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永兵 宜兴市官林医院外科 (江苏 宜兴 214251)
内容提要: 目的:观察并探讨腹腔镜逆行次全胆囊切除术对慢性结石性胆囊炎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2月~2020年6月本院收治的86例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43例)与观察组(43例),分别在腹腔镜下实施逆行全胆囊切除术与逆行次全胆囊切除术。统计不同手术具有的临床效果,并进行对比、评价。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术后康复指标,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在腹腔镜下对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实施逆行次全胆囊切除术,能够将手术操作时间大大缩短,减少患者的出血量,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促进患者术后恢复。
慢性结石性胆囊炎为临床常见的一种胆道系统疾病,主要由结石堵塞胆管,使得胆囊内胆汁淤积,从而继发细菌感染而引起,症状表现为腹胀腹痛、胆道感染等,不但影响到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还会危害到他们的健康甚至生命安全[1]。针对此类患者,临床大多采取顺行性切除术治疗,但是,有的患者病情较为复杂,脏器粘连严重,增加了顺行性手术的难度,也容易加大手术造成的创伤。近年来,腹腔镜技术日益发展成熟,并凭借创伤小、操作简便等优势,被广泛应用在了胆道疾病的临床诊治工作中[2]。基于此,本文以本院86例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为例,就其实施腹腔镜逆行次全胆囊切除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展开探讨。
纳入2019年2月~2020年6月本院收治的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共86例为观察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43例。对照组,男23例,女20例;年龄35~76岁,平均(50.09±7.24)岁;单发结石、多发结石各有15例、28例;病程为1~12年,平均(5.09±0.46)年。观察组,男24例,女19例;年龄34~75岁,平均(50.06±7.21)岁;单发结石、多发结石各有16例、27例;病程为1~11年,平均(5.04±0.42)年。所有患者均得到确诊,知晓实验并自愿参与。对于存在手术禁忌症、恶性胆囊肿瘤、全身器质性疾病、严重器官功能衰竭、凝血功能障碍以及精神疾病等患者,需排除。两组的一般资料差异不明显(P>0.05)。
对照组接受腹腔镜下逆行全胆囊切除术治疗,先指导患者采取仰卧的体位,给予气管插管,并实施全身麻醉。常规消毒铺巾,采取四孔法的操作原则,在患者脐上开一个切口建立气腹,将腹腔镜置入以后腹腔的情况进行仔细探查。首先将胆囊浆膜下间隙分离开来,从胆囊的底部逐渐游离至胆囊颈部,将胆囊动脉夹闭并切断。然后将胆囊管小心分离出来并切断,对创面进行冲洗并止血,将引流管置入其中后释放气腹,再缝合创口。
观察组则在腹腔镜下实施逆行次全胆囊切除术,建立气腹前的操作与对照组相同。置入操作器械后对患者腹腔情况进行探查,将胆囊周围的组织分离开来,暴露出胆囊管、胆囊交界处以及壶腹。然后提起肝脏的边缘,牵拉胆囊底后将胆囊床间隙分离直至壶腹部,并对胆总管进行结扎。随后沿着胆囊管分离直至胆总管,将胆总管、胆囊管夹闭并切断,对腹腔进行冲洗并止血,将引流管置入其中后释放气腹,再缝合创口。术后对所有患者展开抗感染治疗。
观察并准确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包括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时间),术后康复指标(包括腹腔引流量、通气时间、住院天数),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时间、腹腔引流量、通气时间、住院天数)用±s表示,计数数据(并发症发生率)用%表示,P<0.05,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数据对比P<0.05。详情参照表1。
表1. 对比两组手术相关指标(n=43,±s)
表1. 对比两组手术相关指标(n=43,±s)
注:与对照组相比,aP<0.05
组别 术中出血量(mL) 手术时间(min) 术后引流时间(d)观察组 78.13±3.07a 80.14±5.06a 2.01±0.79a对照组 95.26±6.48 98.43±8.22 3.13±1.02
观察组患者腹腔引流量、通气时间、住院天数相比于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见表2。
表2. 对比两组术后康复指标(n=43,±s)
表2. 对比两组术后康复指标(n=43,±s)
注:与对照组相比,aP<0.05
组别 腹腔引流量(mL) 通气时间(h) 住院天数(d)观察组 109.87±10.25a 18.93±2.05a 4.51±0.58a对照组 118.49±13.08 26.67±3.84 6.79±1.04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2.33%,18.60%),P<0.05。见表3。
表3. 对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n=43,n/%)
作为临床外科常见的一种疾病,慢性结石性胆囊炎的临床症状以胆囊内结石性病变为主,并且还会对肝外、胆囊及胆管等造成累及。近年来,随着人们饮食结构及生活习惯的改变,该病的发病率也不断上升,对人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不小的危害[3]。
临床以往在治疗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时,通常采取常规开腹手术,但是手术操作时间比较长,术中会对患者造成较大的创伤,而且还有可能对器官功能及多组织造成损伤,加大了手术的风险。腹腔镜手术属于一种微创手术,其技术水平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也不断升高,相比于以往的开腹式手术,更容易被患者接受,因为其产生的创伤小,能够有效减轻疼痛感以及术中镇静剂的使用,安全性更高;切口比较小,有效降低了脏器与医疗设备接触的概率,有效减少了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腹腔镜手术除了具备治疗功能外,还可起到诊断的作用,能够帮助手术医师将腹部病变的位置快速找到,大大降低了漏诊及误诊的情况[4]。
针对复杂性胆囊疾病,常见的腹腔镜手术包括逆行全胆囊与次全胆囊切除。在本研究中,通过对在腹腔镜下对观
察组的43例患者展开逆行次全胆囊切除术,其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时间,腹腔引流量、通气时间、住院天数,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接受腹腔镜逆行全胆囊切除术的对照组患者(P<0.05)。这是因为腹腔镜下逆行全胆囊切除术中,尽管可从患者胆囊的底部,以逆向的方式向颈部进行解剖,不会对胆总管、周围血管产生太大的损伤,然而,此种术式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大解剖、分离的难度,会损伤肝脏,并且在分离时会压迫胆囊,很有可能会继发胆总管结石。而次全胆囊切除术,目的是将患者的胆囊前壁切除,对于胆囊后壁这一分离难度相对较大的部位,则保留下来,可有效减少术中出血量,避免因长时间分离操作而引起的大量渗血情况[5]。此外,在术中也可灵活处理患者的胆囊三角区,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在近壶腹部对胆囊管进行结扎并切断,并且能够将内口直接缝合,加快了患者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
综上,通过在腹腔镜下对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实施逆行次全胆囊切除术,能够将手术操作时间大大缩短,减少患者的出血量,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促进患者术后恢复,值得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