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晓春 荆文君 王艳梅
山西财经大学,山西 太原 030006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网络、平板、手机等新型媒体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方式。高校学生作为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主体,容易接受新事物、思想活跃,新型媒体对于他们来说已是飞入寻常“百姓家”。新型媒体尤其是网络对传统的教学产生了深刻的变革:以前是教师在课堂上占主导地位,学生被动地听,两者之间沟通和互动较少,而现在师生可以随地在QQ、微信等上面快捷方便地交流和互动,老师能及时解决学生问题;学生还可以根据学科和自身需要随时利用工具查阅学习信息,实现移动学习;网络环境下的学习需要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使得学生学习自主性有了更大的主观能动性;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能给学生营造一种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能使得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干;网络环境下的学习使得学生不迷信老师,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使之能批判地、创造性地学习。如何有效利用网络的便利性和灵活性,结合传统教学模式,创立与时俱进的教学课堂,给教学方式改革带来一股清风是我们研究的重点。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生活中很多实际问题都可以用概率论中的方法来分析和解决。如何使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原理、思想和方法,对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整个知识体系有所了解,并将所学在实际问题中得以创新和运用,是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探索的问题。针对学生“学不致用”或“学难致用”问题,我们将利用网络环境,结合此次新冠疫情,发动学生利用各种网络环境收集相关数据,用概率论中的数学期望知识研究核酸检测混采分组中的人数问题。除了让学生顺利完成课堂教学安排的基本内容外,还让学生“学以致用”,能够举一反三,提高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概率论的能力。下面我们将具体阐述这一过程在课堂上如何实施。
首先学习数学期望的概念。数学期望是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之一,刻画了随机变量总体取值的平均水平。离散型随机变量数学期望的定义如下:
定义[1]:设离散型随机变量X的分布律为,若级数绝对收敛,则称的值为离散型随机变量X的数学期望,记作(E)X,即。
结合课本完成课堂教学安排的基本内容后,让学生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网站、武汉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网站、世界卫生组织网站等网络上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波及范围、危害、诊断、预防、治疗、疫苗等相关信息,获取各地区确诊病例、人口、核酸检测等关键数据,为解决目标问题做好铺垫。
自2019年12月末以来,新冠疫情在全球已具有大流行特征,传染速度快、传播广、变种多、致死率高,对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巨大影响。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截至2021年11月2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国外累计报告确诊病例247755167例,造成累计死亡病例5015641例;国内累计报告确诊病例126163例,累计死亡病例5696例[2]。为有效遏制疫情,核酸检测是病患预防检测及确诊检测的重要技术之一。核酸检测方法有单采和混采两种。单采就是一个人的采集拭子放到一个采集管中。混采是将若干个人的采集拭子放到一个采集管中,检测结果为阴性时,混采样本均视为阴性,代表混采的所有人都是安全的;如果出现阳性,相关部门会立即对该混采管的受试者暂时单独隔离,并重新采集单管拭子进行复核,再确定这当中到底哪一个是阳性。混采最常用的包括5合1混采和10合1混采2种。一般情况下,对于发热门诊有症状患者、密切接触者、重点区域人群等高风险人群检测,建议采用单采单检。在阳性率极低(0.1%)的情况下或进行大面积筛查则可以进行混采。而对于目前,对大面积筛查采用的是10合1混采。混采大幅提升了核酸检测能力,可使日检测能力在不增加人力物力的情况下,效率增加10倍,起到多筛查、减少传播、节约社会成本的作用,提升了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能力和效率,有效满足了疫情常态化防控需求。
那么,为什么是10合1混采?15合1的混采可以吗?究竟几合1的混采在理论上是最经济、高效的?检测机构在决定10合1混采时,是通过理论计算还是根据实践操作?在目前阳性率极低的情况下,可不可以把混采人数增多?根据这些提问,激发学生对新事物的探究热情,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为解决问题做好热身准备。
为使研究的问题具有一般性,假定n和1的混采是有效合理的。设每组核酸检测的次数为随机变量X,若混采采样为阴性,则X=1若混采采样为阳性,则CR武汉市截至2020年4月8日解封时,累计病例为50008例[3],按留在城里900万人口计算,个体被感染的概率为50008/900万=0.5556%,从而得到随机变量X的分布律
X 1 n+1 P (1-0.5556%)n 1-(1-0.5556%)n
按照离散型随机变量数学期望的定义可知,每组平均检测次数为
则全市900万人平均检测次数为:全市的分组数乘以每组平均检测次数,即
要使检测效率高,花费时间短,经济成本低,就是要算当每组人数n为何值时,f(n)取最小值。
通过(1)(2)式解析式的建立,学生不仅掌握了当堂课的内容,还应用所学来解决国民经济中遇到的问题,培养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了采集数据、分析数据、处理数据的技能,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信心。
要想求出(2)式中f(n)的最小值,学生们讨论后发现用代数的方法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但是对于实际问题来说,不能得到理想的结果,研究后决定借助Matlab或Excel软件处理大量数据的运算。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有很多图像和大量数据运算,学生可利用Matlab软件绘制图形,通过数形结合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借助于Excel、SPSS等办公或统计软件处理大量数据的运算,将学生从繁琐的数字运算中解放出来,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对概念和思想方法的正确理解上。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统计软件,也是我们的培养目标之一。最后,学生借助Excel软件,采用枚举法算出全市平均检测次数f(n),并制表1如下:
从表1可以看出,每组中随着人数的增加,全市平均核酸检测次数呈递减趋势,当n=14时达到最小值,随后又呈递增状态,也就是说,在个体被感染概率为0.5556%的前提下,核酸检测每组14人可以使全市平均检测次数最少、花费最少、效率最高。由此学生们可以得出结论:不一定非得是10合1的混检模式,14合1的混检模式在理论上是更有效的。又注意到,(2)式中用到的个体被感染的概率为0.5556%。实际上,个体感染率应该小于0.5556%,因为在计算个体感染概率的时候,是用50008除以900万,其中50008是武汉市从疫情以来到城市解封这一时间段内的累计确诊病例,且患者一旦确诊就被隔离,所以真正同时存在于社交网络的染病者一定会远远小于50008,也就是说,0.5556%应该是高估了感染率,在此情况下,混检采样每组中的人数应该比理论算出的值14还要大。
表1 武汉市平均检测次数(阳性率为0.5556%)
人们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可能会有不止一种答案,但是如果不懂问题的来龙去脉和答案的确切含义,多种答案只能是学生的负担。缺乏批判性思维、创新性的学生,就会被浩如烟海般的知识所淹没。通过对核酸混检几合一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用批判的眼光看待遇到的一切问题,从普遍认为是真理、定论、不可更改的事实中找出不合理的因素,用理性、科学的思维和方法对待周围一切事物。
进一步启发学生,如果个体被感染的概率较低,如从武汉市5月11日—5月21日对900万人的核酸检测结果知,阳性率仅为0.018%[3],面对如此低的阳性率,10合1的混采检测需要改进吗?如果要改进,那么几合1的混采模式是更合理有效的?需要学生进一步利用网络搜集数据解决这类实际问题。与表1类同,学生们利用Excel,用枚举法罗列出了5月11日—5月21日武汉市理论上的平均检测次数f(n)。
从表2可以看出随着每组混采人数的增加,在阳性率仅为0.018%的前提下,全市平均检测次数逐渐减少,直到n=75时减到最低,随后又逐渐增加,因此从数学理论上讲,混采人数每组75人时,可以使全市平均检测次数最少。
表2 武汉市平均检测次数(阳性率为0.018%)
根据其他国家的新冠疫情,核酸检测又该几合1比较合理呢?鼓励学生在网络上搜集数据解决相关问题,加深对数学期望的理解,能举一反三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把握了教学内容的实质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情境、设计问题,通过恰当的提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努力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形成了有效的学习活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逐步学会学习。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对核酸检测分组人数问题的研究,在思考、解决问题和情感态度方面得到发展,在应用中获得知识技能,巩固了数学期望的学习,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诠释了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重要性。同时,借助网络平台,锻炼了学生自主收集信息、查找数据、灵活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不唯书、不唯上、遇到具体问题冷静分析、独立创新的批判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