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华
(辽宁省鞍山市第三医院,辽宁 鞍山 114032)
心律失常是心内科常见的一种疾病,是心动过缓、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早搏、心房颤动等问题的统称,主要由心窦房结异常激动传导的缓慢或阻滞传导所致,如药物中毒、神经功能紊乱、心房颤动和扑动、心室颤动、室性心动过速、各种器质性心血管疾病、电解质失衡、酸碱平衡失调等造成[1]。心律失常会对患者的身体健康与精神造成严重的损伤,显著降低患者生活质量,为患者带来较大痛苦,甚至威胁患者生命安全[2]。心律失常患者仅接受治疗是达不到完全治愈的目的,还需要加以科学的护理方式,才能达到治疗目的。本文选取100例患者进行研究,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诊治的100例心律失常患者为研究对象,时间为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患者主要包括室性早搏、束支传导阻滞、房性早搏、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心动过缓等。观察组中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龄43~78岁,平均年龄(60.31±2.17)岁;其中室性早搏8例,束支传导阻滞7例,房性早搏10例,室性心动过速13例,房室传导阻滞12例。对照组中男性26例,女性24例,年龄44~78岁,平均年龄(60.72±2.26)岁;其中室性早搏9例,束支传导阻滞6例,房性早搏12例,室性心动过速12例,房室传导阻滞11例。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符合相关心律失常诊断标准检查确诊为心律失常的患者。②无精神智力认知障碍、能够正常交流、配合治疗者。③无家族遗传病史者。④无肝肾功能严重受损、不全者。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脏器疾病、高血压患者。②伴有严重心理疾病、精神疾病患者。③配合性低或中途主动退出者。本研究已告知多有患者及家属知悉,签署知情同意书,报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后实施。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P>0.05,可用于对比。
1.2 方法 患者就诊后,热情接待患者,耐心回答患者的问题,协助患者办理好入院手续,完成血液常规检查,心电图检查等。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按照规定按时巡视病房,叮嘱患者配合医师治疗和按时服药,向患者讲解围手术期注意事项,叮嘱患者按时休息等。
观察组患者采取舒适护理,内容如下。①健康教育:护理人要用通俗易通的语言向患者介绍心律失常疾病的相关知识,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了解疾病治疗方案、护理方式以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等,使患者做好治疗准备。②环境护理:良好的环境非常重要,不同患者有不同的生活喜好,对舒适的标准不同,因此对环境的要求也不相同,良好的环境能使人心情愉悦,提升患者住院感受,提升舒适度,加快患者的恢复速度,可以在房间放置绿植等;护理人员向患者或家属告知要保持房间通风良好,控制室内温度和湿度,将房间内的湿度调至50%,温度调至23 ℃左右,定期对房间进行消毒处理,保证房间的干净与安静。③饮食护理:护理人员要向患者及其家属强调科学饮食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叮嘱患者及家属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少食用油腻、油炸、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多食用新鲜水果和蔬菜,多食用低脂、富含维生素、少盐等易消化的食物,少吃多餐等。④心理护理:由于对疾病的不了解,患者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护理人员要以热情、友好的姿态面对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多和患者进行沟通,并从沟通中评估患者心理状态以及患者需求等;护理人员在准确评估患者心理状态后,根据患者性格爱好针对性的进行疏导,可采用转移注意力、自我调节、向患者讲述成功案例等方法缓解患者不良心理,同时尽量满足患者合理需求,给予患者适当的关怀与情感支持。⑤病情观察: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电图、脉搏等,叮嘱患者家属密切观察患者病情,用药后不良反应。如患者出现头晕、气促等不良状况,及时向护理人员反应,进行治疗。协助患者寻找舒适体位,帮助患者调整。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度采用自制调查问卷表进行,护理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总分100分,得分越高,护理越满意。并发症包括休克、心绞痛、脑栓塞、心力衰竭等。
1.4 统计学方法 用软件SPSS21.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行t检验;计数采用率(%)表示,行χ2检验;当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96%(48/50)]明显高于对照组[82%(41/50)](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n(%)]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对比 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状况,观察组患者休克、心绞痛、脑栓塞和心力衰竭的并发症发生率为8%,对照组患者休克、心绞痛、脑栓塞及心力衰竭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0%,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对比[n(%)]
心律失常是临床上一种较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在心血管疾病中发病率高,病情发展快,可能因突然发作而发生猝死[3]。心律失常是可单独发病,也可与其他心血管疾病伴发,为患者带来较大痛苦,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影响[4]。药物中毒、各种心血管疾病、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衡是导致心律失常发生的主要原因[5]。心律失常发病时,若不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极易发生死亡,在治疗的同时,护理也同样重要。
舒适护理是一种以患者为中心的新的护理理念,要求护理人员设身处地的为患者着想,照顾患者个体感受,为患者提供舒适、愉悦的住院体验[6]。在心律失常的治疗中,由于疾病带来的种种不良反应,严重影响了患者的体验,会让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产生各种负面情绪,甚至出现抵触情绪,不利于临床治疗工作的顺利实施[7]。因此,在治疗过程中为患者提供优质全面的护理服务,对提升患者的体验度是十分重要的[8-9]。舒适护理在护理过程中重视患者满意度与舒适度的护理模式,主要内容包括:健康教育、环境护理、饮食护理、心理护理、病情观察等[10]。通过健康教育使患者正确认识疾病,积极配合治疗;环境护理为患者创造干净、舒适的修养环境,能使患者心情愉悦,保持身心健康,促进恢复速度;心理护理能够消除患者不良情绪,建立治疗信心,且通过沟通,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减少医患纠纷概率[11-12];饮食护理促使患者养成科学、健康的饮食习惯,正确饮食,有益于患者康复。舒适护理从环境、心理、生活等各个方面为患者提供服务干预,从而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和满意度[13]。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满意率为96%、对照组为82%,观察组护理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为8%,对照组为30%,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少于对照组,P<0.05。
综上,给予心律失常患者实行舒适护理,效果良好,能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减轻患者抑郁、焦虑评分,值得在临床中应用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