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海亚 唐富琴 钱银芬 杨素青 陈红艳 张丹红
心脏介入是临床治疗心脏病常见的微创手术治疗,主要包含冠状动脉造影、射频消融术、支架安置术等[1]。因心脏介入术后需要患者早期进行功能锻炼[2],因此术后可能造成穿刺点出血、人工压迫穿刺点不能保证压迫的效果、疼痛不适等。为了避免术后穿刺点的出血,减少患者因压迫不当造成的疼痛等不适,同时便于医务人员操作,护理器械改造是护理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实用性和便利性日益明显[3]。台州市中心医院心内科设计了腕部止血装置(专利号ZL 201920056649 .3),并在临床应用,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根据临床实用需求的原理,设计腕部止血装置包括:主体,呈弧形或环形;气囊,设置在主体的内壁;止血部件,与气囊连接;显示屏,设置在主体的外壁;压力探头,贯穿于主体,一端与显示屏连接,另一端深入气囊内。主体由透明材料制成,便于观察止血情况。腕部止血装置示意图见图1。
图1 腕部止血装置示意图
介入手术操作结束后右手腕部有一个穿刺处,将新型止血装置放置在穿刺处,术后患者回病房时护理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情况适当松懈链接部件,同时观察指端有无麻木、指端有无疼、指端温度是否降低、指端有无肿胀、指端有无发绀,动脉搏动是否存在,若局部有出血或出现指端温度降低、肿胀、发绀或动脉搏动减弱等情况需要适当调节连接部件,既可以保证患者的舒适程度,也能避免出血的隐患。
3.1 一般资料 将2019 年1 月至2020 年12 月在台州市中心医院心内科接受介入手术且需要穿刺点止血的3 510 例患者纳入研究。将2019 年1 月至12 月进行介入手术且需要穿刺点止血的1 550 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平均年龄(54.87±2.74)岁。将2020 年1 月至12 月进行介入手术且需要穿刺点止血的1 960 例患者纳入观察组,平均年龄(55.87±2.64)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3.2 方法 对照组采取传统的人工兼绑带压迫,观察组使用新型止血装置,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调整松紧程度并固定好。
3.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介入后的并发症情况,并发症包含穿刺处出血、皮肤过敏、皮肤水疱、指端麻木等。并进行介入后的满意度调查,住院患者满意度调查表由科室自行设计,项目包含介入后指端的麻木、穿刺处的出血、疼痛的感知、止血装置使用的舒适度、便利性等各方面,满意度分为满意(5 分)、较满意(3 分)、不满意(0 分)。
3.4 结果 对照组出现并发症158 例,观察组出现并发症11 例,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5.20,P<0.05)。对照组满意765 例、较满意236 例、不满意549 例;观察组满意1355 例、较满意476 例、不满意129 例。两组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3.70,P<0.05)。
为了更有效地为患者止血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我院医护团队结合临床经验合作改进了一种新型腕部止血装置,其优点在于:在止血时,通过使用气囊能够调节施加在止血部位的压力,提高止血效率;能够根据不同的适用人群,调节气囊的充气量,从而能够套设不同人群的手腕,且止血装置不会出现脱落;利用显示屏显示止血时的合适压力,使得动脉仍然供血且止血部位不出血,不影响静脉血液回流。传统的加压止血方式因为使用材质、人工调节松紧等原因伴随较多不良并发症的发生。随着现代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很多内科疾病介入化、治疗化更能满足临床及患者的需要,而合适有效的工具运用不但能减少介入术后的并发症,同时能较大程度地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及活动便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