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杰
(本溪市卫生健康发展服务中心内科,辽宁 本溪 117000)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升、老龄化加剧,糖尿病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2型糖尿病(T2DM)属于慢性疾病,主要通过药物治疗、设备监测等手段控制血糖。随着新型胰岛素剂的产生,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方式也越来越多,有效控制血糖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生物合成人胰岛素注射液为预混人胰岛素,每天仅需注射两次即可控制血糖,广泛应用于糖尿病治疗中,但由于常规治疗起效缓慢,难以满足餐后血糖控制需求;门冬胰岛素注射液也为预混胰岛素,每天皮下注射即可控制患者血糖,但何种药物治疗效果更好尚无统一定论。有学者[1]提出,联合门冬胰岛素注射液、生物合成人胰岛素注射液治疗时均可有效降低血糖,提升疾病治疗效果。本研究选取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本中心收治的T2DM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究门冬胰岛素注射液、生物合成人胰岛素注射液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本中心收治的82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按照随机单双数法分为两组,各41例。对照组男12例,女29例;年龄35~70岁,平均年龄(52.50±1.47)岁;病程3~15年,平均病程(9.10±1.87)年。观察组男10例,女31例;年龄36~71岁,平均年龄(52.62±1.39)岁;病程3~17年,平均病程(9.25±1.48)年。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纳入标准:患者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对于糖尿病诊断标准[2];患者近期未使用胰岛素治疗;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晚期糖尿病并发肾功能损伤患者;严重心血管疾病患者;增殖期视网膜病变患者;肝功能受损或滥用药物患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使用美国Minimed公司生产的712型胰岛素泵连接导管、皮下埋置针头,依据患者不同分组泵入不同药物。起始剂量:患者体质量×0.5,或为原胰岛素总量80%。总剂量50%用于基础用药分配至24 h内,另外50%则分为3份,餐前大剂量注射。之后依据每天血糖监测调整基础用药量,餐前负荷剂量。每天餐后2 h、睡前、凌晨使用血糖仪监测血糖指标。
对照组采用胰岛素泵输注生物合成人胰岛素注射液(NovoNordiskA/S;注册证号X19990260)治疗。
观察组采用泵注门冬胰岛素注射液[诺和诺德(中国)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50073)]治疗。两组均治疗3个月。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血糖,包括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睡前血糖、凌晨血糖。②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包括皮疹、瘙痒、发热、肝功能损伤、低血糖。③比较两组临床改善指标,包括胰岛素用量、血糖达标时间、糖化血红蛋白。血糖达标标准:空腹血糖6~7 mmol/L;餐后2 h血糖7~10 mmol/L。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血糖指标比较 干预前,两组空腹血糖和睡前血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观察组空腹血糖、睡前血糖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血糖指标变化比较(±s,mmol/L)
表1 两组血糖指标变化比较(±s,mmol/L)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t值P值例数41 41空腹血糖干预前13.20±1.04 12.97±0.92 1.061 0.292干预后7.51±0.40 6.91±0.57 5.517 0.000餐后2 h血糖干预前15.50±1.35 15.08±1.54 1.313 0.193干预后8.90±0.66 8.05±1.54 3.248 0.002睡前血糖干预前9.54±1.34 9.62±0.80 0.328 0.744干预后7.64±0.71 6.25±1.40 9.749 0.000凌晨血糖干预前12.02±1.50 12.34±1.35 1.015 0.313干预后7.60±1.30 6.35±0.94 4.989 0.000
2.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两组瘙痒、皮疹及肝功能损伤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低血糖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
2.3 两组胰岛素用量、血糖达标时间比较 观察组胰岛素用量少于对照组,血糖达标时间短于对照组,糖化血红蛋白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胰岛素用量、血糖达标时间比较(±s)
表3 两组胰岛素用量、血糖达标时间比较(±s)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t值P值例数41 41胰岛素用量(U/d)39.60±3.19 35.20±2.41 7.047 0.000血糖达标时间(d)7.92±1.20 5.31±0.98 10.787 0.000糖化血红蛋白(%)7.60±1.60 6.72±1.25 2.775 0.007
2型糖尿病患者为胰岛素抵抗、胰岛β细胞功能缺陷及血糖调节能力降低所引发的血糖水平升高、血糖波动增大性疾病。随着血糖波动增大,并发症发生率会逐步升高,预后效果也会降低,且中老年患者会合并多种心血管疾病,低血糖极易诱发心脑血管问题,因此,控制患者血糖波动性为提升治疗效果的重要方法[3-4]。门冬胰岛素注射液与生物合成人胰岛素注射液均为常用血糖控制药物,但具体何种药物治疗效果更佳尚无定论,本研究对两种不同治疗方式进行分析。
门冬胰岛素注射液为超短效人胰岛素类似物,采用重组DNA技术将人胰岛素B链上28位脯氨酸替换为门冬氨酸,与天然人胰岛素其他方面相比结构完全相同[5-6]。皮下注射后可快速分解发挥自身作用,有效模拟用餐时胰岛素分泌,使用胰岛素泵治疗更近似生理性胰岛素分泌过程,进而控制血糖。生物合成人胰岛素注射液为生物合成人胰岛素注射液,无色澄明,主要通过基因重组技术利用酵母发酵生产。且生物合成人胰岛素注射液属于速效胰岛素制剂,注射后15~60 min即可发挥药效,可持续作用5 h左右[7]。患者需三餐前注射,接受治疗后虽可减少非生理性胰岛素曲线缺陷,但却会出现餐后高血糖、吸收后低血糖问题。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前,两组空腹血糖和睡前血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观察组空腹血糖、睡前血糖等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门冬胰岛素注射液可有效降低患者血糖,且患者血糖波动幅度也较小。分析原因为,门冬胰岛素注射液释放更为缓慢,作用时间较长,因此,可替代基础性胰岛素治疗方案。此外,该治疗方式所形成的曲线更接近患者生理条件下胰岛素分泌模式,继而有效控制患者24 h血糖水平[8]。该药物不仅可有效降低餐后血糖,而且可使血糖更为平稳,进而提升疗效。
糖化血红蛋白为血液内红细胞血红蛋白和血糖结合产物,为血糖检测重要指标,可有效反映患者近8~12周血糖情况,由于指标不可逆性、血糖浓度呈正比,因此,广泛用于疾病治疗效果分析。胰岛素用量可反映患者用药量指标;血糖达标时间可反映患者治疗效率。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胰岛素用量少于对照组,血糖达标时间短于对照组,糖化血红蛋白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使用门冬胰岛素注射液可有效减少患者胰岛素用量,且患者治疗后血糖控制效果更好,与门冬胰岛素注射液稳定性高有关。与其他学者研究结果相比,门冬胰岛素注射液治疗时可有效控制糖化血红蛋白水平[9-11]。
两组瘙痒、皮疹及肝功能损伤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观察组低血糖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分析原因为,门冬胰岛素注射液为合成药物,自身药效更为稳定,采用泵注方式治疗,时间控制更准确。正常生理性胰岛素曲线分为平稳的基础部分和餐时的高峰,但由于药物动力学局限性,普通胰岛素治疗方案无法精确模拟该曲线。人胰岛素起效慢,因此,常规治疗时患者需餐前30 min注射胰岛素,确保胰岛素水平高峰和餐后血糖水平一致。本次使用胰岛素泵注,依据患者不同时间段需求,制定药物注射时间,完全模拟患者胰岛素需求,使患者血糖控制更为平稳,因此,患者低血糖发生率更低。本研究中,使用门冬胰岛素注射液治疗患者血糖指标更为稳定,因此,无严重低血糖情况,由于两种药物均较为安全,患者并未出严重皮疹等问题。
综上所述,2型糖尿病患者泵输注门冬胰岛素注射液时可控制血糖,减少胰岛素用量,降低患者血糖达标时间,低血糖发生率更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