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常态化应急出版看编辑的能力与素质

2022-01-09 06:04孙葵葵
传播与版权 2022年1期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摘要]本文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例,阐述常态化应急出版对编辑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包括较高的政治素质和较强的社会责任感,敏锐的预判能力、科学策划能力、快速反应能力、流程管理和质量控制能力、资源整合能力、融合创新能力、立体化营销能力,以及拥有全球化视野等。编辑在日常工作中,应形成常态化应急出版意识,做好自身能力、作者资源和选题储备,为应急出版做好准备。

[关键词]常态化应急出版;编辑能力与素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近年来,国内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呈现高发趋势,特别是在卫生领域,H1N1禽流感、埃博拉出血热、登革热等传染病先后流行,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疫情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危害大,居近年疫情之首。在此背景下,及时、准确地针对公众关心的社会热点出版应急出版物,形成常态化的应急出版策划意识,已经成为出版社的基本出版能力[1],自然也成为编辑的基本出版能力。这里的应急出版是指在突发事件已经发生或正在进行的情况下,出版机构为应对突发事件、满足公众的知识需求、恢复社会秩序而进行的应急性、工具性的出版活动。与常规出版活动相比,应急出版具有突发性、同步性、出版周期短、针对性强、实用性强的特征。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的应急出版是引导公众消除认知不确定性、科学应对危机的手段[2],具有重要意义。其中,图书出版能更系统、全面、准确地传播知识;专家执笔更具权威性和可靠性;融媒体技术和网络版等多种出版形式,弥补了传统图书出版迟滞性、单一性不足,成为非常适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媒体传播形式。作为担负应急出版任务的主体—图书编辑,要在短时间内完成从策划到营销全部出版流程,保质保量地完成出版任务,无疑需要在能力和素质方面达到更高要求。本文试从九个方面就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出版对编辑能力与素质的要求进行阐述。

一、坚定导向,笃行责任

(一)坚守文化阵地

出版领域是我国重要文化阵地,是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编辑应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初期,当各种传闻真假难辨,引发群众恐慌时,要讲政治、观大势、谋大局、讲责任,保持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和时间赛跑,和谣言赛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编辑出版过程紧密结合,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和话语权[3]。

(二)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习近平总书记做出重要指示:“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4]编辑应密切关注、及时了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党和国家发布的政策、法规,学习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在方向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以较高的政治站位和大局意识,主动担当应急出版任务;对宣传文案严把导向关,杜绝出现传播错误;弘扬先进科技,讲好中国故事。

(三)及时回应公众关切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突发性、不确定性、灾难性等特征,会让人们措手不及,亟须心理支撑、知识武装和科学避险指导。图书编辑应及时回应公众关切,担当起向社会公众传递科学应对知识、抚慰公众恐慌情绪、正确引导社会舆情等方面的重要职责,在第一时间把党和政府发布的抗疫政策措施、医疗专家形成的诊治指南、疾控专家介绍的科学防疫知识等及时出版传播,使权威、科学的防疫知识得到普及,凝聚社会共识,维护人民健康。

(四)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出版企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市场特征,而且兼具公益性、公共文化特征,这一特殊属性要求编辑必须始终以社会效益为先[5]。社会效益、社会责任是出版人的历史使命,更应该成为编辑的价值追求[6]。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多家出版社紧急出版疫情防控出版物,以电子书公开上线、纸质书无偿赠送、数字平台免费开放等形式向公众提供服务,体现了图书编辑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责任意识。

(五)樹立使命感和责任心

编辑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铭记“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要求,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始终“把人民的生命和健康放在第一位”,牢记初心使命,践行社会责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策划出版具有宣传功能、文化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应急出版物,维护人民健康。

政治过硬是应急出版对编辑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只有明确了作为出版人的政治使命和社会责任,编辑才能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保持清醒、明辨是非,让“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成为其工作的出发点、克服困难的动力、考量工作价值的标尺。

二、敏锐预判,未雨绸缪

(一)及时获取信息

应急出版以应急为核心,为解决紧迫存在的问题而服务。要想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快速出版人民群众需要的图书,编辑要在第一时间捕捉到事件发生的信息。编辑要提高对传染病、中毒等可能威胁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信息关注度和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敏感性。当年谷歌公司通过对检索词条的分析,提前几周时间预测了甲型H1N1流感的暴发[7]。编辑也应保持足够的日常信息摄取量,为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启动应急出版赢得宝贵时间。

(二)准确做出预判

在信息时代,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信息大量涌现,传播速度快,同时呈现不全面、不准确的特点。在此情况下,编辑快速、全面、准确地研判各种信息,把握转瞬即逝的出版信息变得尤为重要[8]。特别是在重大疫情发生早期,病原流行病学特点未明晰,有效的诊治、预防措施还在观察、摸索中,编辑一定要具备甄别和研判能力,而这一能力则建立在高度的政治敏锐性、扎实的专业背景、高效的情报搜集和分析能力基础上,也有赖于与行业专家的密切联系、对分类用户需求的细微洞察。编辑只有及时、准确地掌握信息、分析情报,才能从中提炼着眼长远、更富有知识含量的选题,避免选题内容同质化、浅层化[9]。

(三)树立常态化应急理念,做好日常储备

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编辑要树立常态化应急理念和公共卫生意识,在日常工作中,应从以下三方面做好应急出版的储备。第一,编辑自身能力储备。编辑要加强对应急出版规律的研究学习,培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捕捉能力、舆情分析能力和选题策划能力;对应急出版流程和营销渠道了然于心;熟练掌握数字、新媒体、融合出版技能;熟悉流媒体平台传播手段。第二,作者资源储备。编辑要在日常出版中注意建立和维护与专家、学者的联系,熟知各专家的专长领域,遴选学术精深、年富力强的专家,建立专家数据库。一旦有需要,编辑迅速邀请专家对突发事件进行预测和研判,并组成编写团队。第三,选题储备。编辑平时要注重开发一些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普适性图书、长销图书,如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策划的“突发应急事件公众心理应对指南”丛书,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出版的《严重创伤救治规范》等。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编辑借助大数据技术分析舆情,了解突发事件潜在的发展走向,做好应急出版的选题与资源储备,才能为应急出版争取选题先机[1]。如人民卫生出版社在多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均快速反应,向国内推出科普、学术、国际、医学人文多个系列图书,就是得益于平时前瞻性地制订选题规划,做好重大传染病救治、防控的选题储备,积累丰富的相关领域专家资源和大数据资料[10]。只有平时厉兵秣马,方可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迅速行动,做好应急出版。

三、科学策划,合理布局

应急出版以解决突发问题为目标,编辑应更关注突发事件后公众急需了解的问题,紧紧围绕党和人民需求,以高质量的应急出版内容促成突发事件的快速处置和社会秩序的快速恢复。因此,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选题策划要特别重视时效性和精准性。

(一)时效性

策划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的图书选题时,时机把控十分重要。若过于超前,图书观点可能会很快被更新,失去价值,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在短时间内就更新了7版;若反应太慢,延误时机,会错过公众的关注点,使图书失去市场。根据事件的发展进程找准时机,在合适的时间段策划出版合适的图书,是对编辑策划能力的重要考验。

事件初期(形成期):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例,由于疫情的突发性和危害的严重性,此时要在尽短时间和最大范围内向大众宣传推广科学的疫情防控知识,做到“快”“易”“准”,即出版速度要快,内容简单易懂,找准市场的空白,做出创新性的作品[11]。

事件中期(持续期):民众已基本了解事件的原委,期望获得更加全面的事件信息,了解事件进一步发展。此时需要策划权威性、专业性、知识性、针对性强的图书[12]。

事件后期(平复期):疫情得到控制,但尚未完全结束。此时需要对抗疫经验进行总结,突出“专” “细” “精”特点,即转向专业性更强的学术专著;细分读者和市场,在灾难教育、个人健康管理、医学人文等方向拓展选题;针对盲人、儿童等特殊人群细分内容呈现形式;打造有质量、有深度、有持续影响力的精品力作[11]。

(二)精准性

应急出版因为没有充分的时间分析市场,很容易出现严重同质化现象。因此,编辑要拥有垂直领域全客户视野,结合自身优势精准定位,对应急出版由点及面,由科普到专业,由躯体到心理,由西医到中医,由科学到人文,由本土到海外,由数字到纸质,由单一到融合,全面覆盖,合理布局。以人民卫生出版社为例,其率先策划出版供大众加强自我防护的科普图书《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公众防护指南》,满足最大人群的急切需求,协同遏制疫情蔓延;随后陆续出版了面向临床医生的专业图书《实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护理手册》、中医经验案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医案精选》等,指导各地临床医生规范对新冠肺炎的诊疗,满足前线医护人员诊疗和护理患者的需求;紧接着推出面向全球输出中国方案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和诊疗指南(英文版)》,满足了世界各国的抗疫需求;复工复课阶段,适时推出《复工复课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自我防护读本》等,满足“内防扩散、外防输入、严防反弹”的防疫常态化需求。除了专业和科普方向,该社编辑还策划医学人文选题“致敬最美战‘疫’医务工作者丛书”,弘扬白衣战士临危不惧、大医精诚的崇高精神[13],在关注大众和医务人员同时,选题还关注特殊人群,如老人、儿童、盲人等。

同时,编辑只有具有对突发事件走向的准确判断,对目标人群需求的敏锐洞察,凭借科学策劃、合理布局,打出一套漂亮的“组合拳”,才能满足不同阶段不同人群的需求,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四、快速反应,并行推进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时间就是生命”对医学专业编辑来说一点也不为过。如广东科技出版社编辑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仅用了短短48小时就率先出版了全国第一本抗疫图书《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护》。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仅用3天便汇聚了300余种抗疫相关优质线上资源向公众开放,短期内组织直播培训百余场,免费培训抗疫一线医务人员30余万人次。无论是迅速重组开放知识资源服务平台,组织专家直播授课,还是紧急策划出版抗疫主题出版物,都要求编辑做到一个“快”字。平台开放需要快速锁定目标人群,迅速对存量和增量精品内容资源进行标引分类、碎片化再加工,重组形成凸显抗疫主题且便于获取的新的知识体系。应急出版编辑还要在最短时间内确定选题,以差异化需求为导向设计产品,及时为大众提供科学防护指导,为医务人员提供规范诊疗方案,为全世界提供宝贵中国经验。选题一经确定,编辑需要紧急联系专业、权威且富于实践经验的知名学者,约稿组稿,要组建一个专门应急出版团队,快速启动编校排印。同时,编辑也可采用优先数字出版策略,既节约印刷和运输时间,又方便获取与转发,能在最短时间内满足公众对疫情防控知识的渴求。有版权输出经验的编辑还可以同步紧急启动外文版及其版权贸易,向全球输出中国经验。

五、全程管理,把控质量

对出版准时性的强调和对出版过程中时间压缩的应对是应急出版的核心内容[2]。这往往需要实施多人、多部门协同作战。应急出版图书的责任编辑负责“作者—编辑—设计—生产—发行—宣传—传播”全链条管理,包括制订清晰的出版计划,提供良好的作者、编辑沟通平台,明确分工和职责,确保应急物资供应,提前联系印厂待命,同步制订宣传方案,做好应变准备等。因编校工作通常采用扁平化流程,实行边写、边发、边编、边排、边校的工作模式,责任编辑则要随时掌握工作进度,充分调动和管理好编校人员、数字技术人员、印制人员、宣传和营销人员等,在内部资源不足时,要善于借助外部力量[14]。这要求编辑具备良好的组织领导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计划实施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监督管理能力。

在应急出版情况下,常规出版环节被打乱甚至取消,但绝不能“萝卜快了不洗泥”。编辑要对整个图书出版流程实行精细化管理,在打乱的业务链条中,抓住每个关键节点,确保编印发业务流程各环节有机衔接、畅通有序、管理有力[10]。在内容把关方面,编辑除了必须具有医学背景,还要时刻关注新闻时事、医学信息更新,以确保书稿内容中关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性质、发展等描述与国家官方保持一致,确保书稿中的疾病相关术语名称、指南规范更新到最新版本,恪守严谨的治学精神,把好政治导向关、科学规范关[11]。同时,编辑要具有较强的专业水平,对学科深入了解,在流程中注意把好“一头一尾”,可提前进入编前工作,甚至参与作者编写工作,从源头把控质量;且前面薄弱的工序在后续过程中应加以增强,如增加校次等;还可采取先数字出版、再纸质出版的方法,争取更充分的时间确保纸质图书质量。总之,在快速出版情况下,编辑要尽其所能守住质量的“红线”。

六、挖掘内容,整合资源

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出版,除了推出主题图书、音像等产品,最常见的形式就是快速重组开放知识资源平台。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编辑通过系统梳理社内“中华医学教育在线”平台上所有图书、电子音像制品、电子期刊资源,对已有呼吸、重症、影像、检验、心理专业等领域所含抗疫相关资源进行挖掘、提炼和整合,快速重组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培训专线”模块,分设学术专区、科普专区和人文专区,将对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有帮助的学术和科普视频、PPT、文献、问题解答等322种优质资源对外开放[15]。这需要编辑对已有资源了如指掌,根据需要快速实现对资源的二次开发和最大化利用。此外,为适应当下人们更多地从移动端获取信息的习惯,编辑应对整块资源标引分类、碎片化处理,方便用戶在应急情况下对信息的精准获取和快速利用。

七、一专多能,融合创新

(一)做得专业,讲得科普

应急出版因突发事件而产生,明确的指向性、科普性和实用性是应急出版的主要特征,如果需要处理具有专业知识的问题,还要具有科普功能[2]。新冠肺炎疫情的抗疫主题出版涵盖了专业指导和科普宣传两大方面,一方面编辑要能跟公共卫生专家对话,了解专家的研究进展,协助专家完成临床经验分享、临床指南发布;另一方面编辑要能够以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形式向大众传播科普防护知识,出版纸质书、电子书、动画视频、有声书等多种形态,满足公众多样化阅读需求的科普出版物。

(二)做得纸书,上得直播

2020年绝大多数的出版社应急出版产品采取了电子书、网络出版物、有声书的出版方式。出版社也多采用数字出版先行,或数纸同步出版的形式。因此,图书编辑既要熟悉传统纸质图书的编校排印流程,又要掌握数字出版的素材设计和线上发布等相关技能,熟悉“纸质图书+音频或纸质图书+视频”等融合出版工作要点。此外,在新媒体发达的今天,编辑还要具备微信公众号内容制作、发布、推送,直播课监管、宣传[16],在线直播进行图书推介等技能,做到“一专多能”。

(三)用得“爬虫”,开得云会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应急出版中的应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应急出版”模式逐步形成。因此,编辑要掌握一定的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能够依靠互联网,以大数据为基础,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如“爬虫”)对市场数据进行收集、挖掘,实现智能选题策划;利用智能协同编校系统对体例、错别字、敏感词、标点符号、参考文献等进行智能校对,实现智能编辑加工、人机协同校对,创新编辑工作模式,实现应急出版内容生产的高效性和准确性。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出版机构采取远程办公,编辑参加线上编写会,在线上进行编辑加工和完成各项审批流程,以共享方式与其他编辑协同工作。这倒逼编辑精进远程办公的工具应用技能,以随时随地高效投入工作。

八、创新营销,立体宣传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出版物具有应急性、工具性特点,其营销也要保证一定的公益性和普及性。编辑在营销中应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原则,根据营销渠道做好多种形式产品设计,充分利用新媒体、流媒体等跨界合作,进行立体宣传。

(一)公益优先,双效双赢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二十九条规定:新闻媒体应当无偿开展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自救与互救知识的公益宣传[17]。在新媒体时代,出版社也具有更多的新闻媒体属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出版必须做到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在出版模式和宣传策略上,编辑要坚持一定的公益性,将电子书、网络读物等免费向大众在线开放,确保传播效果,然后再考虑利用移动端营销、粉丝营销等方式将流量变现,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起来[8]。

(二)立体传播,契合渠道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各出版社广泛开辟电子书、有声书、音像制品、线上培训课程等数字化产品市场,呈现“一个内容创意、多种产品形态”“纸数同步出版、国内外同步传播”的特点。其传播途径依托于先利用微信、微博、官方网站先声夺人,再由各大自媒体、线上知识服务平台接力的“递进、多维、立体传播”模式[18]。这要求编辑在策划之初,就要考虑让出版形式契合传播渠道。面向大众的出版物要适合科普宣传,其内容设计也应符合目标人群需求,利于分类营销。如《疫情防控居家健身指南》根据适学性需求,设计以图文为主,提供视频二维码,可实现在线视频教学。这种差异化的出版产品,可满足不同人群的信息需求。

(三)跨界合作,借势发力

编辑要善于跨界合作,在内容建立、数据共享、资源整合方面借势发力,合作共赢。如有声绘本《妈妈要去打怪兽》在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100多家新媒体平台投放,音频版在喜马拉雅、蜻蜓FM上线,电子书在当当、京东等平台同步上架。编辑要能够融入互联网和线上社群,借助其他平台开展直播带货、读书分享等新型营销活动[9]。

(四)精准推送,多样满足

在个性化知识服务方面,编辑要能够充分利用互联网传播的优势,通过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深入了解用户,准确把握市场,提供精准知识推送服务,满足读者在不同条件和环境下的多样化需求。

九、开拓国际化视野,担当文化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19]我国的编辑都应担当起“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的文化使命。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客观、准确、系统地向国外公众传递科学的防疫措施和经验,是避免西方国家刻意扭曲、抹黑我国形象最好的方式[1]。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应急出版的防疫出版物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被紧急译成14种语言[16],在全世界数十个国家出版,为全球抗击疫情贡献智慧和力量,树立了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因此,编辑应该开拓全球化视野,树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熟悉紧急启动外文版翻译、加工和版权洽谈、合同制订等版权贸易的流程与要求,了解苹果电子书、赛阅、知网海外平台等国内外知名数字阅读平台,通过及时输出和宣传应急出版物,让全球共享中国经验、中国方案和中国模式。

十、结语

应急出版能力是出版社经营水平的表现,也是评价出版社出版能力的核心指标之一[1],而出版社的能力是由编辑的能力决定的,后者直接决定了应急出版产品的创新力、竞争力和影响力。由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的应急出版要保证效率、质量,更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对编辑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除了具备医学学科的专业能力、编辑出版的业务能力、突破创新的研究能力和自我提升的学习能力,编辑更需要政治素质高、信息素养好、市场意识强、反应速度快、国际视野宽。这就要求编辑在平时工作中注重加强政治学习,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夯实编辑基本功,做好作者和选题资源积累,积极拓展新视野,努力学习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新技术,热情拥抱互联网,勇于尝试新型营销手段,广泛开展跨界合作,在实战中不断总结、提高,形成常态化的应急出版意识,培养精细化应急出版管理能力,追求个性化、精品化产品目标,为下一个应急出版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周华清,郑骋.基于新型冠状病毒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出版思考[J].出版发行研究,2020(04):5-10.

[2]王军峰.作为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应急出版:理论阐释与社会价值[J].编辑之友,2020(07):38-44.

[3]王舒.新时代强化出版编辑政治素养刍议[J].出版广角,2021(07):55-57.

[4]习近平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 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 李克强作出批示 [N].人民日报,2020-01-21.

[5]韦洁琳.论新时代编辑的自我修养[J].出版广角,2021(01):56-58.

[6]王斌会.新媒体时代突发公共事件中出版企业社会责任与社会效益契合探析[J].科技与出版,2020(03):96-98.

[7]李海凌.大数据时代医学出版的选题策划[J].中国编辑,2014(03):43-44.

[8]时玲玲.公共突发事件中的应急出版[J].新闻研究导刊,2020(11):160-161.

[9]李娜,王凤廷.公共突发事件中的应急出版:以新冠肺炎出版物为例[J].现代出版,2020(02):86-88.

[10]杜贤.“后疫情”时代的总编辑出版战略[J].中国编辑,2020(10):34-38.

[11]药蓉,王凤廷,董采萱.关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图书选题策划的思考[J].出版广角,2020(07):33-35.

[12]周清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民众信息需求与图书出版对策研究[J].出版科学,2021(04):53-62.

[13]杜贤.执笔出征 出版上阵 知识服务 科学战“疫”: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出版实践和创新探索[J].中国出版,2020(13):14-21.

[14]李芳宇.建立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出版工作机制的探讨[J].传播力研究,2020(05):127,129.

[15]裴燕,王佳家.疫情期间专业出版社知识服务实践路径[J].中国出版,2020(14):56-58.

[16]杨燕.从应急出版看出版人的责任和担当:以新冠肺炎出版物为例[J].今日印刷,2020(09):43-45.

[17]新华社.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 第六十九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EB/OL].(2007-08-30)[2021-10-07].http://www.gov.cn/ziliao/flfg/2007-08/30/content_732593.htm.

[18]张志林,刘华坤.抗击疫情出版服务快速响应特点鲜明[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21-01-18.

[19]新华网.习近平: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EB/OL].[2014-01-01](2021-10-07).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0101/c1001-23994334.html.

[作者簡介]孙葵葵(1968—),女,江苏南通人,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编辑,副编审,高级编辑(数字编辑)。

猜你喜欢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从当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微生物和免疫学教改的思考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访问题研究
基层疾控中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实践
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法制管理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微博、微信的议题呈现异同
佳木斯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及运行机制研究
基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卫生应急人力资源管理分析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微博、微信的议题呈现异同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管理的新思考
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教学方式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