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广燕 辛学玲 刘超
肠梗阻即肠内容物无法顺利通过肠道,进而导致患者肠管结构及功能发生改变的症状,作为临床常见症状,肠梗阻可导致患者出现腹痛、腹胀、呕吐及便秘等症状,随着病情发展,还可影响患者内分泌功能[1],临床上根据梗阻程度分为完全性肠梗阻及不完全性肠梗阻。目前,对该类患者除药物治疗外,主要采用灌肠护理[2],灌肠液包括生理盐水、肥皂水及中药制剂等类型,中药制剂因具有较高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成为首选方法,但随着近些年患者对疗效要求的提高,单纯中药灌肠已逐渐难以满足患者相应要求[3]。铜砭刮痧为中医传统干预方法[4],具有舒筋解痉、扶正益损的作用,常用于血运不畅类疾病的护理。本研究探讨单纯性肠梗阻治疗过程中,中药灌肠结合铜砭刮痧护理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选取2018年5月—2020年3月在医院进行单纯性肠梗阻治疗的120例患者, 纳入条件:符合单纯性肠梗阻相关诊断标准[5];年龄≥18岁;认知功能及沟通能力均正常,能够配合护理;对本次研究知情,并自愿参与。排除条件:对本研究中药物存在严重过敏史;伴有凝血功能异常或在本次研究期间服用抗凝药物 ;对铜砭刮痧不耐受 ;伴有严重心、肝、肾等内脏功能异常;伴有感染性疾病。按照组间基本特征匹配的原则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中男34例,女26例;年龄54.26±6.65岁;病程4.20±1.42 d;肠梗阻类型:完全性肠梗阻21例,不完全性肠梗阻39例。观察组中男33例,女27例;年龄53.64±7.01岁;病程4.07±1.63 d;肠梗阻类型:完全性肠梗阻20例,不完全性肠梗阻40例。两组患者基础资料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1 对照组 患者行肥皂水及中药灌肠护理,其措施包括:
(1)常规护理:指导患者禁食,静脉补液,并采取抗感染及营养支持等干预。
(2)灌肠液选择:①肥皂水。剂量为500 ml;②中药灌肠液。给予患者通腑泻下汤,方剂包括:虎杖、柴胡、牛膝及郁金各15 g,生大黄、炒菜菔子、炒川楝子、盐泽泻、炒栀子、木香、地黄、麸炒栀实及炒白芍各10 g,甘草6 g,以上药物加水煎至500 ml。
(3)灌肠护理方法:将灌肠液温度加温至39~41 ℃,之后指导患者保持左侧卧位,将其臀部抬高约10 cm,将肛管插入患者肛门,深度为15~20 cm,灌肠期间应保证灌肠液面与肛门的距离≥30 cm,待药物进入患者肠道内后,指导患者按照右侧卧位、胸膝卧位及左侧卧位的顺序调整体位,应保证药液保留在患者肠道内时间≥1 h;每天灌肠2次,分早晚进行,疗程为10 d。
1.2.2 观察组 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铜砭刮痧护理,具体护理措施包括:
(1)刮痧工具:虎符铜砭。
(2)经络及穴位:①足太阳膀胱经,包括胃腧、脾腧、大肠腧及三交腧;②足阳明胃经,包括解溪、天枢及足三里;③手厥阴心包经,选择内关。
(3)刮痧护理方法:①刮痧前准备:向患者讲解刮痧护理的方法及益处,确保室内温度、湿度适宜;②刮痧体位:指导患者脱掉上衣,俯卧于治疗床上,在患者相应穴位及经络处涂抹刮痧油,然后对其背部足太阳膀胱经进行刮痧。之后指导患者保持仰卧位,对其腹部足阳明胃经进行刮痧。最后,指导患者坐起,对其上肢前臂内关穴进行刮痧;③刮痧方式:由医护人员手持刮痧板,使刮痧板与患者皮肤呈45°角,以同一方向来回刮蹭,刮痧时保证下板力度均匀,并使板压控制在300~500 g/cm2,且以患者能够耐受,表皮出现痧痕为宜。刮痧后,应观察患者痧痕情况,并对其周围皮肤进行清洁;每2 d刮痧1次,在刮痧前观察患者痧痕情况,并进行适当调整。
(1)症状改善情况: 比较两组患者肠鸣音恢复时间、腹痛消失时间、首次排气时间与排便时间及住院时间。
(2)临床疗效:根据《肠梗阻诊断治疗学》中相关标准,将疗效分为:1)治愈:患者腹痛、腹胀等症状消失,消化道功能恢复,肛门排气、排便正常,进半流食3 d内无明显不良症状,X线检查无异常情况;2)好转:患者腹痛、腹胀等症状明显改善,肛门排气、排便有所恢复,X线检查肠梗阻有所改善;3)无效:患者症状无明显差改善,无肛门排气、排便。
(3)实验室检查结果 :于护理前及护理10 d后,比较两组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介素-6(IL-6)水平。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应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疗效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肠鸣音恢复时间、腹痛消失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症状改善时间比较(d)
护理前,两组患者TNF-α及IL-6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TNF-α及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实验室指标比较(ng/L)
目前,临床上对单纯性肠梗阻患者一般采用胃肠减压治疗及纠正电解质平衡等保守治疗措施[6],即采用肥皂水灌肠等方式促进患者排便,但由于肥皂水仅具有润滑作用,导致治疗效果不佳。中医理论中将肠梗阻归属为“肠结”“关格”等范畴[7],认为该疾病的发生主要因外邪侵入患者脏腑,进而导致胃肠燥粪内结,腹气不通等症状,黄纯等[8]指出,采用中药制剂对患者进行灌肠,能够更为有效地改善患者症状。本次研究中食用通腑泻下汤对患者进行灌肠,该制剂中包括生大黄、炒栀子、盐泽泻等药物,研究表明[9],该药方具有清洁肠道、行气消散、泄热通便等功效,进而能够有效促进胃肠道的蠕动,达到改善患者症状的目的。
本次研究中对观察组患者加用铜砭刮痧护理,该方法作为中医传统治疗手法,以虎符铜砭为工具,对患者相应经络及穴位进行刮痧,以达到舒经通络、调和气血的目的[10]。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肠鸣音恢复时间、腹痛消失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疗效高于对照组,究其原因,①铜砭刮痧能够通过守气、调气、候气等变化,调动患者体内阳气,进而达到扶正祛邪的治疗效果[11];②该治疗方法主要对患者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及手厥阴心包经进行刺激,其中足太阳膀胱经从头顶部分出,到耳上角部,直行本脉从头顶部分别向后行至枕骨处,进入颅腔,络脑,回出分别下行到项部,下行交会于大椎穴,再分左右沿肩胛内侧,脊柱两旁,到达腰部,进入脊柱两旁的肌肉,深入体腔,络肾,属膀胱,李晓陵等[12]指出,经常刺激足太阳膀胱经在背部的腧穴有较好保健作用,同时能够改善小便淋沥、短赤及尿失禁等症状,而足阳明胃经为人体十二经脉之一,分布在身体的正面,从眼部下边的承泣穴开始向下,至脚部的厉兑穴,贯穿全身,对该经络进行刺激,能够有效改善肠鸣、腹胀、腹痛、胃痛、腹水、呕吐或消谷善饥等症状,另外,辛思源等[13]指出,对手厥阴心包经中的内关穴进行刺激,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腹痛、腹胀、呃逆等症状;③刮痧作为中医传统治疗方法,以中医经络腧穴理论为指导,通过在体表进行反复刮动、摩擦,使皮肤局部出现红色粟粒状或暗红色出血点等“出痧”变化,从而达到活血透痧、祛邪排毒的作用[14]。本研究还显示,护理后观察组患者TNF-α及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这是由于在肠梗阻早期,患者肠腔内细菌大量增殖导致毒素分泌水平显著提高,进而损伤肠道原有的屏障功能[15],而随着患者胃肠道功能的好转,相应指标也显著降低,因此,该指标也反映了联合治疗的有效性及可行性。
综上所述,对单纯性肠梗阻患者实施中药灌肠结合铜砭刮痧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症状,提高临床疗效,促进患者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