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汝霞
(凭祥市人民医院放射科 广西 凭祥 532600)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chronic suppurative otitis media,CSOM)是一种多因素引起的疾病,发病机制不明。颞骨乳突解剖特点可能与CSOM的发生有一定关系,但乳突解剖变异是否导致CSOM尚存争议[1-2]。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单侧发病的CSOM患者双侧乳突大小及气化程度的差异性,探讨颞骨乳突解剖特点与CSOM发生关系,为临床早期预防提供参考。
选择我院2019年6月—2020年12月内行颞骨HRCT检查并诊断为慢性中耳炎患者共40例,男18例,女22例。年龄14~75岁,平均年龄(39.88±15.64)岁。其中右侧患耳24例,左侧患耳16例。纳入标准:病程超过6个月,但小于18个月,且为单侧患病的患者。排除标准:进行过耳部手术治疗、外耳道闭锁畸形、合并中耳胆脂瘤、合并鼻咽部恶性肿瘤或合并其他能引起颞骨解剖改变的疾病的患者。
使用西门子Perspective VC40多排螺旋CT进行扫描,患者取仰卧位,头正中朝上,听眶线与台面垂直,两外耳孔与台面等距,正中矢状面与台面中线重合。扫描范围从乳突尖向上扫描至岩锥上缘。扫描参数:管电压120 kV,管电流120 mA,层厚1 mm,层间距1 mm,螺距1,准直0.75 mm,扫描矩阵512×512。
将扫描数据传入PACS工作站,采用双盲法,在轴位图像影像上,由两位高年资放射科头颈组主治医师对患侧及健侧乳突类型进行评估,并对双侧外耳道上棘乙状窦间距离(henle spine and SS, H-SS)进行测量。按照乳突气化程度将乳突分为:①气化型:气房腔较大且气化范围较广,有较薄的气房间隔及乳突外壁;②板障型:气房腔较小且多,有较小气化范围、较厚的气房间隔及乳突外壁,略似头盖骨;③硬化型:气房未见发育,呈致密的骨质。混合型乳突则归为以上三种类型中所占比例最大的类型。H-SS间距测量:测量乙状窦及Henle棘显示于同一横断面时两者之间的距离,其代表乳突的大小[1]。两位医师评估乳突类型出现矛盾时,最终结果由两位医师共同协商确定。H-SS间距由每位医师测量三次求平均值为该医师数据,最终数据为两位医师所测数据的平均值。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患侧H-SS间距为(12.807±3.048)mm,小于健侧的(14.416±2.623)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531,P<0.05)。列联表秩和检分析两组乳突气化程度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14.448,P<0.001),患侧气化型乳突比率低于健侧,板障型和硬化型乳突比率高于健侧,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1。
表1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双侧乳突气化程度比较[n(%)]
慢性化脓性中耳乳突炎(CSOM)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耳部疾患,多继发于急性或亚急性中耳炎[3]。中耳是由鼓室、咽鼓管、乳突窦及乳突小房构成的不规则含气腔隙。其中鼓室位于中耳结构中的中心区,外侧通过骨膜与外耳道相隔,内通过咽鼓管咽口与鼻咽部相通,并向后通过乳突窦相通于乳突气房。根据中耳“微型肺”理论,中耳腔通过与周围毛细血管以及鼻咽部空气进行气体交换进而实现中耳气压的变化和气体交换[4-5]。微生物入侵虽是致其发病的主要外界因素,但中耳结构中任何可引起上述气体动态平衡的解剖变化,均可能对CSOM的发生有着重要影响。
乳突是中耳结构中体积最大的单元,同时又在缓冲中耳内压急剧变化,维持内压动态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组数据显示患侧气化型乳突比率低于健侧,板障型和硬化型乳突比率高于健侧,H-SS间距小于健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说明乳突气化程度减低及体积缩小,使患者更容易罹患慢性中耳炎,与相关学者研究结果一致[6-7]。这是因为气化良好的乳突,总体积较大,黏膜表面积也较大,不仅具有更好的气压顺应性,同时更容易通过毛细血管发生气体交换,以维护乳突内环境稳定[8-9]。有学者认为,颞骨乳突气化程度变异,由遗传决定,同时上呼吸道频繁感染、生活条件差以及吸烟等环境因素引起的慢性中耳炎会使颞骨气化程度降低[7,10],可见乳突气化程度与慢性中耳炎之间是相互影响的。本组数据采用患者自身进行对照,排除了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且病程较短,一定程度上佐证了遗传因素造成的颞骨乳突气化变异会导致慢性中耳炎易感性增加的相关研究。由于本组数据尚缺乏患病初期乳突气化及大小情况,尚不能排除发病过程中炎症的持续作用对乳突气化程度的影响,尚需要进一步完善数据研究。
综上所述,颞骨乳突特点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发生有一定相关性,气化程度越低、H-SS间距越小,罹患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概率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