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der健康促进模式的运动管理对产褥期产妇健康行为的影响

2022-01-11 12:41:24郑凡郑佳雨徐萌艳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 2021年12期
关键词:产褥期依从性产后

郑凡 郑佳雨 徐萌艳

产褥期是从胎盘娩出至产妇除乳腺外全身各器官恢复或接近正常未孕状态的一段时间,一般为6 周[1]。为加快产后身体和生殖系统的恢复,一般鼓励产妇在产褥期内进行适量的运动[2]。Qin 等[3]研究显示,在2013 名产妇行为习惯的调查中发现91.7%的女性在产褥期内很少或从不进行运动,该项行为的缺失不利于整体健康行为的建立。积极、系统的运动管理对产妇身体恢复乃至未来的身体健康都有重要的意义[4]。Pender 健康促进模式可作为健康行为原因的分析模式和行为干预的指导策略[5]。本次研究以Pender 健康促进模式为框架实施运动管理方案,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 年7 月至2020 年12 月在杭州市妇产科医院分娩的94 例产妇为研究对象,年龄20~35 岁,平均年龄(28.29±2.72)岁;均为初产妇,足月经阴道分娩,能够与研究人员有效沟通和交流,并熟练使用微信。并剔除:①分娩过程中采用过手术助产者,如产钳术、臀牵引等;②泌尿生殖道活动性感染者;③合并其他病史不建议开展产后运动[6]者;④未完成本次研究者。本次研究已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8 例,平均年龄(28.35±2.50)岁;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下3 例、大专18 例、本科21 例、硕士及以上6 例。对照组46 例,平均年龄(28.22±2.96)岁;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下4 例、大专14 例、本科22 例、硕士及以上6 例。两组在年龄、文化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运动教学。于产后第2 天进行运动的理论授课和盆底康复运动的示范指导[1],并通过宣传手册、视频等方式告知注意事项和坚持运动的重要性,要求出院后至少运动6 周。

观察组采取基于Pender 健康促进模式的运动管理,具体操作如下:①个人因素评估:调查产妇一般资料,包括生物(年龄、分娩情况等)、心理(运动认知、自身健康状况认知等)和社会文化因素(文化程度、经济状况等),依据个人特征制定个体化宣教方案。如对文化程度较低的产妇,应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帮助其正确认识运动的方法及目的;②曾经相关行为评估:了解该名产妇的运动习惯、偏好及频率,对积极部分加以肯定,消极部分给予纠正,并在出院前通过模拟演练的形式,使其提前适应运动计划;③认知干预:住院期间邀请产妇和家属共同参与健康教育,设置“你知道产后多久可以开始运动?”、“你知道产后长期卧床可能会出现什么后果?”等问题,让参与者进行讨论,时间控制在15~20 min 左右,在产后第2 天完成。讨论结束后对所提问题进行答疑并开始盆底康复运动的示范指导。出院后通过集体宣教的形式,在产妇微信群内发送健康生活方式宣传材料,引导产妇自主学习,频率为每周3 次。并在出院后的7 d、21 d 进行随访,了解其运动强度、频率及过程中的阻碍因素,针对性地给予调整策略;④利用人际间影响:在产妇出院当天邀请其加入产妇微信群,告知其可在群内提问有关运动、新生儿照护等问题,当天会有医护人员进行解答。同时研究者需在交流平台内引入产妇感兴趣的话题,创造群体学习氛围。⑤允诺行动计划:出院前和产妇及家属共同制定产褥期运动行为计划书,设置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使其对运动计划有较明确的认识。

1.3 观察指标 ①健康行为评定:采用曹文君等[6]修订的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该量表包括6 个维度,共40 个条目,采用Likert 4 级评分法,得分越高说明生活方式越健康。②产后社会支持程度:采用陆虹等[7]自主设计的产后社会支持量表,该量表包括4 个维度,共20 个条目,用Likert 4 级评分法,得分越高获得的产后社会支持越多。③运动依从性:采用杨支兰等[8]自主设计的盆底肌锻炼依从性调查问卷,共3 个问题,包括锻炼的时长、频率及锻炼的符合程度,得分范围2~20 分,得分<6 分为依从性较差,6~13 分为依从性一般,≥14 分为依从性良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设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前后健康行为得分比较见表1

表1 干预前后两组产妇健康行为得分比较/分

由表1 可见,两组干预前产妇健康行为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0.16、0.93、0.65、1.38、0.35、0.05,P均>0.05)。干预后,观察组人际关系、健康责任、体育运动、精神成长得分均高于对照组(t分别=2.38、2.10、3.96、2.00,P均<0.05),而两组的压力管理和营养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0.14、1.61,P均>0.05)。

2.2 两组产妇干预前后社会支持得分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产妇干预前后社会支持得分比较/分

由表2 可见,两组干预前社会支持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0.53、0.30、0.43、0.90,P均>0.05)。观察组产妇干预后情感支持、信息支持、评价支持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2.75、2.06、2.47,P均<0.05)。

2.3 两组产妇干预前后运动依从性水平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产妇干预前后运动依从性水平比较/例

由表3 可见,两组干预前整体依从性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8,P>0.05)。观察组产妇干预后整体依从性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3,P<0.05)。

3 讨论

健康行为指人们为了维持健康和避免疾病而进行的各项活动,它是个体在生理、活动、社会适应等方面均处于良好状态下的行为表现[9]。我国女性在产后照护上多沿袭上一辈的传统习惯,容易形成足不出户、久坐不动等不良行为,不利于产后的恢复和健康行为的建立。对于产褥期妇女而言,适量的运动对预防产后并发症,减轻产后抑郁,提高机体免疫力等均有益处[2]。目前,以生活质量为核心的医学模式要求临床医护人员从调整健康行为方式上入手,指导患者进行自我健康管理。基于Pender 健康促进模式的运动管理,有助于产后运动这一健康行为得到产妇的认可并实施。

Pender 健康促进模式的运动管理中,研究者首先对产妇的个人特征和运动行为相关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全面评估,评估过程中注重与产妇的沟通互动,并以问题为导向,引导产妇主动思考,形成正确认知。然而产褥期内静卧休息的传统观念对产妇行为方式的影响还较为深刻,仅通过个体的认知干预还不足以改变当前的惯性行为模式,故本次研究还通过模拟演练、家属参与、同伴交流、医院随访等人际间影响的方式,持续跟进地给予监督与帮助,提升产妇参与运动的动机和信心。本次研究结果显示,采取基于Pender 健康促进模式的运动管理产妇的人际关系、健康责任、体育运动、精神成长得分均高于采取常规运动教学产妇(P均<0.05)。Pender健康促进模式的运动管理区别于传统只注重认知的行为模式,除了展现认知是如何影响个体外,还强调了人际是如何与认知、行为交互作用。当周围人群均朝着共同目标行进时,更有利于产妇树立责任意识,进而自觉地接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并在行为的改变过程中,从生理、心理及人际关系等多方面获得积极反馈,实现精神成长。

社会支持是个人对所处的社交网络和环境是否提供帮助和支持的感知,与健康行为水平呈高度正相关[10]。在基于Pender健康促进模式的运动管理中,医护人员会提供积极的支持,以帮助产妇实现特定行为的改变。本次研究中护士作为该模式的运用主体,积极联结医院、家庭、同伴以改变产妇的社会支持现状。住院过程中,重要亲属参与了产后运动的学习,对于产妇个体和运动行为都给予了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出院后,线上的交流平台使得产妇更易在团体经验分享过程中获得共鸣,提高了行为改变的正向体验。本次研究结果显示,采取基于Pender健康促进模式的运动管理产妇的情感支持、信息支持、评价支持得分高于采取常规运动教学产妇(P均<0.05)。Pender健康促进模式的运动管理有利于产妇获得更多信息共享的机会,解决了运动过程中可能不断出现的阻碍因素,同时借助社会支持系统,将已建立的健康行为逐渐转化为自然而然的生活方式。

本次研究结果还显示,采取基于Pender 健康促进模式的运动管理产妇运动依从性水平高于采取常规运动教学产妇(P<0.05),表明基于Pender 健康促进模式的运动管理方法有助于产妇更好地遵循医护人员关于运动的建议,从而更为长久专注地投入健康行为之中。

综上所述,基于Pender 健康促进模式的运动管理能提高产褥期产妇健康行为水平,提升社会支持力度和运动依从性。但本次研究人群仅局限于产褥期产妇,干预时间较短,无法预测该模式的运动管理对产妇的远期行为影响,且研究对象均来自某省会城市的三甲专科医院,研究结果的代表性可能不够全面,今后还需要进行更大范围的研究。

猜你喜欢
产褥期依从性产后
产后出血并发症的输血治疗及预后
产前宜凉,产后宜温
如何避免产后大出血
产褥感染和产褥期疾病
产褥期妇女保健知识与行为的现状分析及应对措施
品管圈在提高手卫生依从性改善中的作用
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并改善感染控制指标的一项新技术
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依从性研究进展
产后护理延伸在产褥期产妇中的应用效果
爱自己从产后护理开始
母子健康(2015年1期)2015-02-28 11:2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