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依慧 徐晓琼
(湖南农业大学人文与外语学院 湖南·长沙 410128)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翻译事业逐渐步入正轨。在翻译实践方面,国内外经典著作的译本纷纷面世,翻译专业硕士(以下简称MTI)人才数不胜数。在翻译教学方面,MTI人才培养日渐专业化。然而,当下的翻译人才仍然难以满足时代的要求,培养更加职业化、特色化的优质翻译人才迫在眉睫。作为农业强国,我国在农业方面的科技成就硕果累累,这也刺激了我国对农业翻译人才的需求。同时,我国各农业院校现有的教学方式培养出的农业英语翻译人才显然已不能完全满足社会的要求[1]。因此,本文在“产出导向法”的理论框架下,分别从“驱动”“促成”“评价”三个方面对农业英语MTI教学进行创新性探索,进而提出“双师”型MTI课堂设计。
“产出导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简称POA)是文秋芳团队在“后方法时代”的背景下所建构的外语教学理论[2]。2007年,文秋芳提出“输出驱动假设”[3],直至2018年,文秋芳研究团队提出最新的理论体系,如图1所示。POA理论内容主要分为教学理念、教学假设与教学流程。
图1 POA理论体系(参见文秋芳,2018:393)
教学理论主要包括:(1)学习中心说:外语教学过程中以“学习”为中心,旨在促进学生有效学习;(2)学用一体说:“学”指的是输入,而“用”则指输出,强调输入输出一体化,打造学用无缝对接的课堂氛围;(3)文化交流说:合理处理所学语言与本土语言的关系,培养和谐包容的学习理念;(4)关键能力说:注重时代所需的关键能力,培养更加专业化、职业化的跨学科复合型外语人才。
教学理论板块主要包括:
(1)输出驱动假设:“输出”即“产出”,产出既可以驱动学生的学习,也是学生的学习目标,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输入促成假设:指的是教学过程中要有精准的输入来应对输出驱动环节发现的问题,最后再以输出检验输入促成的效果[4],有利于促进教学连贯性;
(3)选择性学习假设:有选择性地从输入材料中选出需要性强的内容加以深化,体现出语言学习的针对性与目的性;
(4)以评为学假设:老师评价与学生学习、学生评价与老师教学有机结合,促成边学边评,边评边学的课堂氛围。
教学流程主要分为三部分:
(1)驱动:旨在通过教学“产出”驱使学生对自己有全面的认知,进而增强学习动力;
(2)促成:旨在教师因材施教式地辅助学生学习,进而促进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和引导;
(3)评价:旨在对促成环节开展即时评价,或者对“产出”进行即时或延时评估,进而使学生对已学习的内容进行“温故而知新”。
在语言类教学中,“产出导向法”广泛应用于各高校的外语教学。但是,“产出导向法”在涉农科技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应用却并不多见。由于农业MTI既涉及农业知识,又涉及英语知识,因此,农业MTI教学理应借助于不同教师知识结构的互补性,给学生更广泛、更深入的学习指导[5]。为了真正凸显农业翻译特色,本文将农业科技教学与翻译教学进行结合,从POA理论中的“驱动”“促成”“评价”三个方面设计“教学流程”,进而打造农业MTI的“双师”型课程。
POA理论中明确指出,“驱动”环节主张“通过产出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6],因此,该教学设计一开始便明确产出目标,本着培养专业化、职业化的复合型人才的教学目的开展系列教学。
1.教学对象
农业英语MTI课堂涉及两个专业,对学生和老师都具有极大挑战。由于跨专业兼具农业科技知识与英语翻译专业知识的老师并不多见,因此,本文认为可以让英语专业的老师(以下称为A老师)与涉农专业的老师(以下称为B老师)进行合作,开展“双师”型课堂教学。其中,A老师具有扎实的英语基础,且对农业有一定的兴趣,B老师为涉农专业的科研人员,且具有一定的英语基础。
班级学生也将联合英语专业和涉农专业的学生进行培养,两个专业人数分别为8人,总人数为16人。分为4个小组,每组4人,涉农专业与MTI分别2人。每学期周学时为2,为期16周,共32学时。
2.教学内容
A老师为课堂的主要授课者,教授学生英语专业知识。B老师则教授学生涉农方面的知识。教学材料须由两位老师各自从其专业角度进行整体评估并选取。根据POA理论中的“输入促成假设”,A、B两位老师选取的教学材料必须有明确的产出目标,课后需布置相应的作业,让学生完成与输入相对应的输出任务。
3.教学方法
在驱动环节,“教师利用材料呈现产出场景”是驱动环节的关键内容,因此,教师应借助教学材料向学生呈现他们在未来学习和工作中可能碰到的交际场景[7]。第一堂课之前,A老师与B老师应该选取一段与农业相关且难度恰当的翻译材料,并进行随堂测试,进行简要讲解,并安排学生进行总结报告,以便于学生能够认识到翻译工作中会遇到哪些具体问题,同时也能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教师引导学生选择学习材料”是POA促成环节的关键,即教师引导学生从输入材料中提取内容信息、语言形式和话语结构,用于完成单元产出活动[7]。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所提交的总结报告作出分析,然后再进行教学材料的选取和备课。
教师应在课前发布翻译作业,各小组课下完成翻译作业后,每周有一个小组需要进行现场展示,详实分享该小组的翻译过程,以及译文的展示。每个小组的成绩由AB两位老师共同给出,作为平时成绩计入期末考试成绩中。如此反复练习,总结,反思,讲解,以及点评,就能够形成一种正向循环,进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学以致用,真正做到“学用一体”;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利于培养跨学科型优质教师。
POA理论中指出,在“促进”环节,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辅助学生完成“产出”任务,充当学生的“脚手架”。本文认为,该教学设计可以从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具体有效的帮助。
1.跨专业的“双师”型合作模式
“双师”型课堂整合了MTI专业与涉农专业的师资力量,将农业特色贯穿到MTI的教学中。A、B两位老师共同教学将给学习农业翻译的学生带来更专业化,职业化的帮助。此外,本教学设计还将涉农专业的学生与英语专业的学生组成小组,共同完成翻译任务。在农业英语翻译的课下练习中,学生们可以更加便捷地综合农业知识与英语知识,打磨出高标准的译文,不仅有利于涉农专业的学生学好英文,更有利于农业MTI学生的职业发展,进而为我国农业科技翻译培养出一批优质人才。
2.新媒体的运作
本文中的“双师”型课堂预设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每位教师和学生都可以独立使用电脑。一方面,A、B两位教师在每次授课之前,可以通过互联网选取时代前沿的农业信息作为教学材料。教师在课堂上也可以快速看到学生的翻译成果,进而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促进教学效率。另一方面,该教学理念主张的是“一切为学生能学到什么而服务”,而该教学设计也旨在培养学生专业化,职业化的能力,而不是所谓的“应试高手”。因此,学生在完成翻译作业时,课上课下都可以使用网络资源进行查找、分析等,这也有助于学生更快更好地完成翻译任务,促进学生及时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并记录下来。
3.教学材料的选取
POA理论中表明,“学生依托材料完成系列促成活动”应贯彻于整个教学流程,教师应按照“产出”预想规划完整的促成活动,并借助恰当的教学材料在课堂上实施教学活动。在该教学设计中,每一堂课的教学材料都根据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选取,有针对性地促进学生的翻译能力,完善学生农业翻译的专业能力,培养农业MTI学生对农业科技翻译的职业能力。
在POA理论中,“产出导向法”特别重视对学生产出结果的有效评价[8]。“评价”是检验教学设计是否能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产出成果作出及时或者延时的评价是教学设计里必不可少的一环。为了更详细地呈现农业英语MTI的“双师”型课堂,本文从POA理念中的“评价”环节进行具体阐述。该课堂为期16周,主要分为三个阶段:教师主导阶段(第1~2周);教师评价阶段(第3~6周);以及师生互评阶段(第7~16周)。
1.教师主导阶段(第1~2周)
在教师主导阶段,教学过程以教师为绝对主导,对学生做出整体评估,以便于接下来教学材料的选取,教学工作的开展等。在这一阶段,教师每周的任务为以下内容。(1)课前:A、B两位老师共同选取随堂翻译测试材料;(2)课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进行互相了解,教师主持学生进行分组;A老师介绍本学期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通过教学设备公布随堂翻译材料;A老师讲解翻译材料;(3)课后:A、B两位老师一起对学生做出整体评估。相应地,学生的任务为:(1)熟悉老师和学生,进行分组;(2)通过多媒体独立完成随堂测试材料;(3)根据A老师的讲解反思个人译文,并做好总结报告,于下周课前以小组为单位上交。教师主导阶段的流程图如图2所示。
图2 教师主导阶段流程图
2.教师评价阶段(第3~6周)
教师评价阶段以教师评价为主,学生评价为辅,学生在课堂上对促成活动进行即时评价,而教师对学生们的产出活动做出延时评价,以便于学生对自己,教师对学生有更准确的定位。这一阶段主要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两周以教师输入知识为主,后两周则采取学生展示,教师评价的教学模式。
教师评价前阶段为第三周和第四周,教师每周任务为以下内容。(1)课前:A、B两位老师根据上一节课的测评对学生做出整体评估并根据大部分学生的薄弱环节选取相应的翻译材料;进行专业知识讲解的备课;(2)课中:B老师给学生们普及农业方面的知识;A老师讲授农业科技英语翻译方法;公布翻译材料作为课后作业;(3)课后:批阅学生的随堂译文和总结报告。相应地,学生任务为:(1)课前:有“产出”性地做好预习;(2)课中:对A、B两位老师的讲解进行有效输入;(3)课后: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翻译作业,小组长汇总好最终译文和总结报告并上交。教师评价前阶段的流程图如图3所示。
图3 教师评价前阶段流程图
教师评价后阶段为第五周和第六周,教师每周的任务为以下内容。(1)课前:批改第三至第四周的翻译作业;根据学生上一节课的译文和总结报告选取翻译材料;(2)课中:小组上台展示该小组的翻译成果,教师进行记录、评价、以及答疑;(3)课后:查阅学生的随堂译文和总结报告并进行自我评价。相应地,学生任务为以下内容。:(1)课前:完成作业,准备小组展示;(2)课中:小组展示,其他三个小组则积极参与讨论;(3)课后:根据老师的讲解完善总结报告并以小组形式上交。教师评价后阶段的流程图如图4所示。
图4 教师评价后阶段流程图
3.师生互评阶段(第7~16周)
师生互评阶段以师生共评为特色,充分调动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最大限度地优化教学成果,真正做到“评学结合”。师生互评阶段的任务以两周为一个周期。
在该阶段的单周(即第7、9、11、13、15周),教师每周任务为以下内容。(1)课前:根据前两阶段的教学,精心选取翻译材料;(2)课中:A、B两位老师辅助学生完成随堂练习,充当“脚手架”的作用;布置翻译作业;(3)课后:查阅上一节课中各小组的译文和总结报告并下发给学生。相应地,学生任务为:(1)课前:做好预习;(2)课中:小组根据之前的学习与老师的随堂帮助,完成随堂作业;(3)课后:完成翻译练习,做好小组展示和小组互评的准备;各小组照旧整理总结报告;师生互评阶段单周的流程图如图5所示。
图5 教师评价后阶段流程图
在该阶段的双周(即第8、10、12、14、16周),教师每周任务为以下内容。(1)课前:总结上一周学生们在随堂练习中遇到的难题和出现的问题;(2)课中:主持小组展示;组织各小组间互相评改译文;点评各小组的译文,并简略讲解此次翻译作业;相应地,学生任务为以下内容。(1)课前:做好预习;(2)课中:相应小组进行展示,其余小组积极参与互评;积极与老师进行互动;(3)课后:根据老师的讲解完善译文和总结报告,并以小组形式上交给老师。师生互评阶段双周的流程图如图6所示。
图6 教师评价后阶段流程图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背景下,当今时代对农业科技英语翻译人才有着越来越迫切的需求。而农业科技英语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加之农业英语翻译具有纷繁复杂的难点,影响了MTI中农业英语翻译的教学效果。因此,本文基于“产出导向法”理论为农业MTI英语翻译教学构想出“双师”型课堂,通过探索理论框架中的“教学理念”,做出“教学假设”,最终提出以教师为中介的“教学流程”。教学流程将“驱动”“促成”“评价”全面贯彻于农业英语MTI“双师”型课堂之中,为农业科技类英语MTI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提供了详实的研究素材。然而,该研究成果仍然存在一些实践方面的困难和不足,这也为后续农业MTI的学术研究提供了更多研究空间,希望学界学者多加关注,提出建议,使该项研究得以完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