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垂栋,金燕贞
(延边大学附属医院麻醉科,吉林延边州 133099)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是常见的乳腺癌手术,虽然该术式已经相对成熟,但手术过程中仍可能损伤同侧肋间神经、胸神经、胸长神经、胸背神经及肋间臂神经,导致患者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慢性病理性疼痛[1]。胸肌神经(PECS)阻滞是一种将麻醉药注射到肌肉,进而阻滞神经的技术,可为乳腺手术提供围术期麻醉与复合镇痛[2]。根据穿刺的平面不同分为PECSⅠ阻滞和PECS Ⅱ阻滞,PECSⅠ阻滞是将麻醉药物注射于胸大肌与胸小肌之间,PECSⅡ阻滞则是注射于更深层的胸小肌与前锯肌之间。本研究旨在探讨超声引导下全身麻醉复合 PECS(Ⅰ+Ⅱ)阻滞与单纯全身麻醉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麻醉中的效果差异。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1月延边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48例拟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女性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4例。观察组患者年龄43~58岁,平均年龄(51.75±5.19)岁;体质量指数(BMI):17~28 kg/㎡,平 均BMI(22.96±4.64)kg/m2;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级21例、Ⅱ级3例;手术时间98~130 min,平均手术时间(116.75±12.38)min;麻醉时间120~160 min,平均麻醉时间(141.43±17.46)min。对照组患者年龄44~56岁,平均年龄(50.80±4.90)岁;BMI:18~30 kg/㎡,平 均 BMI(23.57±5.05)kg/㎡;ASA分 级:Ⅰ19例、Ⅱ级 5例;手术时间100~128 min,平均手术时间(114.35±13.01)min;麻醉时间122~155 min,平均麻醉时间(138.73±15.93)min。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方案经由延边大学附属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所纳入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①入院后接受病理检查、影像学检查后确诊为乳腺癌[3];②无出现远处转移或者浸润者;③临床资料完善者。排除标准:①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者;②穿刺部位感染者;③出血性疾病或凝血功能障碍者;④麻醉药过敏者;⑤有严重的心、肺功能损伤者。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以相同用药方案进行全身麻醉诱导,该方案为丙泊酚乳状注射液(西安立邦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0300,规格:50 mL∶0.5 g)2 mg/kg,枸橼酸舒芬太尼注射液(宜昌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20054171,规格:1 mL∶50 ug)0.3 μg/kg,注射用苯磺顺式阿曲库铵(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0869,规格:10 mg)0.2 mg/kg,面罩通气3 min后行气管插管。生命体征平稳后进入麻醉维持阶段,此时为观察组患者行PECS阻滞。患者取仰卧位,操作者将探头横向置于锁骨外1/3处,调整探头位置及参数直至屏幕中呈现清晰的胸大肌、胸小肌、肋间肌、胸膜等影像。借助超声影像定位,在胸大肌和胸小肌之间找到搏动的胸肩峰动脉胸肌支,以该动脉作为定位标志引导穿刺,采用平面内技术缓慢进针,于胸大肌与胸小肌之间注入 0.5%盐酸罗哌卡因注射液[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H20060137,规格:10 mL∶100 mg(按盐酸罗哌卡因计)]10 mL。然后将探头纵向置于锁骨外1/3处,对腋动脉、腋静脉正确识别后,将探头向同侧腋窝方向缓慢移至胸小肌边缘,正确辨认出胸大肌、胸小肌、前锯肌、肋骨、肋间肌、胸膜等影像,同样采用平面内技术缓慢进针,针尖突破胸大肌和胸小肌,于胸小肌与前锯肌之间注入0.5%盐酸罗哌卡因注射液20 mL,至此完成阻滞。两组患者术中维持均采用丙泊酚乳状注射液与盐酸瑞芬太尼(宜昌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20030198,规格:2 mg)持续泵注,顺式阿曲库铵按需推注,维持脑电双频指数(BIS)值在45~55,当术中心率或血压变化超过基础值的20%时,适当调节维持剂量调整麻醉深度。手术结束前30 min,停止注射顺式阿曲库铵,手术结束前10 min,停止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的泵注。Steward苏醒评分达5分后,拔除气管插管,送入苏醒室。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②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4],评估两组患者术后2 h、4 h、8 h、16 h和24 h的疼痛严重程度:0分为完全无痛;1~3分为轻微疼痛;4~6分为明显疼痛并影响睡眠;7~10分为强烈疼痛且难以忍受。③比较两组患者术后24 h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恶心、呕吐、眩晕、皮肤瘙痒、呼吸抑制。④比较两组患者术后24 h和术后48 h的每日睡眠干扰评分法(DSIS)评分[5];⑤比较两组患者术后48 h满意度。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通过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检验两组间的VAS评分和DSIS评分随时间变化情况;计数资料采用[例(%)]表示,组间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术中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的比较 两组患者术中丙泊酚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中瑞芬太尼用量显著少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中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的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术中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的比较(±s)
组别 例数 丙泊酚(mg) 瑞芬太尼(μg)观察组 24 645.77±25.47 523.25±20.84对照组 24 640.37±19.23 774.18±24.12 t值 0.829 -38.537 P值 >0.05 <0.05
2.2 术后VAS评分的比较 两组患者在术后2、4、8、16、24 h的VAS评分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结果:①不同时间点VAS评分有差异(F时间=48.247,P时间<0.05);②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之间VAS评分有差异(F组间=25.393,P组间<0.05);③不同时间点的两组患者VAS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交互作用=19.871,P交互作用<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的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的比较(±s)
VAS:视觉模拟评分法。
组别 例数 术后2 h 术后4 h 术后8 h 术后16 h 术后24 h观察组 24 1.04±0.65 1.31±0.56 1.64±0.61 1.78±0.84 2.28±0.87对照组 24 1.77±0.87 1.98±0.75 2.08±0.66 2.27±0.70 2.31±0.91
2.3 术后24 h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比较 观察组术后24 h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术后24 h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比较 [例(%)]
2.4 术后24 h、48 h的DSIS评分的比较 两组患者在术后24 h、48 h的DSIS评分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结果:①不同时间点DSIS评分有差异(F时间=19.774,P时间<0.05);②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之间DSIS评分有差异(F组间=24.078,P组间<0.05);③不同时间点的两组患者DSIS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交互作用=11.584,P交互作用<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术后24 h、48 h的DSIS评分的比较(±s)
表4 两组患者术后24 h、48 h的DSIS评分的比较(±s)
组别 例数 术后24 h 术后48 h观察组 24 2.94±0.95 1.82±0.82对照组 24 4.13±1.21 2.45±0.98
2.5 术后48 h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48 h满意度为87.50%,对照组患者术后48 h满意度为54.17%,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54,P<0.05)。
乳腺癌手术创伤引起的围术期疼痛会导致患者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心肌耗氧量增大,术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增加;且术中可能损伤中枢或周围神经,导致疼痛传导通路发生变化,从而引起术后慢性疼痛[6]。目前临床上对于乳腺癌手术的麻醉多采用全身麻醉,术中及术后多采用较大剂量的阿片类镇痛药。超声引导下的胸肌神经阻滞技术,操作简单、镇痛效果确切且安全性高,为乳腺癌手术提供有效镇痛,同时减少了阿片类药物的用量,降低了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7]。
PECSⅠ阻滞由Blanco于2011年首次提出,PECSⅠ阻滞是将麻醉药注射到胸大肌和胸小肌之间,阻断胸外侧神经和少部分胸内侧神经,胸外侧神经主要支配胸大肌,胸内侧神经主要支配胸小肌,因此PECS Ⅰ阻滞可为胸部假体植入等胸肌手术提供镇痛[8]。但此法阻滞范围较小,临床应用受限。Blanco于次年又提出了PECSⅡ阻滞,PECSⅡ阻滞是将麻醉药注射到更深层次的胸小肌和前锯肌之间,阻断胸小肌下方的胸内侧神经、肋间神经外侧皮支、肋间臂神经、胸长神经和胸背神经,使阻滞范围扩大[9]。
本研究是将PECSⅠ和PECSⅡ联合进行阻滞。由于PECS阻滞本身并不具备镇静功能,在保持BIS值在45~55的情况下,两组患者术中丙泊酚的使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患者术中的瑞芬太尼用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全身麻醉复合PECS阻滞可以减少阿片类镇痛药的用量。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的比较结果:①不同时间点VAS评分有差异(P时间<0.05);②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之间VAS评分有差异(P组间<0.05);③不同时间点的两组患者VAS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交互作用<0.05);说明全身麻醉复合PECS阻滞可有效镇痛,缓解患者疼痛程度。观察组患者术后24 h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表明全身麻醉复合PECS阻滞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两组患者术后DSIS评分的比较结果:①不同时间点DSIS评分有差异(P时间<0.05);②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之间DSIS评分有差异(P组间<0.05);③不同时间点的两组患者DSIS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交互作用<0.05);说明全身麻醉复合PECS阻滞镇痛效果确切,显著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观察组患者术后48 h满意度为87.50%高于对照组患者的54.17%(P<0.05),表明全身麻醉复合 PECS 阻滞可提升患者满意度。
本研究尚存在以下不足之处:首先由于伦理学的限制,对照组患者未采用0.9%生理盐水行PECS阻滞;其次样本量较少,说服力较弱,需要更大的样本量来证明PECS阻滞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再次未进行远期随访,并不了解患者术后远期效果;最后PECS阻滞的有效镇痛时间为12~24 h,而患者自控镇痛的时间可达48 h,说明仅采用单次PECS阻滞达不到长时间镇痛的要求,还需考虑置管来延长镇痛时间[10]。
综上所述,在全身麻醉的基础上行胸肌神经阻滞,可显著减少术中阿片类镇痛药的用量,降低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减轻患者疼痛,改善患者睡眠质量,且可以提升患者满意度,在临床上拥有良好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