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作为一种精神支柱,对语文教育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而学好语文则可以产生更加持久、坚定的力量。二者相互促进,研究文化自信对语文教育发展的意义和作用离不开中国语文教育史,也离不开国际大舞台,只有在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前提下不断与外国文化相互融合与借鉴,才能让语文跟上时代的步伐,走上更广阔的空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养学生民族认同感的摇篮,通过学习语文,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让中华文明走出去,迈向更高更广的舞台是语文教育的重要使命和最终目标。
关键词 :语文教学;发展过程;学习方法;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要想学好语文,学习兴趣、好的学习习惯等都非常重要,有人感到学习语文很吃力,我想主要是由于没有掌握正确的方法,没有拥有一把打开语文之门的金钥匙。学好语文,要注重培养学习兴趣,养成好的学习习惯,积累学习方法,增强学习能力等。
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有一句名言:“语文是百科之母。”张志公先生曾说过:“阅读不仅仅是学习和继承前人或他人知识,它还将影响到人类社会现实的和未来的生产、生活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的确,阅读是学习之父,语文之根。阅读能力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学会阅读,才能生存,才能发展。因此,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必须教给学生最基本的阅读方法。阅读的方法很多,包括精读、略读、速读、跳读以及查阅参考资料、使用工具书和正确处理提示、注释、思考练习和单元知识的方法;阅读时思考分析、归纳总结,准确地理解读物的内容与形式,把握文章的中心与实质的方法等等。不管是“朗读、默读、精读、略读、跳读”,还是“品读、参读、研读”,教师的作用始终是“导”,即教师不是拿现成的方法交给学生,而是领着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领悟运用掌握阅读的方法,获得阅读的技能,培养和发展他们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1950年8月1日,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发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及中等学校暂行校历(草案)令》的公布,一个崭新的学科名——语文,庄严诞生。除1956年3月19日至1958年3月8日语文被分设为汉语和文学两科间隔两年,一直沿用,已经51年了。然而,由于51年来新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空前迅猛,加上“文革”的遭折,语文学科竟连个“科学定义”都还没有!因此,51年来语文教育界见仁见智、莫衷一是,应试教育的白热化浪潮现将语文教育推倒了业内外人士公认公愤的“少慢差费”困境之中。说学习方法,“语”为话语,“文”为文字。其实与学习习惯有许多交叉之处,比如:抄录精彩片段,吟诵古诗,随时写下精彩瞬间等等都是好的学习方法。语文学习重要的就是积累与运用,上面的那些方法都是积累的重要手段。我们运用语文知识可以说是包罗万象,可用在诸多方面,譬如:社交、写作、演讲……无不与我们密切相关,有人学习语文很有一套,但运用时却是茶壶里装饺子——倒不出来。其實学的目的就是用,这是纲。由于方法因人而异。学习能力是渐渐培养和积累的。有人说鲁迅的文章很难懂,其实就是因为没有找到突破口,我们理解一句话一定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及上下文语境,这样你才会将难题迎刃而解。学习要重视基础能力巩固,首先要谨记一些写法、修辞及符号的用意,只有这样坚实的基础,才可去拔高。“欲速则不达”学习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日之功,需要持之以恒。
当然,语文学习、复习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平时点滴的积累,需要自己心想和手写不断实践、不断积累、不断磨合的过程。我的学习方法也是长期学习、复习中总结出来的,正确有效地应用这些方法也需要循序渐进地进行。
对于中小学生来讲,全面发展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非常必须的。但每个人天生就有各有所长,有人擅长记忆,有人擅长逻辑推理,有人擅长动手实验,有人擅长运动,有人擅长音乐艺术等等。而正是因为这样,人类社会才如此丰富多彩。正如中国古诗所言:“天生我材必有用”、“不拘一格降人才”。我们的基础教育在全面培养学生的同时,也要创造条件引导和让学生发展自我特长,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为孩子更好的成才提供最好的教育。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坚定的信心。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谈到中国传统文化,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与尊崇。可见,文化自信根植于传统文化,是对传统中国语文教育的准确概括与凝练表达。
文化自信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并贯穿于整个中国语文教育发展之中。中国语文教育发展历史脉络有自己独特的规律,根据曹洪顺、冯守仲《语文教育学》,将中国语文教育发展史分为传统语文教育期、现代语文教育期、当代语文教育期。传统语文教育期以1904年语文单独设立学科为分界,之后至新中国诞生前为现代语文教育期,建国以来至今为当代语文教育期。在传统语文教育期,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政治与语文教育相结合,文人要想走向仕途,就必须接受教育,最直接的体现便是儒学与科举考试相结合,儒学教育伴随着科举制度的起伏而兴衰。传统语文教育期的内容以文言知识和文学为主,从夏、商的“六艺”到孔子编订的六经,尤其是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后,儒家经典教育一直占领了整个封建教育期,这些以听、说、读、写为主要内容的教材与当今语文育人功能有着密切的联系,当科举制度产生以后,其以儒家经典、诗赋的考试内容及以帖经、墨义、口试、策问、诗赋为主的考试方法皆与语文密切相关。唐代考试科目中的明经、进士两科以《五经正义》为主,而《孝经》和《论语》则是参加科举考试者必学的两门课,宋代在“兴文教”的政策之下重用士人,把科举制度推向高潮,儒学也随之兴盛,明代则把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这些语文教材料自成为正统选拔人才的主要内容以后便垄断了整个中国封建教育时期,并培养出历代“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文人士大夫,这些传统语文教材既重视道德的培养,又重视文化知识的传承,成为了中国文人的精神支柱,塑造了中国人的脊梁。可以说整个中国传统语文教育期就是整个中国传统教育期,要考究文化自信的来源,必然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和语文教育。
现代语文教育期,语文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登上中国教育史的舞台,教育界力图以“教育救国”不断向西方学习,引进除传统古文外的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政治学说,张之洞在“西学东渐”的社会环境上提出“中体西用”的教育观,把“中学”修身,“西学”修体的作用结合起来,使得“中学”与“西学”在融汇的同时,“中学”有保持了自身的独立发展。严复在“中体西用”的基础上肯定了西方文化的先进性,继而提出“体用一致”的教育观,其对传统中华文化进行一定的淘汰,保留具有民族特色的精华作为教育的母体,其他教学内容向西方学科倾斜,使得教育在保留中华文化血脉的同时实现“救亡图存”的救国目标。此外,这一阶段,随着外来教会在华的办学,教学对象由官僚子弟向平民阶层靠拢,女子教育也逐步兴起,相比于传统教育时期只有男性拥有接受教育的资格,现代教育期的中国女性也拥有了受教育权。在教学法方面,也一改传统语文教育期的“先生”释读,学生听、写、诵的单调模式,引进了西方的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文纳特卡制等教学法来创设课堂的民主氛围,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合作精神,使得教学更具民主性。学制方面,也通过学习西方先后颁布了壬寅学制、癸卯学制及壬子癸丑學制,使得教育更加科学化。总之,这一时期,随着国门打开,中国通过主动向西方学习,来不断优化教育的发展模式,使得中国语文教育在吸收外来优秀文化的同时,还保持了自身的民族特点,并根据时代需求不断去粗存精,成果丰硕。
我认为语文之所以是万科之父,一是因为所有学科知识的记载和传承需要语言文字为载体,没有文字的学科好像是不存在。二是语文学科包罗万象,几平所有学科都能够在不同的文章中涉及。如《红楼梦》里面涉及到文学哲学、史学经济学、心理学、中医药学等领域。三是很多学科的启蒙都是在语文课本或文学作品里,语文老师除了教授语文文字外,还需要对涉及的其他学科知识做一个铺垫式的简介。但很多理科领域对语文水平的要求并不苛刻,掌握常用汉字,加上专业术语的理解就基本上可以了。但语文水平越高对其他学科的学习是越有利的,特别是在论文及其他学术文章的写作上。
所以,在日常的学习中,作为学习的个体一定重视语文的基础学科的重要性;作为学习的参与者家长,也不要一个语文不好就不了了之,而是要针对不好的原因拿出解决的方法,基础学科解决了,其他学科才可能顺利解决。这个问题是对学科的认识问题和对症下药的问题,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1] 刘国正. 我的语文教育观[J]. 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2021,4(1):3-7,29.
[2] 张丽晗. 我观中学语文教育[J]. 文教资料,2021(17):220-221.
[3] 辉艳红. 语文教育与文化自信[J]. 文学教育(下),2021(9):52-54.
[4] 顾之川. 试论胡乔木的语文教育思想[J]. 课程.教材.教法,2020,40(3):23-27,88.
[5] 龚孟伟. 语文教育:人化、文化与德化[J].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1):75-80.
[6] 王金桂,王晓明. 语文教育:从基因传承到品位提升[J]. 中小学教师培训,2021(8):51-55.
[7] 陈杰. 新时期个性化的语文教育[J]. 散文百家,2021(6):150.
[8] 任雅玲,王海峰,李莉莉. 传统语文教育的当代价值 ——《中国传统语文教育智慧》的多维阐释[J]. 出版广角,2021(5):94-96.
[9] 顾之川. 迎接语文教育新时代[J]. 课程.教材.教法,2018,38(6):4-8.
[10] 屠友祥. 语文教育与人文浸润[J]. 中国教育学刊,2004(4):21-23.
[11] 李宇明. 语文现代化与语文教育[J]. 语言文字应用,2002(1):34-40.
作者简介:张宇宁 1998.04.06 男 汉族 吉林省安图县 无 硕士研究生 延边大学(吉林省延吉市136200)中学语文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