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繁红,苏爱霞
1.江苏省昆山市第二人民医院中心药房,江苏昆山 215399;2.南京市六合区人民医院妇产科,江苏南京 211599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以患者为中心的思想深入到临床工作的方方面面中,合理用药是临床工作中的重要部分[1-4]。术后感染是外科手术中较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大量研究报道已显示,围术期预防性给予抗菌药物对降低术后感染有明显作用,但外科手术围术期抗生素不合理使用也是近年来较为突出的问题[5-8]。同时,CHINET 中国细菌耐药网2018 年对国内主要省市44 所医院的分离菌进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发现,目前常用抗菌药物发生细菌耐药的比例仍较高,且呈现上升发展态势[9]。 细菌耐药已成为公共卫生发展的严重制约,而围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也是减少细菌耐药的重要一环[10-12]。 药学干预是指药师参与到临床治疗活动中,通过审核处方,纠正不合理医嘱,继而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性[13-16]。在外科手术治疗中,由于手术切口、手术暴露、机体免疫等的影响,发生感染的风险较大,因此为降低感染风险,在围术期易出现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的情况[17-19]。 该次研究为纠正这一问题,在临床实施药学干预,以2018 年4月—2020 年5 月收治的511例外科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药学干预对抗菌药物使用的影响,总结临床合理用药经验,现报道如下。
回顾性分析该院近年来外科手术治疗患者的抗生素使用情况,其中2018 年4 月—2019 年4 月涉及患者249例,作为对照组,此阶段未进行药学干预;2019 年5 月—2020 年5 月涉及患者262例,作为观察组,此阶段实施药学干预。 对照组男131例,女118例;年龄22~59 岁,平均(45.32±11.86)岁;手术类型:腹腔镜手术123例,骨科四肢骨折手术105例,其他21例。 观察组男148例,女114例;年龄22~59 岁,平均(44.72±11.76)岁;手术类型:腹腔镜手术135例,骨科四肢骨折手术109例,其他18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选患者均经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①术前未发生感染;②年龄<60 岁的成年患者;③符合手术指征。
排除标准:①罹患免疫性疾病,机体免疫功能异常或障碍;②资料保存不完整或存在缺失、错误等;③常见抗生素过敏或不耐受者。
1.2.1对照组依诊断及疾病治疗指南,结合医师临床经验自行制订抗生素使用医嘱。药师仅每月抽查部分处方以监督医师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1.2.2观察组实施药学干预,药师与医师依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结合该院实际及地区实际制定抗生素使用标准。①确定围术期使用抗菌药物的时机、用量、维持时间、给药方式。 ②药师深入到临床病房,在患者治疗期间参与到查房中,与医师实时研讨抗菌药物的使用,探讨科室用药合理性。 ③药师每月对科室内抗菌药物的使用合理性,包括用法、用量等进行调查,针对科室出现的用药合理性问题进行纠正。 同时将用药合理性、安全性作为科室的一项考核标准,如出现考核中未达标的问题,组织科室内所有医师进行学习,集中整改。 ④药师通过调查问卷调查抗菌药物在患者使用中的反馈,调查患者是否知悉自己有使用抗菌药物、是否明确抗菌药物的使用方法等,考察医师是否将抗菌药物的使用宣传到位。 ⑤抽查患者医嘱,发现存在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医嘱及时与当事医师沟通,如同一医师出现3 次以上问题,将问题报道至医师所在科室主任; 如还未能整改,交由医院医务处等行政部门进行干预指导。
①统计各组内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对比两组的抗菌药物使用率、不合理使用率。 其中抗菌药物使用率选择使用率前3 的抗菌药物作为研究对象,计算使用频率并对比。 不合理使用率,统计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原因,并进行总结性对比。
②统计两组手术感染发生率。
③统计两组患者用药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抗菌药物使用率、不合理使用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2。
表1 两组患者药物使用情况比较[n(%)]
表2 两组患者药物不合理使用率比较[n(%)]
两组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率对比[n(%)]
观察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
外科手术围术期使用抗菌药物的主要目的是预防各类感染的发生,但是由于过分追求感染的防控工作,导致抗生素的使用合理性受到极大的影响。 临床相关研究显示,外科手术围术期不合理用药类型有:①抗菌药物种类使用错误,此类错误发生的原因是未依据手术的类型,选择合适抗菌药物;②用药时机错误,这类错误一般是用药提前,在手术治疗过于提前的时间点使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③联合用药搭配错误,此类错误其原因是不明确药理作用机制,联合用药不仅不能获得理想的抗菌消炎效果,还增加了药物安全性问题;④维持时间错误,此类错误主要表现为抗菌药物使用维持时间过长,而过短较少发生[20-24]。相关学者研究提示,开展药学干预对提升外科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具有积极作用[25-27]。
药学干预,即在药师的指导、辅助下合理使用药物[28-31]。 该次研究针对的是围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在实施药学干预中,药师深入到临床病房,在患者治疗期间参与到查房中,为临床合理用药打下基础,通过学习、抽查及时发现问题,针对其中的问题加以沟通、指正。统计分析发现,该院药学干预前手术感染预防的主要药物是第一代或第二代头孢菌素,使用率达到了83.53%,这可能与头孢类药物的抗菌效果得到临床广泛认可有关。经药学干预后,第一、第二代头孢的使用率为58.02%,表明实施药学干预后,可降低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打下基础。而在后续的对比中,干预后观察组药物选用、用药时机、维持时间不合理使用率降至3.05%、2.67%、1.91%,显著低于对照组。证实通过实施药学干预能降低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发生率。而降低抗菌药物使用率及不合理使用率,从该次研究结果上看未对手术感染风险造成影响,对照组术后感染率为4.42%,对照组为3.82%,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国内学者在对739例妇科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应用药学干预,结果也发现干预后药物选用、用药时机、维持时间不合理使用率明显下降,发生率为6.3%、15.1%、15.1%,同时,术后感染发生率为1.0%,与干预前比较相近[11],与该文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该研究还发现,实施药学干预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下降,不良反应发生率对照组为16.87%,观察组为5.34%,国内学者在对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的119 名患者实施围术期药学干预,结果发现干预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由16.2%降至4.9%[12],与该研究结果相似,均表明实施药学干预,有助于提升药物安全性。
综上所述,药学干预指导外科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能降低抗菌药物使用率、不合理使用率,提升用药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