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单:让学习真实发生

2022-01-12 07:27戴丽珍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21年11期
关键词:预学导学文本

文|戴丽珍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桑代克提出过三大学习定律——准备率、练习率和效果律。其中准备率指向课前学习,具体表述为“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学习者在有准备的情况下施以活动则感到满意,学习者无准备而强制活动则感到苦恼。”在进入语文学习活动之前,如果学生做好了与学习活动相关的准备,并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学生就能比较自如地掌握学习内容。

一、课前:预学导航,有的放矢

1.图绘式导学单,尝试智趣共生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会形成自己的一套预学常用图集,让学生通过简单的符号标注文中的关键字词、重点句等,如用数字标出自然段序号,用圆圈圈出生字并读准字音,用横线画出词语并理解词意,用波浪线标注自己喜欢的句子,用问号表示自己的疑问等。除此之外,简单实用的思维导图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使用也较为广泛,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学习支架,是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外显的载体,将其作为导学单的一个切入口,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让情趣化、游戏化渗透在前置学习中,为学生构建轻松愉悦的学习体验。

2.图文式导学单,立体呈现文本

以图配文的导学单设计方式能把学生预学后对知识的理解直接展示出来。学生将对文本的理解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形象、直观地画出来,旁边注上原句。这样图文结合的方法更好地表达了学生的想法。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鼓励第二学段学生尝试使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本寻找依据,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实现学法的无师自通。如《在牛肚子里旅行》一文,因牛生理结构的特殊性,用以图配文的方式,让学生在预学时画出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线路,并在文中找出相应句子,将文字在图中立体呈现出来,即使体悟能力较弱的学生在手脑并用的学习体验中亦会有所收获。

3.阐述式导学单,探寻高阶思维

学习进入到中高年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逐渐形成,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学习的瓶颈期也随之而来。如果教师能为其提供独立学习的支点,学生的学习会变得轻松而有盼头。不仅如此,在预学中找准思维切入点,探寻预学中高阶思维的训练,会让预学价值得到更长足的体现。如《白鹅》一文后有这样一道题:“课文里有许多表现鹅高傲的词语,如‘引吭大叫’‘傲然’‘架子十足’。找一找,分类抄下来,再体会作者是如何把‘高傲’写清楚的。”笔者将此转化为“预学内容”:“摘录文中表现鹅‘高傲’的词语,分类抄下来。”此项设计,一是帮助学生了解动物个体的“性格特点”,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的课前预学;二是为下一步理解文体语言特点和语言比较品评奠定了基础。在教学实践中,老师们不难发现,类似的能力训练点在课后练习中经常出现,在预学设计时可活学活用。

二、课中:探学互动,有章可循

导学单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课中探学是导学单落实过程中课堂生成得以回应的环节。课中探学从课前学习的反馈着手,反馈时力求目标清晰、过程简单、以文本为本,指向独特感受。反馈行进中发现学生现有认知的起点,摸清问题来源,形成课堂深入探学的切入点。通过独立思考、邻桌互动、小组讨论等形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实现学习过程的真正发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导学单中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把有价值、有思维含量以及学生学习经历中遇到的疑难呈现出来。长期坚持下来,学生的提问能力、独立思考能力都会大大增强,同时教师也会成长为高明的引导者、启发者。

课堂导学单的介入可以让学生在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迅速提取信息,形成解释并作出评价,学生借助导学单,构建出“整体感知—提取信息—形成解释—作出评价—实际运用”的阅读理解框架。

1.问题式导学单,建构核心疑难

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进入课堂后,教师通过导学单了解学生尝试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并以此选择、归纳、概括、提炼出本课所要教学的重点字词和核心问题等。预学一篇新的课文,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朗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而是更趋向于思维能力的发展。当学生的思维处在愤悱之间是最好的学习契机,此时让学生参与学习,可以真正体现“以学定教”的理念。学习的过程是从“知识型”向“能力型”转变的过程,着重指向学生语文能力的养成。如教学《在柏林》一课时,让学生思考:两个小姑娘“不假思索地嗤笑”和“再次傻笑起来”说明了什么?学生边阅读边随文批注,将文中信息的提取与解释在此环节中得以落实。

2.整合式导学单,关注前后衔接

统编本教材采用双线组合单元的形式,每个单元都设有导语,明确了语文要素。在不同文体的单元设置中,有些文本与文本之间是可以整合学习的。学生通过整合学习,关注了文本间的前后衔接,通过学法的迁移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四年级下册《猫》和《母鸡》两课,在配套作业本中就有习题,转换成预学单(如图1)。

图1

将上图作为预学点且在课堂行进中加以落实,引导学生体会两篇作品的异同点,因两篇作品的语言通俗且富有生活气息,故使学生在自读中理解文本内容,在概括提炼的过程中展开交流和讨论,这是预学单在课中升腾出的智慧火花。

3.深入式导学单,指向多元思考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的题目、语言和练习都具有显性的指向语言训练的点。“文题、语言、习题”均可作为预学单设计的内容。深入这些思考点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去理解文中隐含的主旨,从而使学习更加多元化。如教学《飞向蓝天的恐龙》一文时,笔者设计了如下预学单:

《飞向蓝天的恐龙》预学单

一、圈点批注,阅读思考。

1.课文以《飞向蓝天的恐龙》为题有什么好处?

2.一些猎食性恐龙是从哪些方面发生变化后演变成鸟类的?

3.“科学家们希望能够全面揭示这一历史进程”是什么意思?

二、“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请你按照文章提示画一画恐龙的演化过程。

由此预学单可知:首先是以选题定思考,学生在预学过程中可以从“文题”着手,经“习题1”出发深入学习文章,了解文章寓意,也可以从“习题2”提炼整篇文章中的各个知识点,促进对文本的进一步感知和理解。其次是提炼文脉促思考,可以用读一读、圈一圈、画一画等表现形式构建全文整体脉络。

三、课后:延学拓展,水到渠成

教师讲完一堂课,不能简单地把导学单搁置一旁,而要敏锐捕捉课堂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这份导学单重新审视,让导学单的使用不仅仅停留在课前、课中,还应该拓展到课后。“当学习者知道自己的学习结果如何时,才能发生学习兴趣。”课后的梳理和延伸,有利于提高学生整理、归纳的能力,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学习技能的习得和方法的运用在这个过程中得以完善,并走向系统的知识体系和方法论。

1.衍生式导学单,阅读以点带面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课程的开放、教材的开放,提倡课堂教学既要立足教材又要向课后延伸。因此,在教学中同类主题或同作家的作品就会被整合。学习,不单单是停留在文本讲授,课后连接、综合性学习板块也应成为拓宽学生阅读面的重要平台。如学生在学习《白鹅》后,阅读课后俄国作家叶·诺索夫的作品《白公鹅》。设计预学单如下:读阅读链接,和课文《白鹅》比一比,说说两位作家笔下的鹅有什么共同点,再体会两篇文章在表达上的相似之处。同时,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开展同主题课文的群文阅读。这样的设置,既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能帮助学生打开阅读视野。

2.自主式导学单,练笔行之有效

在老师们的课堂中,少不了小练笔这道“餐后甜点”。小练笔的素材来源于文本中极小的切入点,教师为引导学生灵活迁移写法,可灵活使用现成资料开展小练笔活动。教师要随时捕捉课堂中学生的具体学情,把课程专家提出的“一般应该教什么”转化为“实际需要教什么”。这样的语言训练点极好地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积累好词佳句的习惯,在最适合的时间做了最对的事。如教学《慈母情深》一文时,设计课中练笔:“‘我’鼻子一酸,拽着钱跑了出去……一路上,‘我’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请用反复、倒装的句式写一写。”在学生与文中主人公达到情感上的共情时,添加这样的训练点,极易引发他们情感的共鸣,极有可能出现连珠妙语。

3.创新式导学单,生活奠基成长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忘记了课堂上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在教学中多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设计唤醒学生生活经验的教育内容,构建生活即教育的体系,让学生在语文的学习中、在文本的信息中感受显性的生活实际,切己体察,用心聆听,借助课文内容学习语言,获得积累,凭借生活体验感受世界,收获成长。如在教学《麻雀》一文后学生对小动物及它们的世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可推荐他们观看纪录片《王朝》。《王朝》全集以动物视角探索人性,是学生不可错过的生命课。在实践中,学生对文本的认读与认知、对生活素材的积累和应用都会得到长足的进步,且在这样的实践中内化语言,活用语文。

无论在教学的哪一个环节,导学单的价值都在于教师可以在最合适的时间诱发学生学习的需求,把脉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促进学生学习的“养成”与“发展”。

猜你喜欢
预学导学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明确预学起点 构建教学基点
三角函数考点导学
“概率”导学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刍议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预学
有效预学,实现高效课堂
小学数学有效预学策略探索
走进文本 走近大师 走出文本 走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