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设背景下独立学院校园体育文化机制建设研究*

2022-01-11 15:50:28黄海明唐元超范佳祥
运动精品 2022年11期
关键词:转设体育精神维度

黄海明 唐元超 曹 芮 范佳祥

转设背景下独立学院校园体育文化机制建设研究*

黄海明1唐元超1曹 芮1范佳祥2

(1.广西民族大学 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8;2.广西民族大学 相思湖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0)

现代高等教育的深化改革为独立学院转设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学校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独立学院文化特色、促进创新治校具有重要意义。运用文献资料、实地调查、逻辑分析等方法对转设背景下的独立校园体育文化机制建设进行了探索,认为体育物质是文化机制存在的根本基础,体育精神是文化机制建设的内生动力,体育制度是文化机制发展的重要保障,体育行为是文化机制实现的主体形式,四者相互依存,互为补充,共同构成独立学院校园体育文化机制内涵维度。在分析了相应的属性特征基础上,建议加强校园体育基础设施的修缮改造,完善独立学院校园体育物质文化机制建设;充分发挥其学校体育强劲项目,加强独立学院校园体育精神文化机制建设;完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长效机制,促进独立学院校园体育制度文化机制建设;加强多学科体育教师引进,引导独立学院校园体育行为文化机制建设。

校园体育文化;独立学院;体育文化机制;转设

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在学校特定环境内,由师生共同参与和创造的体育形态文化的总和。校园体育文化由物质、制度、精神、行为等多层次文化形态组成,是学校教学活动外学生知识积累与社会价值发展的重要承载,对师生体育参与中的情感认知、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健康行为等诸多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早在1990年,湖南大学张子沙教授便开始了对我国学校体育文化的研究,提出现代教育与现代体育交织下体育文化并未得到该有的重视,尤其是校园体育文化领域重视程度尤为薄弱[1]。随后龚德贵等学者从体育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入手,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定位、作用和要素进行分析,提出融合发展的措施[2]。黄欣加将校园体育文化与如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之间的关系结合,提出创建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是深化校园文化建设成效、拓展素质教育阵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3]。顾春先在梳理中外研究文献基础上,构建了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指导体系,确立三级指标,并通过实证提出推动建设和构建和谐校园重要路径[4]。徐伟基于文化与人之间本质关系,对校园体育文化育人的内在机理进行了相应的分析,提出“两化”的育人载体过程[5]。强调校园体育文化知识熏陶、文化传承、身心体验、人格塑造、情趣提升、精神凝练方面的重要意义。王聃基于生命、文化、制度视域,对中美学校体育进行了比较,指出我国学校体育比赛文化氛围、校园体育文化人文关怀、校园体育文化机制建设等方面问题,并提出相应机制建设方面的思考[6]。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校园体育文化已逐渐引起人们关注,也在相应的思索中取得一定成果。但从现有研究来看,前人多集中于普通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内涵、价值、问题、策略等方面的探索,对于机制、动力等内部实现机理研究较少,尤其是对于独立学院、民办教育等特殊形态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机制建设的思考更是微乎其微。校园体育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展现转设背景下独立学院文化品位、内涵特色、价值理念、综合实力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从社会学入手,对转设背景下独立学院校园体育文化机制的内涵维度、属性特征、构建路径等进行深入阐释,旨在更好为转设背景下独立学院校园体育文化机制建设提供参考。

1 独立学院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维度

独立学院校园体育文化是以独立学院大学生为主体,以课外体育互动为内容形式,以独立学院为主体空间,以校园文化精神为特征的一种群体性亚文化,是独立学院广大师生共同创造的体育物质、体育精神、体育制度、体育行为文化的总和[7]。(1)物质文化维度。独立学院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包括其校园内实践所需的场地器材、文化读本、体育建筑、体育标识等一系列与体育互动密切相关的物质基础,是保证独立学院师生课外体育活动,以及各班级、社团、个体体育锻炼等正常运行的基础。体育物质文化同时也是构建独立学院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的重要基础和依据。(2)精神文化维度。独立学院体育精神文化包含母体院校体育文化精神价值延续,以及学校本身体育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关体育内在的积极意识观,它既是建立在体育物质文化基础之上,又受到体育制度的约束,具有引导师生体育行为、落实“以体育人、以体育心”培养学生终生体育的作用,它蕴含着一定群体的精神风貌、审美情趣、价值取向[8],其主要源于校园体育互动、体育氛围、体育竞技中,并在学校运动会、学生体育社团、日常体育等实践活动中充分体现出来。有助于使学生在良好的校园文化中养成正确健康的体育意识、价值观、态度等个人内在精神价值取向。(3)制度文化维度。《孟子·离娄章句上》言“无规矩不成方圆”,在上至国家治理体系,下至公司、社团中,制度都是维持正常运行的有效途径。独立校园体育文化与制度亦是如此,良好的制度举措能使其走向兴荣发展之路,否则,将会止步不前。独立学院体育制度文化与国家法律法规、学校规章制度、体育规则、体育课程安排、学生体育社团要求等有关体育活动的一切约束或激励个人、团体行为上的明文规矩,它最显著的作用在于维持校园体育文化各构成因素之间的平衡,也是保障体育活动的正常开展的前提。(4)行为文化维度。独立学院校园体育行为是建立在体育活动场地之上的,受到体育精神的激励,是在学校体育制度约束的范围内,以技巧性、对抗性等方式呈现出丰富的身体活动,受众面广,集健身、娱乐、审美、竞技、交际等价值特征,这也是高校体育文化区别于社会体育的最大差异之处。综上来看,校园体育四个维度文化相互区别,但又相互依存,物质维度是体育精神、制度、行为维度存在的基础,作为体育活动载体的形式存在;精神维度是激励个人或团体行为的内生动力,体现着师生体育的价值观;制度维度是校园体育活动运行的保障,推动或制约着物质、精神、行为维度的发展,保证各构成维度之间的平衡;行为维度是体育物质、制度、精神文化的主体实现形式,四者相互依存,互为补充,共同构成独立学院校园体育文化机制内涵维度。

2 独立学院校园体育文化的特征属性

2.1 地域性与特征性

高校发展与地区社会密切相关,政治社会、经济发展、资源优势、地区文化等都深刻地影响着高校文化的产生与发展。尤其是高校的体育文化,明显表现出浓郁地域属性,地域与校园的融合,形成独特的校园体育文化。例如,设立在工业城市的高校,地方经济水平较高,社会体育专业成为高校体育文化的优势项目;设立在民族地区的高校,民族传统体育则成为高校的体育文化的特色项目。因此,在地区社会影响下,体育实践育人在地域的差异之中形成不同的育人模式,其体育文化地域特征即是建立在城市经济、文化属性之上,同时,也是教育与地方文化共融的表现。

2.2 传承性与渗透性

校园体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师生日常教学、生活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转设后独立学院的校园体育文化有一部分来自于母体院校的传承,另一部分则是在自身发展过程中,由体育实践活动的漫长积累而形成的一种亚文化,因此呈现出一定的传承性特征。文化是一种理念,一种信仰;它是具有传承性与渗透性,独立学院的校园体育文化在体育实践活动中通过学校体育氛围、教师课上传授、学生体育社团、校运会等群体交流过程中传承发展,并渗透到个人的意识中,促成校园体育文化源远流长,学生个人养成终身体育意识。

2.3 健身性与娱乐性

校园体育文化最显著的特征在于健身性与娱乐性。独立学院除体育类学生对体育技能要求较高之外,其他专业学生的体育授课以休闲教育为主,其是对学生传授愉悦身心,会完善玩的教育,使学生在学习之余、在工作之后知道如何科学合理地安排休闲时间;学生在休闲教育过程中所学到的体育技能,在校学习生活期间已得到巩固与强化,得益于校园体育文化的媒介作用,其体育平台使学生积极投入到校园体育活动过程中,而体育又具备显耀的健身功能与娱乐趣味性,在进行某一项运动过程中参与者不仅可以达到健身的目的,而且还可以带给他们身心上的欢愉,因此,在学生日常生活学习过程中校园体育文化给予他们丰富的日常健身与娱乐生活,促进学生劳逸结合,健康发展。

2.4 稳定性与创新性

校园体育文化是在稳定的传承过程中进行创新的。之所以稳定,是因为每一所高校在长年办学过程中已形成比较稳定的管理制度、教学模式、学习氛围与价值体系等,这就是一所学校所谓的文化底蕴,校园体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当然也是相对稳定的,但是,文化是在动态过程之中创新、发展,校园体育文化也不例外,例如学校引进体育教师,新鲜血脉的流入,将会推动某一学科的发展,完善校园体育文化,再者,学生团体创办学生体育社团也会推动校园体育文化的创新发展。

2.5 竞技性与观赏性

“体育”一词属于舶来品,它最早出现在清朝末期,是由当时我国留学生东渡日本学习而引进来的,但是这并不是说我国古代无体育,仅指代名词有所不同,在我国古代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的“射”与“御”就能说明我国古代对体育的另一种称呼。从我国古代文化“射”与“御”中来理解体育的竞技性与观赏性,“射”意为弓箭射箭,如古语弯弓射大雕;“御”为驾车的技术,如古代赛马;其既代表竞技又具有美学上的语意,结合古代儒家思想观“忠恕、中庸、德治、仁政”,间接解释了我国体育竞技性与观赏性,发展至今,在近百年来与西方体育价值观融合的过程中,使体育的竞技与观赏价值更好地满足人们对体育这一价值的需求。在当代,个人的竞技能力和体育的观赏价值是在校园里初步形成的,其中高校校园是体育竞技性与观赏性得以开展的关键环节。

2.6 多元化与独立性

转设后的独立学院校园体育文化,一部分来自于母体院校体育文化的延续,另一部分由自身办学过程中通过体育实践与制度借鉴的形式而逐步形成的自身校园亚文化,这是其转设后区别于其他高校的根本缘由。独立学院体育文化的多元化与独立性表现在其长期共用母体院校的体育资源上,同时又是运用本身一套体育体系而独立运作的,但转设后的独立学院已无母体的支持,即将面对种种困境,寻找符合学校自身条件的体育发展道路尤为重要。因此,独立学院校园体育文化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特征。

3 转设背景下独立学院校园体育文化机制构建

“机制”一词最早源于希腊文,在汉语词典中解释为“指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机制就是带有规律性的模式。校园体育文化机制是以校园为体育运动为承载体,辅以相应制度、经济、文化的一种有关联规律的模式,这个机制既包含广义上的物质、精神、制度、行为,又包括狭义上的学校规章制度、学生团体、授课模式、校园体育竞赛组织、师生个人等一系列维度,它们像人体各器官一样相互关联,同时,又是一个独立的存在体。现从独立校园体育文化物质上、精神上、制度上、行为上依据其特征完善转设后其机制建设。

3.1 加强校园体育基础设施的修缮改造,完善独立学院校园体育物质文化机制建设

校园体育基础设施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及发展的奠基。独立学院校园体育物质文化机制建设应以场地的修缮及完备器材设施为主,确保稳中求进,建设与完善校园体育文化的物质基础。首先,加强校园体育建设资金的投入。物质建设需要充足的资金作为保障,脱离母体独立办学后,独立学院需建设完善体育设施等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坚强的后盾。但在建设完善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主次之分,应在有限的资金来源中合理分配使用,以满足独立学院校园体育活动的正常开展为前提,依原有的场地器材设施,快速完善校园体育基础物质建设,确保师生校园体育活动的正常开展。其次,体育管理部门应制定长期物质机制建设规划,向学校阐明体育基础建设的不足之处,提交方案措施等策略向学校申请资金,保障体育基础设施资金的来源,形成长效物质文化机制建设规划模式。

3.2 充分发挥学校体育强劲项目,加强独立学院校园体育精神文化机制建设

不同学校的师资配备、生源、地域的差异,使不同高校形成不同的强劲项目,从而构成校园体育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其强劲项目,更是形成别具一格的校园体育氛围。因此,根据强劲项目建设校园体育精神文化机制是目前强化独立学院体育精神文化的最佳方式之一,从独立学院体育强劲项目出发,在社团、运动会等体育技能实践运用过程中强化师生体育精神文化。具体措施如下:其一,加强校园体育社团文化建设,以学生为主体,定期开展体育强劲项目比赛,保证办学以来原有体育精神文化的延续与发展;其二,通过教师或学生组织的方式,以体育强劲项目为主,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在有限的体育场地器材中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引导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参与意识,形成传承性体育活动开展模式;其三,增加学校或系部举办体育运动会的次数,以提高奖品或加实践学分等方式提高师生参与体育比赛的动机,并树立典型,运用广播、学校公众号等宣传方式宣扬体育精神。

3.3 完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长效机制,促进独立学院校园体育制度文化机制建设

学校体育制度分为长效制度与周期性制度两种形式,长效制度指学校办学以来在体育活动中为了规范师生体育行为的措施;周期性制度是指在学校各部门举办的各种体育赛事过程中,所使用各种体育规则约束师生体育行为,以保证比赛的顺利进行,是衡量赛事公平公正的标准,两者都具有激励与制约的作用。完成转设初期的独立学院制度文化建设最切合实际的制度措施应是去借鉴其原母体或其他公办学校的优良举措,完善其体育文化制度建设。借鉴非照搬,必须要了解学校自身的体育制度措施,以负责需要整改内容的教师,用求学的态度外出其他高校考察,通过目前自身发展能力结合广交流的形式循序渐进地完善学校体育制度文化。

3.4 加强多学科体育教师引进,引导独立学院校园体育行为文化机制建设

体育行为文化是建立在体育物质基础建设之上的,同时受到体育精神的激励及体育制度的约束。转设后的独立学院应以现有的体育物质建设、精神文化、制度体系完善体育行为文化建设,以保证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为前提,从技能的掌握出发,加强多学科体育教师引进,形成多元学科背景下学生能够依据爱好选择项目学习,保证体育课堂授课项目的多元化,为课余体育活动的多元化开展奠定基础,从而促成“多元学科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体育行为文化模式,引导独立学院校园体育行为文化机制建设。

[1]张子沙,张外安.校园体育文化初探:为一个被冷落的文化角落呼唤[J].体育与科学,1990,10(4):43-44.

[2]龚德贵,毛治和,吴步阳.论体育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5(2):170-172.

[3]黄欣加.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J].体育科学,2004,24(6):67-71.

[4]顾春先,邬红丽,肖波,等.中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指标体系研究[J].体育科学,2010,30(8):41-48.

[5]徐伟.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及其育人的内在机理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38(1):94-99.

[6]王聃,聂东风,李伟东.中美学校体育比较:生命、文化与制度[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9,36(6):748-752.

[7]唐元超,蒋东升,吴健俊.新时代高校体育精神文化的内涵、特点和提升路径[J].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2021,8(5):111-113.

[8]梁培根,林虹.现代化校园体育文化的理论建构[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32(5):83-85.

[9]许建,唐元超.论高校体育精神文化的内涵及其价值[J].智库时代,2020,4(10):280-281.

[10]甘露.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小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个案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22.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Sports Culture Mechanism in Private Colleg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Upgrading Private Colleges

HUANG Haiming, etal.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Nanning 530008, Guangxi, China)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厅科研项目:广西教育科学规划2021年度民办高等教育研究专项课题“转设背景下广西独立学院校园体育文化机制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21ZJY722)阶段性研究成果。

黄海明(1997—),硕士生,研究方向:学校体育学。

唐元超(1994—),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学校体育、体育社会学。

猜你喜欢
转设体育精神维度
加油,冲吧,体育精神!
在晋招生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本科学校名单
在晋招生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本科学校名单
The true sportsmanship 真正的体育精神
基于SWOT模型的独立学院转设背景下招生工作策略探究
大学(2021年2期)2021-06-11 01:13:18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中华诗词(2019年7期)2019-11-25 01:43:00
只为娱乐,无关输赢——古人的体育精神
光的维度
灯与照明(2016年4期)2016-06-05 09:01:45
“五个维度”解有机化学推断题
体育精神的发展和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