扩张等。基于当下条件,临床实践结果表明,单纯静脉溶栓治疗效果不及静脉溶栓桥接血管内治疗[8]。但研究结果同时显示,静脉溶栓桥接血管内治疗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因会一定程度延迟血管内治疗启动时间,继而影响预后。凝血障碍及血脑屏障破坏会增加梗死部位或全身性出血风险;易发生血管源性水肿,使患者住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时间延长,增加医疗费用,加重经济负担[9,10]。

本研究按照发病时间窗进行分组,对照组发病时间为3.0~4.5 h,研究组发病时间<3.0 h。所有患者均接受静脉溶栓桥接血管内治疗。结果显示:治疗后24 h、2 周,两组患者NIHSS 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颅内出血发生率为6.67%,治疗后3 个月死亡率为3.33%,均低于对照组的26.67%、2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存活患者治疗后3 个月mRS 评分(1.25±0.55)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24±1.22)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入院至影像检查时间、入院至治疗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发病至再通时间(228.64±16.81)min 短于对照组的(263.51±20.08)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静脉溶栓桥接血管内治疗超急性期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再通率高,在预后、死亡率、颅内出血发生率方面具有良好优势。而发病时间越短,对应效果越好。

综上所述,针对超急性期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及早实施静脉溶栓桥接血管内治疗,可以产生显著的临床效果,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具有极大的推广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闭塞性桥接溶栓
Microchip推出首款车载以太网音视频桥接(AVB)全集成解决方案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替罗非班桥接常规抗血小板治疗早期PWI-DWI不匹配脑梗死的疗效评价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芪黄疽愈方治疗糖尿病肢体动脉硬化闭塞症疗效观察※
利用桥接技术防治苹果树腐烂病
苹果腐烂病树桥接复壮技术
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的观察与护理
CT诊断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临床分析
改良溶栓法治疗梗死后心绞痛的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