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彩燕
摘要:在新时期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过程中,双减政策作为减轻学生压力、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在实践的过程中收获了行之有效的成果。小学数学作为学生理性思维启蒙的重要学科,如何让课后作业既能减轻学生负担,又能提高数学成绩,成为了老师作业设计的重点。本文主要从数学作业的设计出发,探究减负增效共同发展的途径。
关键词:双减政策;小学数学;减负增效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双减背景下,老师在进行数学作业设计时,需要实现减负和增效的有机融合,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老师要认识到当前数学作业内容和形式的局限性,通过客观分析并总结传统作业观的问题,以减轻学生数学压力为指导,对自身的作业观进行创新、对作业设计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优化,从而确保学生能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1.小学数学作业布置的问题现状
1.1作业形式的单一性
小学生受先天智力发育和后天生长环境的影响,在进行数学学习的时候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对于相同的问题,可能部分学生在理解和记忆的时候会呈现出一定的滞后性,這是非常常见的。然而部分老师在设计作业内容的时候,往往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忽略了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性,作业无法适应所有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导致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无法提高作业完成的热情,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不愿意主动完成数学作业。这样单一化的作业设计,会加大学生之间的差异和距离,导致学生们数学成绩和数学学习之间的两极分化现象逐渐拉大,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自信的获取和学习效率的提升。
1.2作业内容的枯燥性
小学生的心智发展还处于启蒙时期,老师在进行作业设计的时候,往往将更多的注意力放置在了知识点的考察上,忽略了这一时期学生心理发展和认知思维的特点,使得作业不仅无法激发学生数学探究的积极性,而且还会打击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尽管在新时期教育理念转变的背景下,部分老师已经认识到了作业创新的重要性,但是在具体进行作业设计的时候,他们受过去教学经验的制约,导致作业设计的内容与形式之间产生一定割裂性。同时,老师在进行作业设计的时候,更多以书面作业为主,这样枯燥刻板的数学作业内容,与这一时期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相背离,无法实现学生数学思维的开发和培养,限制了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和完善,对学生数学学习和探究能力的锻炼产生严重的阻碍。
2.小学数学作业减负增效的策略
2.1分层作业内容,尊重学生差异
从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个性特征可以发现,在同一课堂上进行学习的学生,在面对作业的时候会有不同的感受。有的会认为作业的难度太低,做起来没有成就感;有的会觉得作业的难度太高,做起来没有信心。这就说明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情况和对知识灵活运用的能力,会决定他们对数学作业的态度和作业完成的质量。因此,为了能够体现作业布置的作用,老师要在了解并尊重学生差异性的基础上,进行课后作业的分层布置,要结合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情况,在具体的习题布置中进行难易程度的区分,从而让作业的布置更加具备针对性,并确保课后作业的价值得到最大化发挥。
比如,在学完《分数混合运算》之后,老师可以布置以下作业:(1)分数混合运算的基础计算题和选择填空题(2)混合运算的生活类应用计算题。老师通过作业层次化的方式,能够让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首先固化对知识点的记忆;让基础较为扎实的学生进行书本知识之外的拓展和延伸,在生活实践中运用数学定理和公式解决现实问题,实现数学思维的锻炼和解题能力的拔高。
2.2趣味作业内容,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的理性思维会随着知识的丰富和经验的增长得到提升锻炼。在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还没有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时候,他们在学习中更多的受感性思维的影响,对外界的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究欲。老师通过设计趣味性的作业,既满足了学生的这一心理需求,又能在提高学生兴趣的同时,激发学生的探索欲,使得学生对作业的完成和对问题的思考充满了斗志。
比如,在学完《图形的运动》之后,老师可以让学生们结合观察生活中常见的有关图形的旋转、平移等现象,进行分类整理。然后让学生们选择一个基础平面图形,通过多次旋转和平移的方式设计出一个全新的图案,并对操作的过程和步骤进行记录。这样突破传统计算写作数学作业的作业内容,能够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保持思维的活跃性和发散性,让学生得到数学素养和观察能力的培养。
2.3多元作业形式,锻炼综合能力
为了适应新时期国家对教育事业的改革要求,数学老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要根据数学教学的目标及具体的教学内容,多元化作业形式。老师要善于在学生的日常活动中捕捉机会,让作业的呈现形式具有丰富性、多样性,从而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多种感官同时参与进来,发挥课后作业的价值。
比如,在学完《数据处理》之后,老师可以让学生们在日常的生活中进行“数学日记”的记录,对自己和家庭每天、每周、每个月的消费情况进行记录,并做好数据的分类统计,让学生们能够做到数学知识的生活化迁移。
再比如,在学完《正比例和反比例》之后,老师可以将学生们分为偶数小组,让学生们以组为单位对正比例和反比例实例进行搜集和判断,然后以积分制的形式让学生们以组别对抗的方式相互提问,最终获得积分最多的小组获得相应的奖励。老师通过这样多元化的作业形式设计,能够让学生们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并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逐渐发现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实现数学素养的培养和数学能力的锻炼。
结束语:
作业作为巩固学生知识基础、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关键途径,在内容设计的过程中要求老师必须要结合学生实际的数学基础和思维发展情况,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标,进行设计和选择。老师通过尊重学生的发展差异性,对作业的“量”进行把控、对作业的“质”进行提升,能够在减轻学生作业压力的前提下,实现数学思维的有效发展和数学知识的深入探究,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孔繁晶.控量减负,创新增效——“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21(08):29-34.
[2]姜华. 搭建挑战性任务的“脚手架”[N]. 中国教师报,2021-12-08(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