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立新,徐高兵,蔡 巍,彭 磊,欧阳超,卢吉平
(湖南师范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暨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解放军第921医院骨科,长沙 410003)
踝关节外侧不稳发生与腓前韧带、腓韧带撕裂或者断裂有关,这种损伤在训练中发生率较高,在损伤的初期多被诊断为踝关节扭伤,采用简单保守治疗,但是治疗不当则会出现慢性踝关节不稳的情况,导致踝关节反复扭伤或者慢性疼痛,在奔跑、跳跃时存在恐惧心理,对日常活动的影响非常严重,对于这部分患者则需要进行手术治疗[1]。常规手术需要对外侧韧带进行修复和重建,但是该手术创伤较大,而且部分患者疗效欠佳,因此需要对治疗方法进行改进。带线锚钉结合改良距腓前韧带修复术则是一种新型的手术治疗模式,对组织的损伤更小,并且增加了固定能力,使用效果更加理想[2]。本文对腓骨短肌肌腱动力重建训练伤后踝关节外侧慢性不稳的手术效果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训练伤后踝关节外侧慢性不稳患者住院时间为2019 年1 月~2020 年1 月,实验患者共计68例,抛硬币法确定对照组、实验组,每组均为34 例,均为男性,纳入患者:临床出现外踝关节疼痛、踝关节不稳、活动受限;抽提测试(+)、内翻测试(+);签署实验同意书。排除指标:⑴合并其他损伤;⑵合并骨折;⑶未签署实验同意书[3]。对照组年龄在18~32 岁之间,中位年龄是(25.12±7.65)岁,病程2~24 个月之间,病程均数为(14.12±9.46)月,受伤原因:穿越障碍16 例、越野14 例、器械训练4 例;实验组年龄在18~34 岁之间,中位年龄是(25.67±7.23)岁,病程1~24 个月之间,病程均数为(13.87±9.87)月,受伤原因:穿越障碍15 例、越野16 例、器械训练3 例;分析两组患者年龄、病程等指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外侧结构重建治疗,在踝关节下缘进行弧形切口,在腓下端的外侧进行纵行切口,将腓骨长短肌腱、距腓前韧带、腓跟韧带充分暴露,以小腿作为起点,将腓骨短肌腱的前半束切取,分离肌腱至外踝前下缘,注意保留止点部位,将肌腱至外踝前下缘进行分离,并在距腓前韧带、腓跟韧带止点部位和劈下肌腱直径相同的部位建立骨髓道,将韧带下距骨、腓骨、跟骨隧道依次穿透,对腓前韧带缝回,术后需使用石膏固定2 个月,进行下地活动和负重训练。
实验组给予锚钉结合改良距腓前韧带修复术治疗,在外踝前外下侧作弧形切口,分离皮肤和组织,将筋膜剥离显露出腓骨肌腱鞘,暴露腓骨远端和短肌腱进行,观察组织断裂和缺损的程度,将第5 跖骨基底部的腓骨短肌腱止点处进行离断,使用钻头在腓骨尖1.5cm位置,自后上向前下端30゜位置进行钻孔,将后方腓骨的短肌腱引致前端,并分为2 个部分,在距离腓前韧带、跟腓韧带距离骨和跟骨位置的2.8mm 的位置拧入带线锚钉,将锚钉线进行编织缝合,与腓骨短肌腱进行连接,如患者存在轻度踝关节外翻,则需要将肌腱拉紧并打结,对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进行缝合,之后缝合移植肌腱和周围组织,关闭切口,术后需使用石膏固定2 个月,之后进行下地活动和负重训练[4]。
1.3 观察指标 ①有效率:使用AOFAS 踝-后足评分量表对疗效进行评价,总分100 分,分数在90~100 分之间表示优,75~89 分之间表示良,50~74 分之间表示可,低于50 分表示差。②踝关节恢复质量,指标包括踝关节内侧间隙、距骨倾斜角度以及距骨移位距离。③并发症率:疼痛、愈合不良和移位发生比例。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例(%)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有效率比较 实验组治疗有效率为94.12%显著低于对照组76.47%(P<0.05)。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有效率比较[n(%)]
2.2 两组患者踝关节恢复质量分析 实验组踝关节各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果见表2。
表2 两组踝关节恢复质量分析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率比较 实验组并发症率为2.94%显著低于对照组17.65%(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并发症率比较[n(%)]
训练伤后踝关节外侧慢性不稳主要因为韧带损伤引起,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的损伤较多,在中立位和背伸位内翻时,跟腓韧带无法有效负重,造成奔跑等活动时发生出现严重疼痛和不适反应,需要给予腓骨短肌肌腱动力重建,但是目前重建方法较多,需选择更加有效的手术方式[5]。
上表1-3 数据分析:实验组治疗有效率为94.12%显著低于对照组76.47%,实验组踝关节各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实验组并发症率为2.94%显著低于对照组17.65%。分析原因:外侧结构重建虽然可以对腓骨短肌肌腱动力进行重建,但是对于陈旧性的损伤和断裂的韧带往往会出现挛缩和疤痕化的情况,而且隧道在建立过程中也容易发生劈裂和肌腱受阻的情况,因此需要对手术方法进行改进[6];带线锚钉结合改良距腓前韧带修复术在使用中优势显著,使用锚钉拧入骨质之后可提升抗拉力,而使用尾线则可以使将肌腱进行固定缝合,减少固定时间[7]。骨锚可以从解剖位置拧入,对韧带和原韧带进行重建,对于踝关节术后恢复非常有利,而且该手术的损伤较小,不需要建立骨隧道,减少对组织的损伤,促进韧带功能的恢复[8];带线锚钉属于一种连接、固定软组织和骨组织的新型技术,牢固性较强,具有较好的固定能力,并且缝合线可以将外侧副韧带进行连接[9],支撑力得到保证,对踝关节生物学功能的恢复作用较好,为之后的功能训练起到较好的作用,因此在治疗之后患者的有效率显著提升,踝关节恢复效果也更加理想;但是该手术需要注意骨锚线结覆盖周围组织,并不可与皮肤产生摩擦,骨锚线在打结时不宜过大,肌腱松紧也是需要关注的问题,防止内翻[10]。
综上所述,训练伤后踝关节外侧慢性不稳进行腓骨短肌肌腱动力重建治疗中使用线锚钉结合改良距腓前韧带修复术,与传统重建修复对比可促进恢复,提升踝关节各项功能,同时可以控制术后的各项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