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刘宝,乔继冰
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市人民医院(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宿迁医院)儿科,江苏宿迁 223800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是临床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呼吸性疾病,多见于早产儿,以皮肤青紫、呼吸困难、呼气性呻吟等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 如果未能给予患儿及时、有效的治疗,就会加重病情,引起呼吸衰竭、肺功能障碍等病症,严重危及患儿生命健康[1-2]。 现今,临床尚无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特效方法, 多采用机械通气法治疗,其中无创正压通气就是最为常用的方式,能够取得一定的临床疗效,但并发症发生率比较高,所以,临床应积极探索一种有效的辅助药物,以此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儿预后[3]。 肺表面活性物质是一种复杂的脂蛋白,具有减小肺泡表面张力的功效,在炎症控制与肺部感染预防中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4]。 基于此,该文方便选取2019 年1 月—2021 年7 月期间该院收治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68 例为研究对象, 探讨无创正压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的治疗效果。 现报道如下。
方便选取该院收治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68 例为研究对象,遵照抽样法随机分为两组,其中34例为对照组,34 例为观察组。纳入标准:符合《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诊治》[5]中有关标准;患儿家属知晓研究目的,签订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伴有先天性心脏病;伴有先天畸形染色体疾病;伴有胎粪吸入综合征;临床资料缺失。 对照组:女患儿14 例,男患儿20 例;最小胎龄30 周,最大胎龄36 周,平均为(32.25±1.01)周。观察组:女患儿15 例,男患儿19 例;最小胎龄30 周,最大胎龄36 周,平均为(32.32±1.02)周。 对于上述数据资料,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应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 即采用新生儿呼吸机治疗,通气模式选用同步间歇指令,通气频率设定为30~45 次/min,氧流量设定为4~6 L/min,吸氧浓度设定为50%~80%,气道峰压设定为16~25 cmH2O,呼气末正压设定为4~5 cmH2O。在治疗期间,对患儿体温、心率等体征予以严密监测。 观察组应用无创正压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国药准字H20052128;规格70 mg/支)治疗,加温至患儿体温,经由气管插管滴入,剂量为200 mg/kg,无创正压通气方法与对照组一致。
①临床疗效[6]:患儿症状基本消失,X 线检查显示肺部纹理清晰,判定为显效;患儿症状明显缓解,X 线检查显示肺部阴影明显缩小,判定为有效;患儿未达到以上标准,判定为无效,有效率与显效率之和为总有效率。②血气指标: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分压(PaO2)、血氧饱和度(SaO2)。 ③治疗情况:症状缓解时间、氧疗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 ④并发症:肺出血、脑室内出血、气胸。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n(%)]
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PaCO2、PaO2、Sa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PaCO2、PaO2、SaO2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气指标水平比较(±s)
表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气指标水平比较(±s)
组别PaCO2(mmHg)治疗前 治疗后PaO2(mmHg)治疗前 治疗后SaO2(%)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n=34)对照组(n=34)t 值P 值57.65±5.63 57.81±5.81 0.115 0.909 41.98±4.03 47.01±4.52 4.843<0.001 46.21±3.32 46.72±3.18 0.647 0.520 73.73±4.83 65.12±4.37 7.708<0.001 77.62±3.26 77.91±3.53 0.352 0.726 95.42±4.04 88.62±4.12 6.872<0.001
观察组症状缓解时间、氧疗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治疗情况比较(±s)
表3 两组患儿治疗情况比较(±s)
组别症状缓解时间(h)氧疗时间(h)机械通气时间(h)住院时间(d)观察组(n=34)对照组(n=34)t 值P 值20.31±4.37 28.65±5.31 7.071<0.001 67.67±10.28 80.26±12.18 4.606<0.001 69.67±10.65 85.36±12.85 5.482<0.001 16.68±3.24 20.12±3.62 4.129<0.001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病原因就是肺泡功能不全,肺结构不成熟,导致肺表面活性物质分泌不足,使得肺泡表面张力增大,造成肺泡广泛萎缩,进而引起呼吸衰竭[7-8]。 所以,如何缓解患儿肺泡萎缩、改善呼吸功能、增大肺泡顺应性,成为了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的重要所在[9-10]。
目前, 无创正压通气是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常用方法,可以有效增大患儿残气量,改善肺部通气功能,预防肺泡萎缩,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但长时间进行治疗,非常容易引发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使得临床疗效并不理想[11-12]。 所以,相关学者提出在应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同时加用药物,以此提高治疗效果及预后[13-14]。 肺表面活性物质主要由肺泡细胞分泌,可以保持肺泡稳定性,有效清除肺液,预防肺水肿,同时还可以预防毛细支气管阻塞与痉挛[15-16]。该文研究表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7.06%,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PaCO2、PaO2、SaO2分别为 (41.98±4.03)mmHg、(73.73±4.83)mmHg、(95.42±4.04)%,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症状缓解时间、氧疗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住 院 时 间 分 别 为 (20.31±4.37)h、(67.67±10.28)h、(69.67±10.65)h、(16.68±3.24)d, 显著短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82%,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此结果与杨云莲等[17]、刘亚涛[18]的研究报道十分相似,数据如下: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4.00%,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观察组治疗后PaCO2、PaO2、SaO2分别为 (42.09±3.12)mmHg、(73.64±3.72)mmHg、(95.53±3.93)%,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症状缓解时间、氧疗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住 院 时 间 分 别 为 (25.42±4.26)h、(63.04±12.19)h、(52.53±12.34)h、(17.32±5.46)d, 显著短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9.68%,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究其原因可能为[19-21]:肺表面活性物质可以促进肺液清除,保持肺泡上皮细胞,预防肺水肿,进而减小毛细支气管末端张力, 再加上肺表面活性物质的药效快速、持久,能够弥补肺表面缺少的活性物质,从而弥补无创正压通气的缺陷,充分发挥协同作用,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加快患儿病情康复,且安全、可靠,临床应用价值非常高。
综上所述, 无创正压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更确切, 有助于改善患儿血气指标,加快患儿病情康复,且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值得临床推荐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