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膈肌起搏器联合呼吸训练对卒中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的影响

2022-01-10 06:56:16王曦
医疗装备 2021年23期
关键词:起搏器呼气阻塞性

王曦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江西南昌 330006)

近年来,卒中的临床发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已成为导致我国居民病残及病死的主要原因之一[1]。大多数卒中患者的肺功能相对低下,发生肺部感染的可能性较大,甚至可发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从而可明显延缓其康复进程,严重影响其预后[2]。对该类患者在治疗期间实施呼吸训练,能够帮助恢复呼吸功能,使肺功能相关指标得到改善,但起效速度较慢,受患者依从性的影响较大,实际效果往往存在较大的个体化差异。体外膈肌起搏治疗可通过脉冲电流刺激膈神经,改善膈肌的循环,对于消除膈肌疲劳、增加膈肌收缩力、扩大胸廓容量、增加潮气量效果明显[3]。体外膈肌起搏器操作简单方便,安全无创伤,易被患者接受。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体外膈肌起搏器联合呼吸训练对卒中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我院收治的80例卒中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干预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47~74岁,平均(61.3±4.8)岁;卒中病史1~16个月,平均(5.3±0.8)个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史1~9个月,平均(2.5±0.6)个月;其中,缺血性卒中15例,出血性卒中25例。观察组男26例,女14例;年龄43~78岁,平均(61.1±4.5)岁;卒中病史1~19个月,平均(5.5±0.6)个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史1~12个月,平均(2.3±0.9)个月;其中,缺血性卒中18例,出血性卒中22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纳入标准:符合临床卒中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诊断标准[4];患者及家属均自愿参与研究,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伴有肺、肝、肾等重要器官严重性疾病;有精神病病史;合并其他肺部疾病。

1.2 方法

对照组单纯接受呼吸训练,具体方法如下。(1)腹式呼吸:护理人员将患者患侧的手置于胸前,嘱其呼吸过程中始终保持不动,将患者健侧的手置于上腹部,指导其吸气时手随腹部隆起而上抬,呼气时手随腹部塌陷而向下施压(可由护理人员辅助),以促进其膈肌恢复,吸气与呼气时间比控制在1 ∶2。(2)抗阻呼气:护理人员指导患者进行缩唇呼气、发音呼吸、吹纸条练习;练习时,嘱患者尽可能保持腹部放松,在闭嘴状态下经鼻进行深吸气;嘱患者呼气时将口收拢为吹口哨状,使气体以缓慢的速度通过缩窄的口唇,呼气时缩唇大小可由患者自行调整,吸气与呼气的时间比控制在1 ∶2。(3)深呼吸憋气:护理人员嘱患者保持全身放松,经鼻深吸气,并在吸气末憋气数秒,使气体交换时间充足,同时使部分出现塌陷的肺泡重新扩张,然后经口缓慢呼出气体;可配合进行缩唇呼吸,使气体充分排出。(4)训练频次:每项训练均需重复进行10次左右,为避免患者产生呼吸肌疲劳,两次训练之间需间隔1 min 左右,每次总训练时间应控制在30 min,连续训练12周。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体外膈肌起搏器(广州雪利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型号:HLO-GJ13A)干预:患者取平卧位,开始干预前,用75%乙醇棉球擦拭局部皮肤;护理人员将体表刺激电极片放置在患者两侧胸锁乳突肌外缘下1/3处,调整参数,具体为干预时间20 min,起搏频率12~18次/min,吸呼比1 ∶2,脉冲频率40 Hz,刺激强度按照从小到大调节,以患者能耐受为宜,通常建议设定为15~20单位;20 min/次,1次/d,每周连续干预5 d,共干预12周。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干预前后肺功能指标,包括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2)比较两组干预前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包括C 反应蛋白(C-reaction protein,CRP)、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6,IL-6);分别采集两组3 ml 晨起空腹肘静脉血,对血液标本行离心处理(以3 000 r/min 离心10 min)后,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CRP 水平,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IL-6水平。(3)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采用我院自拟的不记名打分问卷调查两组护理满意度,满分为100分,≥80分为满意,60~<80分为基本满意,<60分为不满意,总满意度=(满意例数+基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3]。(4)比较两组住院时间、肺功能指标恢复时间及症状消失时间。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前后肺功能指标、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干预前,两组FEV1、FVC、CRP、IL-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FEV1、FVC 均高于干预前,CRP、IL-6均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FEV1、FVC 均高于对照组,CRP、IL-6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肺功能指标、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s)

表1 两组干预前后肺功能指标、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s)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bP<0.05;FEV1 为第1 秒用力呼气容积,FVC 为用力肺活量,CRP为C 反应蛋白,IL-6 为白细胞介素-6

组别例数FEV1(L)FVC(L)干预前干预后干预前干预后对照组 400.76±0.12 1.03±0.41a1.32±0.451.99±0.57a观察组 400.78±0.20 1.31±0.37a1.35±0.512.56±0.39a t 0.30611.0170.42611.561 P>0.05<0.05>0.05<0.05组别例数CRP(ng/L)IL-6(ng/L)干预前干预后干预前干预后对照组 40 15.62±2.09 12.16±2.05a 196.52±31.75 143.06±25.91a观察组 40 15.97±2.13 8.43±1.68a 198.23±27.45 86.57±24.36a t 0.26113.6691.52831.359 P>0.05<0.05>0.05<0.05

2.2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护理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2.3 两组住院时间、肺功能指标恢复时间、症状消失时间比较

观察组住院时间、肺功能指标恢复时间、症状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住院时间、肺功能指标恢复时间、症状消失时间比较(d,±s)

表3 两组住院时间、肺功能指标恢复时间、症状消失时间比较(d,±s)

组别例数 住院时间肺功能指标恢复时间 症状消失时间对照组 40 15.93±3.4511.52±2.688.37±1.26观察组 40 12.09±2.578.39±1.404.15±0.83 t 13.26713.00814.937 P<0.05<0.05<0.05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卒中患者因膈肌萎缩变薄、活动能力下降、呼吸肌群力量减弱等原因,极易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导致肺功能明显变差,严重影响其康复[5]。膈肌是重要的吸气肌,属于骨骼肌的范畴。卒中患者发病后,其中枢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会受到一定的损伤,偏瘫侧膈肌的厚度与活动能力均会下降,引起一系列呼吸系统症状[6]。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气促、咳嗽,且病程迁延,易反复发作。尽管药物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但仍需通过加强呼吸训练来实现呼吸能力的进一步提升。通过腹式呼吸、阻抗呼气、深呼吸憋气等方式的干预,患者的运动能力会有一定的提升,可进一步促进闭陷气体的排出,同时改善气道塌陷症状,使呼吸功能相关指标得到显著改善[7]。本研究结果显示,经呼吸训练,两组FEV1、FVC 均高于干预前,血清CRP、IL-6水平均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呼吸训练可明显改善卒中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肺功能。对卒中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在行呼吸训练的基础上加用体外膈肌起搏器干预,可借助体表电极刺激患者膈肌神经,从而可增加膈肌收缩频率,提升肺泡有效通气量。本研究的观察组在增加采用体外膈肌起搏器干预后,呼吸功能FEV1、FVC 均高于对照组,且CRP、IL-6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观察组住院时间、肺功能恢复时间、症状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患者的满意度也较对照组更高。不过,因膈肌神经可伴随患者体位发生变化,增加体表定位难度,故在临床操作过程中需加以注意,避免意外事件发生[8]。

综上所述,对卒中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行体外膈肌起搏器干预联合呼吸训练可显著改善其肺功能,降低其炎症因子水平,缩短其康复时间,提高其护理满意度。

猜你喜欢
起搏器呼气阻塞性
智能口罩可直接检测呼气中的病毒
军事文摘(2021年18期)2021-12-02 01:28:00
起搏器置入术术中预防感染的护理体会
永久起搏器的五个常见误区
保健与生活(2020年4期)2020-03-02 02:27:36
永久起搏器的五个常见误区
健康博览(2020年1期)2020-02-27 03:34:57
如何掌握歌唱训练中吸气与呼气之技巧
北方音乐(2017年4期)2017-05-04 03:40:08
13碳-呼气试验质控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干预及护理
呼气末正压通气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效果
中西医结合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5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94例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