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波 满文心 朱磊 杨逍 胡亚萍
摘 要:目的 探讨神经根型颈椎病应用小针刀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0年12月~2021年4月青岛市西海岸新区第二中医医院收治的10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就诊顺序编号随机分为药物治疗组(采用药物治疗)和小针刀治疗组(采用小针刀配合手法治疗),每组50例。比较两组不同治疗方式的临床疗效及视觉模拟量表(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量表(NDI)评分。结果 治疗后,小针刀治疗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药物治疗组,VAS评分和NDI评分均低于药物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采用小针刀治疗,可以使患者的神经根压迫症状得到明显改善,VAS、NDI评分得以下降,疗效确切,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神经根型颈椎病;小针刀;临床疗效;VAS;NDI
中图分类号:R27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011(2022)-1-0033-03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颈椎病的一种类型,主要由于单侧或双侧神经根受压或受刺激,引起相应神经根支配区域感觉障碍、运动障碍以及反射障碍,表现为单侧、双侧颈肩部疼痛,手臂、手指麻木以及肢体活动乏力等症状[1]。临床治疗方式有多种,小针刀属于我国传统中医外科治疗方法,小针刀配合手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能进一步重塑颈椎解剖结构的平衡,有效促进患者颈椎功能的恢复[2]。本研究旨在探讨小针刀结合手法与药物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2月~2021年4月青岛市西海岸新区第二中医医院收治的10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就诊顺序编号随机分为药物治疗组(采用药物治疗)和小针刀治疗组(采用小针刀配合手法治疗),每组50例。药物治疗组患者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20~65岁,平均年龄(45.13±4.53)岁。小针刀治疗组患者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21~65岁,平均年龄(45.53±4.71)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自愿参与此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次研究经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存在麻木、疼痛等主要临床症状,与神经根支配范围相符;②椎间孔挤压(Jackson)试验或臂丛神经牵拉(Eaton)试验呈阳性;③临床检査定位与影像学定位一致。
排除标准:①有出血倾向,合并严重心、肺、肝肾功能损害者;②合并颈椎肿瘤、结核、骨折、颈椎滑脱者;③特殊人群,如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高龄等;④认知功能障碍及精神疾病者[3]。
1.3 方法
药物治疗组患者采取药物治疗方式,给予止痛药物双氯芬酸钠缓释片(生产企业:上海信谊药厂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10604)口服治疗,1次/d,100 mg/次,连续治疗15 d。
小针刀治疗组患者实施小针刀配合手法治疗,采用汉章针刀(生产企业:江苏华友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规格:1.0×50/0.8×50/0.6×50等),首先患者取坐位或卧位,同时暴露后颈部,操作医师经触诊选择进针位置,以患者触诊时感觉酸胀或疼痛处为进针点,操作医师通过触诊得知此处存在硬结或条索状反应物质,选取3~4个进针点后予以标记。将小针刀垂直刺入进针点,对耐受性差的患者加用2%盐酸利多卡因200 mg局部麻醉(生产企业:河北九派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3372),接近或到达骨面后稍微向后1~2 mm处提取,再采用小针刀进行纵向3~4下剥离,横向3~4下切割后出针。配合中医手法:小针刀治疗完成之后主动询问患者,如无异常情况发生,则采用2点1面手法有效纠正偏歪棘突情况,对患者颈椎行徒手牵引2 min,然后按压抬肩穴与水沟穴8 s,再由轻至重按摩风池穴2~6下,以常规推拿手法对颈部与患肢部位予以推拿放松。每7 d治疗1次,连续治疗15 d。
1.4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后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量表(NDI)评分。
①疗效评价标准分为四级:治愈(患者症状完全消失,恢复正常)、显效(患者症状改善良好,恢复正常)、有效(患者症状有所改善,在逐渐恢复)、无效(患者症状没有改善,甚至加重)。治疗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②采用VAS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评分。取10 cm长标尺一个,标尺0 cm处为0分,表示无痛;10 cm处为10分,表示剧痛。0分表示无痛;1~3分表示轻度疼痛,不影响睡眠;4~6分表示中度疼痛,轻度影响睡眠;7~10分表示重度疼痛,疼痛难忍,导致不能睡眠或从睡眠中痛醒。
③采用NDI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NDI评分,主要从疼痛强度、生活情况、提物、阅读、头疼、集中注意力、工作、驾驶、睡眠和娱乐共10个方面评估患者颈部疼痛伤残程度,每项5分,总分50分,分值越高,则表示患者颈椎残障程度越严重。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数据,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
药物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低于小针刀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見表1。
2.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NDI评分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 VAS 评分、NDI 评分均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药物治疗组患者的VAS评分、NDI评分均高于小针刀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随着电脑、手机、平板等智能设备的普及以及人们工作生活压力的增大和加快,大家用于运动的时间越来越少,造成颈椎病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且年轻化的趋势越来越严重[4]。临床上对于颈椎病的治疗方法很多,但是手术创伤较大,且术后容易引起颈椎畸形,因此很多患者有所顾忌。颈椎牵引等保守治疗方式虽然安全性较高,但是短期内效果不太突出且容易复发。因此有学者开始尝试用中医学的方法治疗颈椎病。
小针刀既能剥离和松解颈椎周围肌肉粘连及瘢痕,又能切割颈部关节突韧带、关节囊,从而解除患者神经根受压迫状态,达到缓解患者症状,延缓颈椎间盘退变的目的。采用小针刀治疗,操作者须深谙人体解剖学知识,确保操作的精准,选穴精确,遵循无菌操作原则,进针要迅速,以减轻进针给患者带来的痛楚,在进行深部剥离操作时手法宜轻,以防危害周围邻近组织,术后配合穴位按摩及推拿可促进血液循环,防止术后出血粘连,达到较理想的治疗效果。本次研究中,小针刀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4.00%,高于药物治疗的治疗总有效率74.00%,且小针刀治疗组的VAS评分和NDI评分也优于药物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小针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为一种有效可行的治疗方式。在王鹏等[5]的研究中,分别将86例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行针刺治疗,试验组患者行小针刀治疗,治疗两个疗程后,试验组患者的VAS、NDI、症状体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本次研究结果一致,进一步说明了小针刀的优势。
综上所述,小针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有效率高,疗效确切,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杨如杏,潘文谦,邱福山,等.针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20,11(2):99-103
[2]屈亚云,李俊娟.臂丛阻滞结合小针刀疗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治疗效果评估[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35(2):23-24.
[3]钟永泉,杨玉敏,陈少东.小针刀配合整脊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50例临床观察[J].湖南中医杂志,2020,36(11):76-78.
[4]李继杰,张君.按摩联合小针刀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关节疼痛指数及颈椎功能影响[J].社区医学杂志,2020,18(4):289-292.
[5]王鹏,霍丽.小针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疗效研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報,2019,21(7):166-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