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燕
摘要:在我国的中小学美术教育中,国画所占的比重正在逐渐增加。这是由于国画的出现以及发扬,以致于如今的传承,都彰显了我国优秀的文化底蕴和多元的思想特征,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除此之外,国画由于用料之特殊,区别于其他西式风格的绘画,也让其形成了独特的中国风格,并在国际美术舞台上大放异彩。而对国画的运用以及鉴赏能力,同样也可以被看作是核心素养的关键部分,能够代表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由此可见,国画不仅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存在,同时也是我们国家的历史与文化的代表。因此,中小学阶段对国画的教学,不仅能够让学生掌握国画入门基础,并且能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国家自豪感。
关键词:中小学美术;国画;艺术修养;民族自信心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国画因其用料之精巧以及表现手法值多元,并且结合了我国优秀的思想文化,因此在如今仍然占有我国文化的重要地位。自出现至今,国画就见证了中国文化的沧桑与繁荣,并且在众多的艺术体系中拥有了自身的发展风格。国画的传承需要从义务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起,在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的同时挖掘具有绘画天赋的学生。因此,笔者特从三个方面来论述中小学美术中国画的具体教学策略。
一、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强化学生的理论知识
从古至今,绘画都是作为我国重要的艺术形式存在,并且经历了漫长的发展与完善,但却没有在朝代的更迭与历史的推进中失去其独特性。而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学者和爱好者,而如今一部分爱好者也以教师的身份站上讲台来为中小学生讲解国画知识。艺术所涉猎的范围十分宽泛,仅仅深入研究某一类别便能称其为专家,但要成为这方面的教师却有更高的要求。
国画教学涉猎广泛,教师不但需要掌握国画以及其他绘画相关的发展及知识,并且对国画背后所映衬的历史以及思想同样要有所了解。因此,国画教师需要具备较硬的专业素质,在理论上要坚持不懈的深入钻研,不断充实自身的理论知识储备以及对国画的理解深度;在实践上,中小学的国画教师必须在每堂课前认真备课,充分根据中小学学生的实际情况与理解认知范围来带领学生进行相关国画实践。同时,教师也必须明白实践与理论的关联性,每一步实践操作都是在相关的理论基础之下进行。只有再学生充分接受国画的历史发展及基本理论后,学生才能在实践活动中感受到国画的意义,进而产生对国画的兴趣与热爱。
在开展理论以及实验教学中,自然也就不得不提及中国画的特征之一——自然性。目的是要让学生明白国画存在的意义并不是为画而画,也不用太过拘泥于相关的规则与形式,而是要让学生们在绘画的过程中实现与自身的心灵沟通。教师要让每个学生明白,不同的画所表达的意境不同,国画如同诗一般表达了创作者的心情与意境。
二、多种方式结合,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1 D国画课堂上培养探究意识。
过去的中小学美术课堂中,主要以教师填鸭式的理论知识灌输为主,学生在被动的学习环境下,自然失去了对国画的探索精神。如今,以核心教育为培养目标的国画课堂需要充分尊重学生,将发言权还给学生,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中都用于通过国画的方式表达自己,这样方可营造具有国画氛围和传统文化底蕴的中小学美术课堂。而论探究意识在中小学国画课堂中的重要性,自然也就不免提及国画的根本内涵。国画作为我国主要的绘画形式,是我国上千年传统文化与思想的浓缩,更是优秀的画家对自我感情的表达以及对绘画的探究。因此可以说,缺乏探究的美术课堂是没有活力的,自然也就是低效率的课堂。若学生缺乏国画课堂上的探究意识,自然无法与画家在创作画作时的心境共鸣,这使得教学被禁锢于理论知识与形式主义。除此之外,以教师为主导型的课堂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并且也没有兼顾到学生之间所存在的基础以及能力差异,无法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2 D利用课堂小组实现师生互动
在国画教学的课堂中,利用小组学习以及师生互动的模式是十分有利的。这是由于个人创作一幅画作所需的时间较长,需要具备的基础知识以及投入的精神也较多。若采用分离式教学,在讲解部分理论知识后,别让每个同学尝试开展国画创作,那么后续的教学也就必然被延期。并且,由于学生的绘画基础以及个人能力的差异,时间的设置也就成了一大难题,最终的效果也必然不理想。笔者在笔者教学的班级中,大胆采用了小组合作以及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每次課堂上,会安排一半的时间讲解国画的发展历史以及绘画所需的基础知识,另外一半时间留给同学们进行小组合作绘画。在小组合作绘画中,笔者鼓励学生们进行适当的讨论以及对不同绘画技巧的探究,并在必要时给予同学相关的指导。在此过程中,教师不可太过干预学生的创作,而是要根据学生不同的水平与特点来为其提供个性化教学。
3 D业余时间举办国画作品展览,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
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国画基本常识以及绘画基础。这个时候,教师可以通过举办国画作品展的方式,来调动同学们关于国画学习的积极性。笔者让所教学的各班级每位同学都创作一幅国画,并先以班级为范围开展评选,评选出一定比例的优秀画作后公示在学校的画廊中,让全校的同学以及老师来评选喜欢的国画。通过这次校内范围的国画展览,学生们从同龄同学的画作中学到了更多国画的创作知识,也增加了对国画的兴趣和热爱,为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添砖加瓦。
三、培养学生的“写意”造型观
国画无论在物质的描摹还是在意境的反应上,都呈现其特殊的方法和认知。而国画创作者更擅长于对生活中的实物进行提炼和概括,采用的是与“写实”完全对应的绘画方法“写意”。该艺术手法并不追求对形象的还原,还是通过对形象的提炼与总结来探究形象背后的意境以及风韵,最终通过绘画来揭示其本质特征。通俗来讲,“写意”已经成为我国绘画艺术审美意识形态中的关键特征,也是国画区别于其他绘画派系和风格的地方。而想要让画作呈现出其“写意”的特性,画家就必须对用墨有很大的讲究,并且还要十分重视在构图中的意境体现。这并非一日之功,而是需要创作者在日复一日的用墨练习以及画作够时钟才能够达到的。
在中小学国画教学中,教师自然不能忽略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写意”能力。这不仅仅是通过对绘画技法的反复练习就能够达到的,而且还需要对经典作品的反复研究与解读,认真感悟用墨以及构图背后的深意和巧妙之处才能有所感触。 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堂上对国画名家作品的多方位解读,或者是将国画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的构图单独抽象并进行讲解。教师还可让同学们学习我国儒家、道家、墨家等基本思想学派的思想,再让同学们将思想带入画作中进行感悟,来揣摩创作者在创作条件下的意境。
总结
国画作为我国基本的艺术表现形态,同样也是我国优秀文化的凝聚,在国际众多画派中独成一系。进行国画教学改革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国画的传承,并且是为了增强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了迎接改革的挑战,每一位中小学美术教师都必须扎实自身的理论和实践能力,不断探究可行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安然.基于核心素养的农村中小学生国画启蒙[J].核农学报,2021,35(09):2204-2205.
[2]刘璟涵.浅谈中国画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的美学价值[J].美术教育研究,2021(07):172-173.
[3]夏洁.地方师范院校中国画教学改革浅谈[J].大众文艺,2020(23):204-205.
[6]杨洋.中小学国画欣赏评述课的教学方法研究[J].新课程(综合版),2019(11):16-17.
[7]徐思琦,张俊.中小学国画欣赏课程的教育与研究[J].现代交际,2019(16):196+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