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茂,邓文博,李春雨,马久云
党的十九大明确将“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内容。高等教育应积极回应现实,培养适应新时代治国理政方针、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适应未来发展变化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文科领域,新时代更是要求对传统文科进行升级改造以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2018年8月,中央把“大力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写入文件,“新文科”正式被推到高等教育改革前台,这是对普通本科高校应用转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本文以应用型转型、应用型文科和新文科建设三者之间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的高度一致性作为切入点,将阿坝师范学院自2018年以来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型实践进行总结和提炼,供大家批评与参考。
普通本科高校应用转型改革的目标是要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也就是要“在一定的理论规范指导下,从事非学术研究性工作,其任务是将抽象的理论符号转换成具体操作流程或产品(或服务)形态,将知识应用于实践”(1)潘懋元,石慧霞.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历史探源[J].江苏高教,2009,(1).的高素质人才培养,它区别于学术性人才和技术性人才培养,它培养的人才应具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良好的职业素养,且能够将知识应用于实践。应用型人才的核心是应用性,其知识、能力、素质的逻辑起点是实践,最终归宿是实践和应用。围绕这个培养目标,各地方本科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构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都需进行转型改革,并与地方经济社会紧密对接,实现协同育人。
应用型转型,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战略性调整,文科专业必然要适应转型要求。应用型文科是针对传统文科培养机制僵化、培养模式单一、重理论轻实践、实训资源缺乏而开展的针对性改革,它将改变原来毕业学生就业后上手迟、适应慢、专业能力弱、人文素质欠缺、职业素养低等状况。应用型文科是根据应用型转型特点,有效克服传统文科的不足而提出的一种文科转型发展思路。
新文科建设属于学科建设的范畴,它的建设重点方向是建设新兴产业领域产生的新文科、研究范式转变带来的新文科、社会需求带来的新文科。在建设的途径上,新文科以多学科交叉与深度融合为主要途径,促使学科建设从学科导向转向需求导向,从专业分割转向交叉融合,从被动适应需求转向主动引领。在建设的内容上,新文科主要围绕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两个方面。例如建设以问题为导向的学科研究方向,建设跨学科的课程群,探索开放式的教学模式等。
新文科的“新”,主要体现在其战略性、创新性、融合性和发展性四个特征上。战略性是其价值所在,新文科要解决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增强中国的国际话语表达能力。创新性就是要寻找新的学科增长点。融合性是学科特征,要在人文社会科学内部交叉,同时也要与自然科学交叉。发展性就是要研究社会最新出现的问题(2)王铭玉.高校“新文科”建设:概念与行动[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03-21.。
新文科建设和应用文科的视角是不一样的,新文科建设强调的是学科建设,应用文科强调的是文科向应用转型。新文科建设通过厘清学科建设思路和具体措施,极大地支撑文科应用转型,两者在人才培养的内涵上是高度契合的。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出发点是为了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要求,以职业和岗位为出发点,以实践为手段,以应用为目标。新文科建设是以应对新兴产业领域和社会需求为出发点,它们都是基于现实需求。
新文科建设在协同育人机制上要求深入产教融合、科教结合、校企合作、中外交流,这与应用型文科加快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建立行业企业合作平台、共建实习实训基地、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要求是一致的。
在课程建设上,新文科建设主张以知识为导向、以跨学科的视野和思维方式构建课程群。应用型转型要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这种基于职业标准和生产过程的课程内容体系建设,必然涉及多学科的课程内容。在课程建设思路上,二者思路一致,内容互相交叉,互为补充。
新文科建设主张探索开放式教学模式,包括学习成果导向、问题导向,应用型文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要求加强实践环节教学设计,建立以满足职业需求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二者在这一点上也是高度契合的。
总的来说,新文科和应用文科在学科建设思路与需求、课程建设、教学模式、协同育人理念等多方面具有一致性,我们甚至可以认为,在文科领域做好了应用型转型,一定会符合新文科建设在人才培养上的要求。通过以上对新文科和应用型文科的辨析,我们可以说阿坝师范学院自2018年以来的文科转型实践与探索,与新文科建设内涵是一致的。为了行文表述方便,我们就直接使用“新文科”或“文科应用型转型”进行论述。
在教育部的主导下,2013年全国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成立。该联盟组织了多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推出了科学工作能力提升计划(百千万工程),为地方高校提供转型平台。各地方高校也积极地在人才培养定位和培养模式、师资课程建设、产教融合等方面开展了积极探索和实践。例如在课程改革方面,长春大学的《公共政策学》课程,通过增加实践课时,改变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以推动文科课程改革(3)黄晶梅,丛旭文.应用型人才培养视域下文科课程实验教学研究——以《公共政策学》课程教学方式改革实证研究为例[J].长春大学学报,2019, (2).。在文科实验教学方面,肇庆学院在创新文科教学理念、建设文科实验课程资源、改革文科教学方式等方面对文科实验教学改革做了有益的探索(4)唐丽丽.转型视阈下地方高校文科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教坛,2017,(29).。
文科应用型转型是一个体系构建的过程,思想观念滞后、培养模式落后、合作机制欠缺、办学条件落后、社会资源缺乏等问题,成为转型面临的主要困境(5)向武,毛英,陈林.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文科应用转型发展的思考与探索——以阿坝师范学院为例[J].阿坝师范学院学报,2017, (4).。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分离、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结合难、科学研究与社会需求结合难、文科师资转型难、实训资源严重不足、产教融合难以深入等。
例如师资队伍转型应该在应用型转型中处于先行地位,但它却是转型的难点和痛点,特别是区域优势不明显的地方本科院校,师资转型极其困难。转型的首要问题就是观念的转变,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应用型文科人才培养定位等价值取向层面的要素均处于摸索和凝炼过程中。教师评价方式等制度配套改革步伐滞后,受传统文科教育训练出来的文科教师,对于突破学科界限,从社会需求出发开展跨学科研究和课程开发、改变教学方式的动力不足。区位优势不明显的高校,行业支撑不足,政校企协同师资培养的“立交桥”也很难搭建。师资不转型,应用型转型就是一句空话,随着新文科建设的推进,应用型师资的培养将成为转型重点。
圆通制是中国工作标准研究院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它是系统阐述科学工作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工作科学理论。它在理论上主要由工作成功律、工作标准律、工作标准体系、工作突发律和工作主观律构成,它在实践上主要的形式是圆通制工作标准(6)王民权.圆通制——科学工作原理[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1.。
圆通制从最初研究工作经验是什么,这一常见然而大多数人、甚至拥有优秀工作经验的人自身也说不清楚道不明白的问题出发,到研究一个脑力劳动工作者如何科学开展工作,进而上升到研究人生成功的基本规律,从而形成科学工作的理论体系。
圆通制科学工作标准作为一种原创性科学理论成果,它的核心是圆通制,它的关键是科学工作标准。圆通制不仅是对脑力劳动工作规律的总结,也是对文职岗位工作特点的提炼而形成的一套工作科学理论体系。它是一套科学工作的实践方法,它最直接的载体就是圆通制科学工作标准。
应用圆通制工作科学原理,可以将特定行业和特定岗位优秀工作人员在长期工作实践中积累的成功经验萃取出来,并结合知识管理理论、ISO标准化方法体系,创造性地以圆通工作标准的形式来表现工作经验和存储工作经验,从而开启以工业化方式生产工作经验和以系统化方法传承工作经验的科学工作新时代。
在没有圆通制之前,经验传承渠道主要是上学前靠父母教导,上学期间靠学校及老师传授,工作后靠领导指导、同事帮助和自身在工作实践中总结积累,但经验积累的时间花费和经验生成的效率问题始终没有解决。
有了圆通制和圆通制工作标准以后,就可以改变工作者过去只能依靠生命物理时间消耗的方式才能积累经验的现实,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工作能力提升也变得比较容易,从而促进社会进步和提高人生成功效率。
1.文科人才应具备洞察未来的能力
当今世界新技术突飞猛进,新经济、新业态和新岗位层出不穷,什么样的文科人才才能适应未来不确定的世界?
从圆通制工作成功律的角度来看,就是需要知道解决什么问题、具有解决问题的思路、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具有解决问题的措施;从圆通制工作突发律的角度来看,社会需要的文科人才应具备系统分析问题的能力、抓住问题本质的能力、提供问题解决方案的能力、提供解决问题核心流程的能力、提供解决问题所需核心资源的能力;从工作标准律和工作标准体系的角度来看,应当建立工作经验传承系统;从工作主观律的角度来看,就是要求工作者应当学会做人和做事的基本道理。所有这些都要求工作者能正确应用工作科学基本原理,具备洞察未来,抓住问题本质,并能提出解决方案(7)王民权.知行合一创建文科应用型人才经验传承系统[J].中国高等教育,2018,(Z2).。这种针对现实具体问题和不确定性问题,要求工作者应具备的思维方式、工作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只能在实践中生成,因此需要一般意义的工作方法予以指导,才能将工作方法上升为工作科学,因此新文科人才更需要基于圆通制的工作科学教育。
2.文科人才更需要普适性工作科学教育
根据陈锋对工作科学的定义:“工作科学是由工作需求所驱动的,对劳动者应用知识、技术和技能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一般规律和通用方法的总结”(8)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高等教育结构性改革与应用文科高校(专业集群)转型发展研讨会顺利开[EB/OL].[2016-11-18][.http://www.csdp.edu.cn/article/1823.html.。从一般意义上看,人人都需要工作,个体的工作能力对组织和社会的效率具有基础性影响,无论从事何种劳动都存在一般规律和通用方法。因此对所有学科和专业来说,工作科学教育是普适的、泛在的。工作科学教育对提高文科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了搭建应用型文科人才培养的产教融合平台,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联合圆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推出的“百千万工程”,依托圆通制工作科学理论和具有独创性的工作科学实践方法,旨在推进具有普适和泛在价值的圆通制与文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现融合式创新。圆通制作为工作科学的一个创新理论,科学工作标准作为工作科学的实践性载体,通过它可以开启新文科人才培养的新天地,文科应用转型改革则是在新天地之中的创新实践。
3.文科人才培养需要工作经验传承系统
文科应用转型改革不是简单的教学改革,新文科人才培养不仅需要运用创新思维、开拓新思路、寻找新方法和整合新资源,也需要具备自我演化能力的工作经验传承系统。“百千万工程”推出的科学工作能力实训示范基地集科学工作体验、工作标准训练、工作能力评价、工作标准研究和人才交流五大功能于一体。圆通制在文科人才培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面向学生职业成长的各个阶段,面向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各个环节,面向学生专业能力提升的不同层面,服务于学生职业认知、职业定向、职业准备和职业提升,总的目标是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通过科学工作能力实训基地这个工作经验传承系统,一方面让学生体验和学习工作标准,积累工作经验,生成工作能力;另一方面在工作标准与变式的循环交互中不断深化,最终在学生身上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基地”作为一个产教融合的平台,它融合行业、企业、高校、政府各方参与平台建设,平台具备自我演化发展的能力,它能够发挥自身优势促进文科人才培养提质增效(9)王民权.知行合一创建文科应用型人才经验传承系统[J].中国高等教育,2018,(Z2).。
4.圆通制本身具备鲜明的融合特性
以圆通制为代表的工作科学应用在新文科人才培养过程中具备鲜明的融合性,因此可以从全方位和多角度与新文科人才培养实现融合。一是专业可融合度高。由于工作科学教育是普适的和泛在的,它可以和任何专业进行融合,体现了新文科人才培养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二是课程融合度高。圆通制科学工作标准是基于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的,它与专业课程融合以后,可以将原有理论性课程转变为具有鲜明的岗位和职业特点的实践性课程,学习方式转变为以实训为主,教学理念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方式更多表现为“工作过程就是教学、教学过程就是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
圆通制提出用知行合一的方式,创建文科应用型人才经验传承系统来帮助在校大学生自觉而不盲目、主动而不被动地形成对自身和社会的正确认识,养成个体正确的思想方法、独立的思维品格,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发展目标,激发内在发展动力。我校在推进平台建设过程中,立足工作科学之创新理论和圆通制视野,依托科学工作能力实训示范基地,以圆通科学工作标准为载体,通过“理念融合、课程融合、专业融合、科研融合和跨学科团队融合”的“五融合”模式,积极营造良好育人的外部环境,在实践中创新文科人才培养。
理念融合是根,协同育人是魂,产教融合是保障。在理念融合方面,我们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三全育人”和课程思政的育人作用,依托“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新机制,将学生品德养成与职业素养训练融合。通过工作标准训练和工作实践融合,将工作思维训练、工作方法传承、工作技能习得、工作流程生成和工作经验积累等实现全方位和全员融合,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科学的工作习惯,这也是学生优秀品质修炼的过程。
在课程融合方面,我们以《文科工作经验教学规范》为纲,依托中国工作标准数据库中丰富的行业工作标准,以真实工作任务创设情境,将科学工作标准课程化。在工作标准训练过程中,注重工作标准学习与真实岗位工作实践融合一体,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通过三年多的努力,我们不仅完成《科学工作原理·圆通制》《科学工作体验学》《科学工作能力实训》等多门课程建设任务,还将《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管理学原理》《创新创业课程》等理论色彩浓厚、实践学时少和实践内容单一的课程,与圆通制工作标准不断融合,尝试构建跨学科复合课程群,以培养学生形成独特的跨学科界限的知识视野和思维方式,从而促进新文科人才培养课程内涵不断丰富。
岗位精英人才具有“能够为”“愿意为”和“敢于为”的品质特点。为了回应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对高素质文科人才需求,探索专业与圆通制融合,学校启动了“卓越经理人”岗位精英人才培养改革。首先,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指明新文科人才培养方向。通过制定应用型人才培养指导性意见,为新文科人才培养指明方向:提出通过新文科人才培养实践,探索文科应用转型路径;明确能力导向原则,创建文科应用型人才经验传承系统作为支撑;明确分类培养原则,通过必修、选修模块课程支持;明确试点先行原则,通过科学工作能力训练初级班、高级班、岗位实践班和“卓越经理人”精英人才试点班,层层递进,扎实推进新文科人才改革试点工作。
学校从2018年开始将文秘专业纳入文科应用转型改革试点培养,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实施课程开发和共同推进人才培养过程改革,目前已经取得良好成效。在文秘专业“行政经理精英班”课程体系建设方面,我们将原来大量的理论性课程结合科学工作标准转换成了具有鲜明职业和岗位特色的实践性课程(见表1)。
表1 文秘专业“行政经理精英班”课程改革对照表
坚持理念引领,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坚持边实践边改革的原则。我们通过实践先行,在实践过程中加深认识和理解,达到知行合一;通过跨学科、跨部门组建圆通制文科工作经验教学团队,在教师来源多元化基础上,构建跨学科研究团队,支撑复合性、交叉型新文科人才培养。
圆通制教学团队,是跨学科研究团队,它是新文科人才培养、应用型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纽带。学校在总体实施新文科人才培养过程中,将“百千万工程”与四川省教育综合改革项目《民族地区高校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融合推进。它注重三个方面的“一体化”,即在办学内涵建设方面实现学科、专业和课程一体化建设,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方面实现知识、素质和能力一体化构建和有机融合,在搭建办学外部环境方面实现学校、政府和行业一体化联动,从而为新文科人才培养实践保驾护航。
我们将中国工作标准研究院委托的课题《初中教育工作标准体系研究》与学校科学研究实现融合,将基础教育一线优秀教育工作经验提升为行业科学工作标准,填补了中国工作标准数据库资源在教育行业工作经验领域的空白,也使科学工作标准具有民族文化特色,凸显了民族地区师范院校的行业价值。同时我们将标准研究与标准课程化同步推进,大大缩短行业工作经验导入课堂的时间差,极大地缩短了新文科人才行业适应期。
通过三年多文科应用转型改革实践,我校整合了大量社会资源参与人才培养,不断丰富了“新文科”人才培养的内涵,培养了一批懂工作、会工作的学生,锻炼了一支能适应新文科应用转型改革的教师队伍,探索了一条“新文科”应用型转型的新路径,为学校服务地方提供了有力支撑,在学校的应用转型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在新文科人才培养实践过程中,我校积累的部分经验可供有类似发展环境的地方高校参考。
阿坝师范学院地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从学校办学区位来看,学校所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办学区位劣势明显;从学校办学资源来看,学校所在地汶川县水磨镇社会服务功能不健全,缺乏行业产业对办学的支撑,办学所需社会资源匮乏,学校所在地不能有效承载师生实践所需要,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毕业学生普遍缺乏行业工作经验,严重制约了学校转型发展;从学校办学传统来看,作为一所从师范专科学校升格为师范本科学院的学校,学科专业主要集中在文学、历史、政治、艺术等文科类学科专业,学科结构单一;从同类型地方本科院校来看,文科类型专业普遍存在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实训实践资源匮乏,学校教育与社会实际岗位工作需求差距较大,学校人才培养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人才的要求严重脱节。这些都是制约学校转型发展的重要因素。
综合以上不利因素,学校采取的是通过“教代会、工代会”和教育思想大讨论等方式凝聚学校转型发展共识,做好顶层设计,确立发展目标,理清发展思路,通过建设平台来完善学校转型的发展措施。
“百千万工程”(其实践载体“科学工作能力实训示范基地”)既是一个“产教融合”平台,也是一个工作经验传承系统。依托这个平台学生可以体验和接受一线行业工作经验,也可以通过平台培养高水平文科应用型教师,从而破解文科学生实训难问题,破解文科学生积累工作经验难问题,破解文科学生提升工作能力难问题,让学生能够缩短适应岗位工作的时间,为新文科人才成长提供营养丰富的土壤。
上述这些举措,提升了我校文科学生的实践能力水平,填补了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空白,让学生能快速适应工作岗位要求。在有效推进应用型文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我校探索出了一条文科应用型转型的现实路径,其取得的经验可供同类院校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