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林
(电子科技大学医学院附属绵阳医院<绵阳市中心医院>血管外科 四川 绵阳 621000)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疾病是近些年来神经科接诊治疗的多发病,其具有发作突然、风险高等特点[1]。临床医疗根据TIA发病机理将其分类为颈动脉系统TIA、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目前临床医学多采用MRA、超声检查等方式对TIA患者进行无创检查、深层检查辅助治疗[2],尤其是对TIA患者采取颈部大动脉彩超检测方式,可更加清楚、准确地确定及了解病变位置、原因等,为T I A疾病的预防及质量提供更可靠的医疗辅助[3]。但是现阶段临床医学对颈部大动脉彩超检测应用于TIA疾病检测方面的研究较少,鉴于此,本研究选取本院接受诊治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101例,研究分析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采取颈部大动脉彩超检测方式的临床价值。
选取2020年2月-2021年2月我院收治的TIA患者101例,按照TIA性质分为椎-基底动脉组(55例)和颈动脉组(46例),两组统称为研究组,同时选取同期本院常规体检者101例划定为研究组检测效果的对照组。椎-基底动脉组55例,平均年龄(61.67±3.7)岁,颈动脉组46 例,平均年龄(57.49±2.1)岁,对照组101例,平均年龄(62.32±2.7)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研究组患者均于发病2周内在本院经颅脑CT或MRI检查;②确诊为脑血管疾病患者;③对照组患者脑血管系统、静脉循环系统均健康。排除标准:①严重器官疾病者;②严重贫血疾病者;③甲状腺疾病者;④恶性肿瘤者;⑤急慢性肾功能不全者;⑥肝功能不全者;⑦严重心脏病者。
采用颈部大动脉彩超检测的方式对研究组及对照组患者进行检测。本次研究中选用Philips SD-8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7.5 MHz,借助Sony热敏照相机设备拍照贮存检测结果。医护人员需帮助患者调整并保持仰卧位,调整好受检测患者体位后,需将低枕放置于患者颈后位置,并确保受检测患者的头保持后仰且偏向检查对侧的状态[4],在此基础上,检测患者的颈动脉、椎动脉,同时密切观察受检测患者的动脉走向、血管解剖结构 走行情况、血液流动情况等,并及时记录。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超声检测时,动脉前壁检测成像不清晰时,应以动脉后壁的检测成像结果为准[5-6]。
比较各组血管斑块情况,通过椎动脉(VA)走向迂回、VA内径变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s)降低、平均血流速度(Vm)降低、舒张期末血流速度(Vd)降低、VA流速升高、搏动指数(PI)及阻抗指数(RI)升高等指标判断椎动脉血管病变情况。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患者斑块发生例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斑块检测结果比较[%(n/m)]
研究组患者经颈部大动脉彩超检测斑块后,发现椎-基底动脉组患者斑块发生例数高于颈动脉组,其中颈总动脉分叉部分和颈内动脉部位等血流动力学发生变化的局部是动脉硬化多发部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颈动脉组与椎-基底动脉组患者斑块检测情况[%(n/m)]
椎-基底动脉组患者的椎动脉血管病变例数要高于颈动脉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患者椎动脉血管病变检测情况[%(n/m)]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疾病的直接诱发原因是局灶性脑缺血,其具有突发、短暂性及可逆性特点,缺血疾病发病症状多会持续数分钟,发病症状严重或者发病症状持续2 h异常的患者,多会引起神经功能的轻微损伤[7]。现代医学认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疾病与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疾病有着直接关联关系[8-9]。而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由于动脉壁自行退化引发血管壁病理改变。目前临床医学多采用MRA、超声检查等方式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进行无创检查、深层检查辅助治疗,尤其是对TIA患者采取颈部大动脉彩超检测方式,可更加清楚、准确的确定及了解病变位置、原因等[10]。临床医疗中应用超声检查可清晰地检测出血液中斑块状态、部位等,同时对颈动脉壁的形态变化检测敏感,可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预防及治疗提供有力、可靠的参考依据。
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对TIA患者采取颈部大动脉彩超检测方式,可更加清楚、准确地确定及了解病变位置、原因等,为TIA疾病的预防提供更可靠的医疗辅助,提高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临床救治效果,具有极高的临床应用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