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 程 蒋蜀建
新媒体对峨眉武术文化传播的影响研究*
邢 程1蒋蜀建2
(1.内江师范学院,四川 内江 641112;2.华蓥市占云小学,四川 广安 638600)
峨眉武术是中国优秀传统武术文化代表之一。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的时代背景下,丰富中华武术文化体系,做好峨眉武术文化传播成为时代研究的价值命题。在新媒体的时代背景下,文章探讨新媒体对峨眉武术文化研究的具体影响,进而提出峨眉武术文化传播的发展对策,研究认为:加强官方主体入驻;健全政府把关武术媒体平台制度;构建峨眉武术本土体系,加强线上线下良好结合,从而促进峨眉武术在新媒体下的健康、全面传播。
新媒体;峨眉武术;武术文化;文化传播;对策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1],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峨眉武术作为中华武术重要流派,是特色的地域传统武术文化,是中华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时代的来临对峨眉武术文化的变迁具有重要影响,表现在传播媒介及传播方式的变化。
据文献知,已有学者对武术的传播进行了研究,如刘广春、王明建[2]认为大众传媒可以突破传统武术传播困境,并提出大众传媒对武术文化传播的具体对策;张建、李源[3]等分析了中国武术跨文化传播的现实困境,并提出构建跨文化传播的平台,扩大武术交流,培养专业人才等策略。近年来,新媒体对武术文化传播的研究文献数量也明显增多,比如:李成、王岗、金玉柱[4]、时锦瑞、周梦、黄利景[5]郭桂村、李臣[6]陈阳、刘存忠[7]等学者分析了新媒体时代武术文化传播对策及路径;罗应景、杨建营[8]、任煜恒、庞晓武[9]、杜玉彬、涂绍生、杨金灵、邓玉平[10]等学者分析了短视频传播武术文化的现象。新媒体的到来为峨眉武术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一个新的场景,拓宽了峨眉武术的表达方式及内容形态。然而,对于峨眉武术的文化传播现象而言,研究文章相对较少,主要集中在武侠小说及文学作品的影响研究,如:王应[11]、樊晓强[12]阐述了武侠小说及文学作品对峨眉武术传播的正面及负面的影响。新媒体对峨眉武术传播的研究有:龚茂富[13]认为大众媒体的介入推动了民间武术的发展,但当前民间武术的传承仍以“师徒相承”的人际传播方式为主;吴保占[14]提出建立峨眉武术线上线下推广的路径。目前,峨眉武术的传播效果虽不太理想,仍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阻碍与矛盾。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打破传统文化的传播模式[15],通过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传播内容的碎片化,使峨眉武术的传播更加有效、更加快捷。
新媒体是中国武术文化信息保存、传播的重要载体。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媒体技术的不断演变,使武术的传播主体、传播内容、文化背景等方面出现了新的变化,其数字化、便捷化及可视化的特征,对峨眉武术文化的传播产生重要的影响。
新媒体的出现改善了峨眉武术的传播形式,突破了峨眉武术地理空间的限制,扩大了传播主体的范围。新媒体打破了峨眉武术传播主体与徒弟之间的“拟血缘”关系,因此,传统武术的传播秩序逐步消解,传统武术的传播形式难以维持。新媒体的出现使人人成为峨眉武术的传播者,传播主体逐渐由师徒式逐渐演变为“范化式”,形成了“万众皆媒”的传播景观,促进了传播个人主义的崛起[16]。因此,新媒体时代,人人都可成为峨眉武术的传播源,极大地增强了峨眉武术的传播效率,改变了传统武术的传播载体形式。
新媒体的出现使峨眉武术的传播内容更加丰富,传播内容呈现出由单一向多元化的方向过渡,如以峨眉山为依托的峨眉武术文化的宣传、峨眉武术拳种的展演、峨眉武术器械及练功方法的展示等。在新媒体的影响下,最为著名的是凌云抖音的蹿红,让更多的人了解峨眉武术。同时,从传播内容体量来看,新媒体的传播是一个由‘人找内容’走向‘内容找人’的过程”。“网红”的出现也要求峨眉武术的传播要不断呈现出多样化、兴趣化。通过不同的峨眉武术元素设计、不同的背景元素、角色扮演,使峨眉武术在短视频平台的传播更加的虚拟化、故事化,极大地引起了大众的关注。
传统武术传播形式受时间、空间的影响,因此形成了不同的武术流派。不同的武术流派在不同的地域场域下,造就多彩的传统武术文化。新媒体的出现打破了峨眉武术地域传统文化传播的限制,让中国乃至世界认识、了解到峨眉武术。新媒体的快速复制让峨眉武术的传播空间不断的得到延申,其短、平、快的传播特点,也为峨眉武术的传播节约了成本,拓宽了空间。新媒体降低了大众学习峨眉武术的门槛,跨越了时空的界限,拜师的要求,让人们更为轻松地实现学习、交流与互动的功能。
时代的发展,短视频平台的增多,增加了峨眉武术传播的渠道,加速了峨眉武术传播的速度,提升了峨眉武术的知名度,扩大了峨眉武术的受众人群,提升了峨眉武术的品牌效应,对峨眉武术的传播具有一定的优势。
随着新媒体的出现,用户生成内容的网络传播是新时代传播的主要力量。传播主题的海量化、多元化及全民化是推动峨眉武术文化传播的主要力量,他们眼界开阔、思想活跃、乐于分享、乐于创造,将传统的峨眉武术文化经过不断的创造、加工、发布、讨论,使峨眉武术由神秘感逐渐走向现实中。目前,峨眉武术的传播主体仍然集中在专业运动员、武术明星、门派掌门、峨眉武术练习者等,他们风格不同、形式各异,逐渐形成了链式宣传网络。
传统方式的武术传播具有严肃性、直线性特征,难以吸引观众的兴趣。而短视频的传播方式符合观众的碎片化、简短化、精彩化的观看习惯。通过将峨眉武术不断地包装、使其以观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出现,背景、声像、图片、动作、音乐及特效的巧妙结合,并且穿插故事情节,以微电影、记录短片等形式进行传播,获得观众的强烈喜爱。如青城掌门刘绥滨的抖音号发布答疑视频,通过风趣幽默的互动收获百万粉丝,转发、点赞近两千万,满足了人们对青城武术的理解,同时树立了青城武术的现代化形象。而凌云更是现代峨眉武术文化传播的主要新生力量,作为峨眉武术的嫡传弟子,被评为江湖儿女,疫情期间,凭借下楼扔垃圾的舞剑视频让她一夜爆火,拥粉450多万,获赞4700多,更是创下武术抖音短视频的传播神话,为峨眉武术的现代化传播做出巨大贡献。
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日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17],当今人们进入了互联网时代,并且我国已经进入了5G时代,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决定了武术的传播速度及范围。因此,互联网+移动终端成为用户必然的首选传播手段,抖音、快手、bibi等将峨眉武术的传播展现出立体化、形象化、生动化的特点。精准化的峨眉武术短视频已经成为受众获取信息、休闲娱乐和自我表达的重要核心渠道,它能快速引领用户查找准确内容,节省了时间,增强了体验、获得了链接。且通过相关链接,获得更多相近的武术资源,大大的降低了用户的获取成本,获得用户的喜爱。
短视频的视频传播聚焦娱乐性、大众性。海量的视频发送在新媒体上,致使峨眉武术快速传播,然而,人们对于信息的辨别及处理能力不同,导致视频在传播过程中容易产生偏差,致使与武术本身文化传播逐渐剥离。此外,新媒体武术文化发送具有一定的随意性,伴随用户对于峨眉武术文化的认知、研究程度不同,对发布视频的观点也存在一定冲突。比如,网红马保国事件、太极雷雷事件的发酵更是让传统武术的传播受到一定的阻碍,更为甚者将矛头指向传统武术,一时间成为大众的笑料,视频被剪辑、被炒作,造成群众对传统武术的误解。
古人云:“习拳须知,‘心传意领’四字”,这是练拳的基础[18]。然而,峨眉武术的新媒体传播主要以表演、剪辑、特效为主,观众能够看到视频、文字及图片的相关信息,但是对于峨眉武术真正的体悟无法领会。因此,对峨眉武术文化的本质理解存在一定的偏差。
峨眉武术文化传播过程中,需要四川省武术协会、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及体育主管部门的积极参与,梳理传播内容,引领正确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就抖音、短视频而言,注册官方账号并进行验证,从身份认同方面得到大家的认可与支持。其次,组建峨眉武术非遗传承人及专业视频制作团队,从峨眉武术的物质层面、精神层面及文化层面进行系统化演示。官方部门在宣传峨眉武术的同时,应该站在文化强国、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引领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合理有效地把控峨眉武术文化的舆论风向,让其真正服务于国家,服务于群众。
传统武术在新媒体的传播是一种双刃剑效应,有人为了博粉丝眼球利用平台中伤传统武术,比如太极大师马保国、最强推手闫芳、太极雷雷等,通过夸张的表演方式误导大家、讹传武术,产生了不少笑料。以徐晓东打假的视频让人们误解传统武术,并引起了不少舆论争端,对众多传统武术的门派传承人造成了不少困扰。不可否认,新媒体技术的到来对传统武术的传播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但为了杜绝“大师献丑门”事件的再次发酵,政府应该成立相关部门,制定监管条例,优化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播环境;社会相关主体应该发挥监督作用,保证自身宣传的视频是真实、有效的;加强平台自律,完善反馈机制,如发现违规视频,应该马上设为违禁,并建设文化举报专用通道,确保峨眉武术的良好传播环境。
选择优质平台,打造优质资源,提升峨眉武术网络视频的核心竞争力。峨眉武术网络视频的制作应该建立在本土化的文化背景下,凭借感人的故事场景,真实的武术技击、特色的风格特点、出彩的表演形式,独特的文化理念,将峨眉武术多角度、全方位传播出去。此外,注重线上线下的结合发展,峨眉武术注重内外兼修,仅仅凭借感官难以理解其技击内涵及养生机理,做到线上了解,线下体悟,逐渐形成独特的武术品牌影响力,促进其健康全局发展。
[1]陈建波.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10-23(006).
[2]刘广春,王明建.大众传媒背景下国际武术文化传播面临的困境与对策[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20,40(4):69-71.
[3]张建,李源,梁勤超.“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武术跨文化传播论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9(12):1-6.
[4]李成,王岗,金玉柱.新媒体时代中国武术传播的形态嬗变、舆论问题与路径阐释[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2,56(4):65-71.
[5]时锦瑞,周梦,黄利景.新媒体环境下中华武术国际传播的现状与对策[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2021,37(5):53-56.
[6]郭桂村,李臣.中国武术文化全媒体传播的理路选择[J].长江大学学报,2021,44(4):86-92.
[7]陈阳,刘存忠.新媒体视阈下武术文化传播策略研究[J].武术研究,2021,6(8):32-33.
[8]罗应景,杨建营.新媒体时代中华武术“网红”传播路径探析[J].体育学刊,2021,28(5):65-69.
[9]任煜恒,庞晓武.新媒体视角下的武术传播:以短视频APP为例[J].当代体育科技,2021,11(8):52-54.
[10]杜玉彬,涂绍生,杨金灵,等.新媒体时代下传统武术抖音短视频传播的优势、问题与发展路径[J].湖北体育科技,2020,39(12):1071-1075.
[11]王应.金庸武侠小说对峨眉武术的影响研究:以《倚天屠龙记》为例[J].武术研究,2021,6(8):74-76.
[12]樊晓强.探析文学、影视作品对峨眉武术传播的影响[J].武术研究,2018,3(12):13-15.
[13]龚茂富.青城派武术生存现状及传播方式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1.
[14]吴保占,王凯.峨眉武术文化普及与推广路径的选择:从“线下”到“线上”[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7,32(12):37-41.
[15]杨光,薛欣.基于新媒体的武术文化分形传播研究[J].体育与科学,2022,43(1):75-81.
[16]于淑婧,荆学民.政党领导的交流秩序:自媒体时代中国政治传播的运行特质.行政论坛,2021,28(4):34-40.
[17]新华社.共同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建立多边、民主、透明的国际互联网治理体系[N].人民日报,2014-11-20(001).
[18]吕亚崙.新媒体环境下中国武术危机传播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8.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of New Media on the Dissemination of E’mei Wushu Culture
XING Cheng, etal.
(Neijiang Normal University, Neijiang 641112, Sichuan, China)
基金项目:2021年度内江师范学院校级科研项目,项目编号:2021YB28。
邢程(1988—),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