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续护理模式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治疗依从性和生存质量的影响

2022-01-12 11:34刘桂花
关键词:延续性出院依从性

刘桂花

(福建省南平市第一医院 心血管内科,福建 南平,353006)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指由于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致使血管狭窄和闭塞,进而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所致的心脏病[1]。近年来,冠心病发病率处于持续上升状态,且呈年轻化趋势,已经成为威胁人们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2]。冠心病无法真正治愈,药物治疗常用于延缓病情发展。而且由于冠心病患者出院后仍需长期服药治疗,在缺乏医护人员指导与监督的情况下,极易出现擅自停药等不良生活行为,导致病情复发,甚至恶化[3]。因此,如何对冠心病患者进行有效居家护理是减少病情复发和促进病情改善的关键所在。延续性护理为新兴干预模式,即对出院患者进行延续护理,使其在家中也可以获得协作性和连续性的照护[4]。本研究选取南平市第一医院收治的200例冠心病患者进行探讨分析,明确延续性护理在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符合医学伦理学要求,并向福建省南平市第一医院伦理委员会报备,且在通过审核批准后开展研究。选取2018年7月至2020年6月南平市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200例冠心病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纳入标准:① 符合《临床冠心病诊断与治疗指南》[5]中冠心病相关诊断标准;② 具备一定交流和沟通能力;③ 患者或家属事先对研究涉及内容和目的等知情,自愿签订同意书。排除标准:① 存在认知功能或意识功能等障碍;② 临床资料缺失明显;③ 并发严重心律失常或急性心肌梗死;④ 合并恶性肿瘤或急慢性感染性疾病;⑤ 中途脱落或退出等未能完成研究。两组间一般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1.2 方法

1.2.1 常规护理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为期 6个月。护理人员在患者入院后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疾病和治疗的相关知识。住院期间,护理人员常规监测患者的体征和病情变化,并将监测信息及时反馈给主治医师,便于医师制订与调整治疗方案。遵医嘱指导患者合理用药,为其提供饮食和生活等方面的常规指导。患者出院时,护理人员告知其院外护理相关的注意事项,如戒烟、戒酒、低盐低脂饮食和适当活动等,并告知其每3个月复诊一次,共复诊2次。

1.2.2 延续护理模式 观察组患者接受延续护理模式,为期6个月,具体内容如下。

1.2.2.1 成立延续性护理小组 由主治医师和责任护士等共同组建延续性护理小组,并组织小组成员进行相关学习与培训,查阅冠心病延续护理相关的资料文献,汇总整理有效的护理方法和技巧等,为后续护理服务的开展奠定良好基础。

1.2.2.2 建立电子健康档案 当患者出院时,为其建立全面的电子健康档案,包括家庭住址、联系方式和心功能等资料,并全面评估其疾病的严重程度和恢复情况,依据评估结果制订个体化延续性护理计划。

1.2.2.3 实施护理计划 ① 线上指导。出院前1 d,责任护士建立患者微信交流群,定期在群内推送冠心病相关知识和康复护理内容等,如疾病诱因、预防措施和心肺功能训练技巧等。小组成员叮嘱患者每日在群内打卡服药、饮食和康复运动等情况,并利用大数据平台,动态、实时地了解并掌握其恢复情况。安排专人维护和运营微信交流群,随时解决患者提出的问题。② 电话随访。结合患者和医护人员的时间,小组成员每周固定一天进行电话随访,详细了解患者恢复情况,并将信息记录至电子档案。若病情控制与恢复良好,则予以肯定和表扬,若控制与恢复欠佳,则予以鼓励和指导,并纠正其不良行为。③ 上门访视。以每月1次的频率进行上门访视,详细了解患者出院后的饮食、运动和病情控制情况,尤其是针对疾病控制与恢复不佳的患者,需找出影响因素,加以针对性干预,并及时调整护理计划。④ 定期组织交流会。医院可联系患者所在社区,在医院或社区定期组织患者交流会,进行信息交流与共享。邀请恢复良好的患者现身说法,分享自我护理的经验,帮助其他患者树立和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1.3 观察指标

1.3.1 患者治疗依从性 于干预6个月后,对患者的依从性进行评价,分为完全依从(能够完全遵照医护人员叮嘱用药、饮食和进行康复运动等)、部分依从(偶见不遵照医护人员叮嘱服药和饮食等)和不依从(大部分情况未能按照医护人员叮嘱服药和饮食等),总依从率=(完全依从+部分依从)例数/总例数×100%[6]。

1.3.2 患者自护能力 于干预前和干预6个月后,采用自我护理能力量表(ESCA)[7]对患者的自我概念、自护责任感、自我护理技能和健康知识水平等进行评价,采取5级评分法,分值越高表示自护能力越好。

1.3.3 患者生存质量 于干预前和干预6个月后,采用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QOL-BREF)[8]对患者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关系和周围环境4个方面进行评价,采取5级评分法,分值越高表示生存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依从性比较

观察组的总依从率为97.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5.00%(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依从率比较

2.2 两组自护能力比较

干预前,两组间ESCA各维度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干预后,两组间自我概念、自护责任感、自我护理技能和健康知识水平评分均显著高于同组干预前(P值均<0.05),且观察组上述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见表3。

表3 两组ESCA评分比较分)

2.3 两组生存质量比较

干预前,两组间QOL-BREF各个维度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干预后,两组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关系和周围环境评分均显著高于同组干预前(P值均<0.05),且观察组的各维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见表4。

表4 两组QOL-BREF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因素、不良生活习惯和负性情绪等均是造成冠心病的主要病因。流行病学调查[9]显示,冠心病的患病率正处于不断上升的状态,如何进一步改善其预后是当前临床研究的重点。一般情况下,大部分冠心病患者经住院规范治疗,临床症状都可获得有效缓解,且病情均会趋向稳定,出院后遵医嘱继续进行服药治疗和定期复诊即可。但有调查[10]显示,冠心病患者出院后主动复诊率仅在16.0%左右。大部分患者无法获得长期的专业指导和照护,这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增加了其再入院的风险,造成严重的经济负担,增加了卫生服务成本。传统观念认为,对患者的护理工作仅局限于住院期间,出院后护理服务便终止,虽然住院期间能够解决大部分健康问题,但多数冠心病患者在回家后照护需求仍然较高[11]。因此,院外干预对冠心病患者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延续性护理通常是指医院到家庭的延续,即患者回归家庭后,医护人员继续为其提供持续性随访与指导,确保其在不同健康照顾场所仍受到连续有效的照护[12]。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总依从率为97.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5.00%(P<0.05),提示延续性护理能够明显提升患者的治疗依从率。分析原因为,延续性护理通过进一步强化疾病和治疗相关知识的健康宣教,能够提升患者的认知,然后主动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从而提高其依从性。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的ESCA各维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提示延续性护理可以提高冠心病患者的自护能力。分析原因为,延续护理将院内护理延伸至院外,通过线上随访、电话随访、上门访视和组织交流会等形式,对患者不断变化的需求做出回应,予以一种连续一致的管理方法;同时延续护理可让医护人员与患者保持持续的医疗服务关系,为其提供个性化指导,帮助其纠正不良行为,使得患者掌握有效自我护理的方法与技巧,从而提高患者的自护能力。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的QOL-BREF各维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提示延续性护理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分析原因为,延续性护理是整体护理的一部分,即住院护理的延伸,使冠心病患者出院后在恢复期中得到持续的卫生保健。通过个体化延续性护理措施,可帮助患者将疾病控制在稳定状态,并可以及时解决患者潜在的健康问题,满足其一切合理的健康照顾需求,减少急性发作和住院治疗次数,进而使得其生存质量得以提升。

综上所述,针对冠心病患者实施延续性护理服务,可以显著提升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自护能力和生存质量。

猜你喜欢
延续性出院依从性
应用PDCA循环法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对医院感染的影响
药学服务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用药依从性
延续性护理对宫颈癌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
随访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出院后依从性影响
计划行为理论在药物依从性方面的应用
54例COVID-19患者出院1个月后复诊结果分析
延续性动词和非延续性动词的用法解读
第五回 痊愈出院
非延续性动词与延续性动词之间的转换
延续性动词与非延续性动词专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