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艳琼 陈 亮 杨 正
(福建师范大学光电与信息工程学院 福建·福州 350117)
大型仪器是高校科研水平和实力的体现,同时也是高校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重要载体。国务院颁布《关于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意见》以来,各高校逐步推进大型仪器共享,“在整合校内资源、开放设备共享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日益明显”[1]。要突破一批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核心点在于创新,在于推动科技成果转化。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是中坚力量,“制定实施战略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推进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2],创造条件激发现有资源的创新活力,激发各主体的协同研发和创新能力。但是,当前企业在科技研发方面存在资金紧缺、科研人员少,科研仪器短缺等问题,与此同时,面向企业的大型仪器共享开放不足,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推进校企大型仪器共享确有必要。
依托大型仪器共享平台建设,能切实推进高校理工科科研成果评价体系的改革,贯彻“破五唯”的精神要义。以大型仪器平台建设,促进高校主体和企业主体的有效联动,着力解决大型仪器供与需的矛盾,形成成果转化的倒逼机制,促使高校不仅要重视科研,而且要重视面向技术使用主体,面向市场经济主体开发科研产出效益,重视产学研合作,重视科研成果转化。切实落实高校科研评价体系改革,“突出评价成果质量、原创价值和对社会发展的实际贡献”[3]。
“大型仪器设备是高校开展教学与科研的物质基础,构建并完善大型仪器开放共享平台是高校整合优质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对外开放与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4]。以大型仪器设备的共享和开放为抓手,让各类主体都能平等准入仪器使用门槛,让仪器真正用起来。以大型仪器共享为桥梁,设置开放课题等共享类项目,促进信息共享,开展合作研究和技术研发,从而促进校企合作,促进科研成果共同研发,促进新技术应用和推广,简化成果转化流程。
大型仪器尤其是高精尖大型仪器有大量且迫切共享需求,因此需要释放高校资源,大幅提升高校大型仪器使用效能。当前,不少依托国家或者省级项目购置的大型仪器,在项目结题后或者标志性成果完成后往往处于闲置或半闲置状态,浪费大量资源。“许多仪器设备的利用率不到25%,甚至更低,而发达国家仪器设备的利用率高达170-200%”[5]。与此同时,在深化供给侧改革,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时代背景下,我国企业加强技术研发,抢占技术创新高地的意识加强,面向企业大型仪器共享有现实需求。同时,大型仪器共享可以促进创新效率提高,“加强自主创新能力……企业同高校、其他企业合作研发、协同创新成为一种效率极高的动态模式”[6]。
深入推进大型仪器共享是高校社会服务的应有作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等文件的贯彻落实为大型仪器共享平台建设扫除机制、体制障碍,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更新迭代为高校建设共享平台,开展社会服务夯实技术基础,高校应主动盘活技术、仪器资源,建立高效便捷的服务平台,挖掘高校资源潜能,为区域经济发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贡献力量。
校企大型仪器共享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首先高校大型仪器系国有资产,如何共享,怎么共享,收益如何分配等需要制度的“认可”,其次供求信息不对称导致大型仪器闲置与需求紧张共存;此外,大型仪器专业性强,校企共享真正运营起来需要投入专业技术力量进行管理和维护,需要便捷的平台。
当前,大型仪器共享对象一般为高校、院系及科研院所等“体制内”单位,面向市场、面向企业的共享较少,这涉及大型仪器以及高校的权属及收益问题。有些人未能真切理解事业单位禁止从事盈利性经营活动、“违反国家规定,从事、参与营利性活动或者兼任职务领取报酬的会视情节给予处分”[7]等规定的精髓要义,导致谈面向市场、面向企业共享大型仪器色变。此外,多主体参与,科研成果和知识产权归属问题,“产学研耦合的困难更是阻碍知识产权实现转化的关键问题”[8],导致当前校企大型仪器共享迟迟不能打开局面。
表现为大型仪器闲置,而企业的大型仪器共享需求无法解决,只能凭借私人关系满足少量、临时的需求,没有一站式公共平台查找相关信息,长期固定的合作无法形成。再是高校大型仪器功能较为单一,功能升级常滞后,不能满足企业多样化,前沿化的功能需求。
高校大型仪器价格昂贵,一般由专项资金或大型项目资助购买,出现仪器“私有化”“专享专用”现象。长期以来在“重学术轻市场、重成果轻转化”的考评机制导向下,大型仪器的使命只是完成项目考核或者完成论文发表需求,“从一开始就没有考虑市场需求和针对后续产业化的设计”[9]。即使在“破五唯”的时代背景下,囿于思维和制度惯性,彻底扭转这种评价模式尚需时日。
此外,大型仪器维护成本高,实验技术人员配备不足,相关配套保障及奖励制度不明确,高校相关主体对校企大型仪器共享的认识不足、积极性不高等导致高校面向市场、面向企业的大型仪器共享建设存在推进“粘滞力”。
为实现创新驱动,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国家近年颁布一系列鼓励知识产权保护、成果转化的促进性政策和制度,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关于加强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技〔2016〕3号)、《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实施方案》(国科发区〔2020〕128号)等,打消科研人员面向市场进行技术创新、进行成果转化的顾虑,免除相关决策失误责任并建立纠错机制。基于大型仪器的共享、社会服务及成果转化,明确提出“在不改变所有权前提下,科研仪器设备所有方与专业服务机构协议约定服务价格,或约定服务收入分配比例,授权专业服务机构对科研仪器设备进行市场化运营管理,提高科研仪器设备使用效率”[10]。面向校企大型仪器共享,以及基于共享的成果转化,体制机制障碍需破除。推进共享,需要加强大型仪器共享相关制度的解读和宣传,破除仪器“专有专用”的观念,激发高校、科研群体大型仪器共享的积极性。高校及地方应加快共享步伐、平台及配套制度建设,合理定价,以成本补偿的非营利性原则为标准,防止在仪器共享过程中变相牟利,以及解决收费不合理而打击共享主体的参与积极性等问题。
随着高校大型仪器共享局面打开,企业大型仪器共享需求增多,最大限度地减少共享的时间成本和程序障碍必须依靠统一、信息化、便捷的共享平台。共享用户具有统一入口,做大共享仪器的“盘子”,完善共享仪器功能。应依托专业仪器共享系统,创建“信息交互管理、预约管理、经费管理、培训管理、仪器终端管控、效益分析与决策辅助、数据接口等功能”[11]。将人力和时间从需求对接,费用缴存,绩效分析等方面解放出来。校企共享盘活存量仪器,开发仪器功能,提升大型仪器的效益。通过信息化平台建设实现共享成本降低,有效满足企业的大型仪器需求和技术开发需求。同时,基于共享促进高校成果转化,共享平台应该对接成果孵化、产业化服务平台,减少成果孵化、应用的中间环节,如图1所示。
图1 信息化大仪共享平台流程及功能示意图
破“五唯”,“重点评价学术贡献、社会贡献以及支撑人才培养情况”[12],是扭转“SCI至上、学术GDP导向”[13]的重要改革,也是大型仪器面向市场,面向企业共享,加强社会服务,促进成果转化的强劲推进力。此外,应因地制宜加强高校科研评价体系建设,“建立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评价体系和奖惩办法”[14]。综合衡量学科特色、产学研现状,以社会服务、成果转化、功能开发与利用等标准,配套建设大型仪器共享奖励与惩戒制度,破除校企大型仪器共享的制度障碍。解决实验技术人员职称评聘及待遇问题,提升实验技术人员参与共享动力和积极性。配套基于大型仪器共享的成果转化促进机制,借助第三方专业机构促进科研成果走向市场。
大型仪器共享为企业拓展技术研发路径提供了平台。高校应改变单纯技术提供方的角色定位,主动参与具有市场价值的技术研发、孵化和应用。放低姿态,降低门槛,基于大型仪器共享平台“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拓宽与企业合作方式、合作点,以需求和技术发展为导向,通力合作,弥补高校在技术研发敏感性和实用性方面的不足,市场价值欠缺、推进力粘滞等问题,打通高校成果转化的壁垒,畅通研发-孵化-落地-应用-产值渠道。
基于大型仪器共享促进校企合作,促进成果转化在技术和现实操作层面均可行,“大仪平台作为政府、企业、市场、社会之间科研仪器资源共享桥梁,储备了入网仪器管理单位的大量服务共享记录数据和基于共享分析测试服务产出的科技成果数据”[15],在信息化共享平台的基础上,形成区域性、辐射全国的校企大型仪器共享中心,实现重要科研资源的“互通有无”,促进科研合作和成果产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