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艳妮
(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急诊科,辽宁 沈阳 110024)
急性创伤主要是指患者遭受暴力打击以及猛烈碰撞等外界意外因素所致的身体严重性创伤,受到严重创伤后患者会存在器官损伤、功能性障碍以及休克等症状,同时若出血量过大还会导致患者血液循环量降低,若患者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极易引发感染、水电解质紊乱、出血性休克及脏器功能衰竭等并发症,若救治不及时,甚至会直接危及患者生命安全[1]。由此可见,积极采取科学合理的护理配合,对提高急性创伤患者的救治效率以及最大限度确保患者生命安全尤为重要[2]。为此,本篇文章中将急性创伤患者应用集束化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进行了详细研究分析,希望能为临床治疗急性创伤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数据,具体研究内容见下文。
1.1 一般资料 病例选取时间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患者病症为急性创伤,病例数为68例,分组方式采用电脑随机选取法,将所有患者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4例,进行护理研究。其中,观察组中包括18例男患者和16例女患者,年龄在21~65岁,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3.02±2.52)岁;对照组中有19例男患者,有15例女患者,年龄在21~66岁,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3.52±2.23)岁,两组患者的临床一般资料经对比后发现,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经检查核实参与本次护理研究的所有患者均符合急性创伤急诊救治标准,所有患者和家属均详细了解了本次护理研究内容及意义;纳入的患者智力和语言功能均为正常,且无任何精神性疾病;所有患者及家属均自愿参与本次护理研究,并且能积极配合完成所有护理流程;排除标准:排除智力及语言功能完全丧失的患者;二次转诊患者;患有严重精神疾病、心血管疾病、肝脏肾脏疾病以及恶性肿瘤疾病的患者;无法积极配合的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配合,入院后护理人员要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及时做好创面清理消毒处理,遵医嘱给以相应的护理措施,并告知清醒患者和家属相关注意事项,协助医师完成临床治疗。观察组患者实施集束化护理干预,内容如下。①首先组建护理小组,小组成员要通过全面的护理培训及考核,确保小组护理人员对急性创伤的急救护理知识与技能达标,并分析急性创伤护理要点及存在的危险性,制订出针对性的护理方案,确保给予患者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3]。②首先要详细评估患者病情、心理状态以及疼痛程度,为其制订针对性的护理方案,及时给予意识清醒患者心理干预,做好情绪安抚工作,避免不良情绪影响救治效率;并告知家属多与患者沟通,随时给予患者鼓励安慰,通过语言交流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遵医嘱给予相应的急救药物;同时要为创伤严重患者开通绿色通道,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做好相应的急救措施,并协助患者快速完成各项检查,确保患者在最短时间内接受有效治疗。③患者救治完成后,护理人员要根据对患者病情进行分级,按病情级别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以便更好掌握患者病情变化,同时要加强巡视次数,由临床医师和护士每日循环进行病情监护,最大限度减少患者并发症发生;病房护士要用简单易懂语言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及健康教育,详细告知患者和家属相关注意事项,改善患者和家属的不良情绪,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和家属的配合度[4]。④疼痛护理:严重疼痛是急性创伤患者主要临床症状,因此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要详细掌握患者疼痛程度,通过语言交流、手势鼓励和倾听舒缓音乐等多方面干预措施,分散患者对疼痛的注意力,从而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尽量减少患者使用镇痛药物的概率[5]。⑤加强日常监护力度:督促患者要按时服药、科学合理饮食以及确保充足睡眠,从而提高身体恢复速度;同时加强床边护栏处理,随时提醒患者及家属相关注意事项,在床头悬挂防跌倒提示牌及发放宣传教育手册,增强家属和患者的安全防护意识,避免患者意外发生[6]。
1.3 观察标准 记录两组护理治疗期间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患者生存质量评分应用Spitzer量表进行评估对比,评估满分为100分,总分值越高则证明生活质量改善越好。应用视觉模拟(VAS)疼痛量表评估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疼痛度,并将其结果进行对比,总评分值为10分,最终得分越低表示疼痛越轻。
1.4 护理效果判定标准 患者通过护理配合后,可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有效治疗,救治后无并发症发生,心理状态保持良好,最终康复速度较快为显效;患者护理治疗后救治时间有所缩短,病情控制良好,有轻微并发症发生,心理状态明显改善为有效;护理治疗后患者发生严重并发症、致残或死亡为无效。护理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描述,行t检验,计数数据描述用[n(%)],行χ2检验,当组间数据对比差异P<0.05时为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护理治疗有效率 护理后两组对比发现,对照组患者最终的护理效果并不理想,最终护理治疗总有效率仅为82.35%,发生的并发症高达23.53%,而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治疗总有效率较高,结果达到了97.06%;并发症发生率仅为5.88%;两组数据对比差异较大,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见表1。
表1 组间护理总有效率和并发症对比情况[n(%)]
2.2 对比两组患者各项计量指标 两组患者护理前的疼痛与生活质量平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组间数据对比已存在明显差异,相比之下观察组患者疼痛显著减轻,生活质量也得到显著改善,两组之间的数据差异统计学意义显著(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疼痛程度及生活质量评分对比详情(分,)
表2 两组患者疼痛程度及生活质量评分对比详情(分,)
急性创伤在临床急诊科的发病率较高,其属于一种病危重、病情发展快、并发症多以及病死率高的外伤疾病,若患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治,会增加患者的致残率及病死率。而由于该病的发生突然,患者易出现严重焦虑、恐慌及不安等不良情绪,加之创伤后所产生的严重疼痛会对患者的血压及心率造成一定的刺激,因此会加重病情。所以,针对急性创伤患者积极采取科学合理的护理配合,对于提高临床救治效率和最大限度确保患者生命安全尤为重要[7-8]。为此,在近年诸多临床相关研究中,将集束化护理应用于急性创伤患者救治护理当中,并已在临床应用期间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护理效果。
集束化护理是通过结合循证护理措施演变而来的一种新型护理模式,是临床针对各类难治性疾病常采取的一种护理方法,通过组建护理小组,并通过对小组成员进行培训考核,从而提高了护理人员的急救护理能力以及岗位责任意识,并通过分析掌握急性创伤的临床特征及存在的危险因素,制订出科学合理的急救护理方案,致使患者到达医院后能够迅速开展护理计划,并根据患者病情开设绿色通道,从而提高临床救治效率[9];在护理救治过中及时对意识时清醒患者采取了有效的安抚,使其不良情绪能够得到尽早改善,并通过语言交流减轻了患者疼痛程度,从而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在救治后通过对患者病情进行分级管理和加强日常监护力度,从而最大限度控制了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提高患者身体恢复速度[10]。
其中,心理护理方面因为急诊患者发病快、病情变化快、病情重、病情复杂、心理准备少,需采取最迅速、最有效的措施减轻症状,维持重要器官功能,为进一步治疗争取时间。但是急症患者常因紧张、焦虑恐惧加剧,或因消极、悲观愤怒而不合作,影响治疗措施的实施[11]。紧急创伤通常是由意外、车祸和人体损伤引起的,包括伤口出血、疼痛和正常的生理功能障碍。当代医学从生物医学模式向心理、社会、生物医学模式的转变,使护理工作在完成创伤护理的同时,也为患者提供身心、心理、社会等综合护理。临床表现为突然发病、病情严重、变化迅速等。若抢救不及时或处理不当,会导致致残甚至危及生命。患者因受伤及心理素质的不同,来医院后心理反应不一[12-13]。精神损害患者的心理反应多种多样,包括紧张、恐惧、焦虑等。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是手术成功的重要前提和保证。医学工作者必须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素质,提高心理护理知识技能。根据急症、急症、急症等急症的特点,结合患者的各种心理状况,积极灵活应对,进行科学有效的心理护理,使患者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变被动接受为主动配合,最大限度提高医疗质量,促进患者早日康复[14]。
而病情的护理也是集束化护理的重要内容。它是一门多层次的实践性很强的课题。做好护理诊断,对患者进行快速准确的抢救是必要的。医院急救或住院时,护士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迅速做出反应[15]。第一次从受伤现场迅速抢救出伤员,及时做出伤情判断,观察患者精神状态、肤色、呼吸、血压、脉搏等情况,进行初步诊断。对心脏和呼吸骤停的患者,立即进行徒手的CPR,并让他们戴上面罩呼吸氧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行除颤。创伤患者应进行止血包扎。对骨折患者,应选择正确、合理的固定方法,并尽快将伤者送往医院。最终,在运送伤员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进行现场救治后的转运[16-17]。
在此次研究结果中也显示,观察组患者在集束化护理配合下,其临床救治效率显著提高,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疼痛程度以及生存质量改善显著,各项指标结果均已显著优于常规护理。
综上所述,在急性创伤患者救治期间实施集束化护理措施可有效提高临床护理救治效率,减轻患者病痛折磨,并能有效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最终使患者的病情得到良好控制,提高患者的身体康复速度及生活质量,该护理模式建议在临床护理中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