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常青
(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山东济宁 272000)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指颅底部或脑和脊髓表面的血管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所致的出血性脑血管病。其对儿童的生命产生严重威胁,出血后继发的脑血管痉挛可对其预后产生影响[1]。相关临床研究显示,SAH患儿血管内皮细胞及平滑肌细胞均会发生大量钙离子内流情况,进而激活一系列生物反应,导致平滑肌出现持续性收缩,这是引发脑血管痉挛的重要因素之一[2]。针对这一发病机制,现阶段临床上多通过钙通道阻滞剂进行诊断性预防和治疗。而尼莫地平则是现阶段临床认可度较高的脑血管痉挛治疗及预防药物之一。基于此,本研究对5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儿,实施辅助应用尼莫地平来预防血管痉挛的效果以及治疗价值进行分析。详细报道内容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4月至2021年5月期间,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5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患儿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抽签的方式,将入组患儿平均分为对照组(蓝色签:初始不使用药物进行干预)与观察组(红色签:初始则给予尼莫地平进行预防)。对照组29例患儿中,男性患儿15例,女性患儿14例,年龄1~16岁,平均年龄(7.58±2.09)岁。观察组29例患儿中,男性患儿16例,女性患儿13例,年龄1~16岁,平均年龄(7.61±2.08)岁。比较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可进行。本研究经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并取得患儿父母或法定监护人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①符合《脑血管病诊断与鉴别诊断:临床实例图示》[2]中相关诊断标准;②患儿首次发病;③Hunt-Hess(Hunt和Hess分级法)分级<3级[3];④总住院时间>3 d。排除标准:①患儿血红蛋白<70 g/L;②存在严重头部创伤,或因手术后无法进行多普勒超声(TCD)操作者;③合并脑疝。
1.2 治疗方法 入院后24 h内,预防性给予观察组患儿尼莫地平(上海信谊金朱药业,国药准字H20057745,规格20 mL∶4 mg),药物初始剂量为7.5 μg/(kg·h)。观察患儿用药后情况,2 h内未出现低血压等不良反应,可将剂量增加到15.0 μg/(kg·h),药物用量最多不能超过15.0 μg/(kg·h)静脉持续泵入。如果患儿未出现痉挛情况,则需要连续用药7 d后停药。如果患儿出现痉挛情况,则需要用药至患儿痉挛缓解。
对照组患儿初始不进行药物干预,护理人员需要对患儿进行密切监测。如果出现意识障碍加重、呕吐、头痛的情况,则需要使用尼莫地平进行干预直至患儿痉挛症状缓解,用药方法与观察组相同。
1.3 观察指标 ①观察并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显效:患儿不存在明显后遗症,头痛、脑膜刺激征、肢体感觉运动异常等症状基本消失;有效:患儿存在轻度后遗症,生活基本可以自理,相关临床症状有一定缓解;无效:患儿临床症状无好转,甚至存在加重情况。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②治疗前后患儿大脑中动脉(MCA)血液流速、搏动指数(PI)指数情况。MCA、PI指数检查:使用多普勒超声检查,检查中使用的仪器为美国西门子G-5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患儿检查前2~3 h必须饮水500 mL以上,或者通过导尿管向膀胱注入无菌等渗盐水300 mL左右,以适度充盈膀胱,并且在专业医师辅助下进行检查。③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不良反应包括低血压、注射部位红肿、皮疹、过敏性休克等。④预后情况,包含痉挛发生率、住院期间机械通气率、出院存活及出院28 d存活率。其中机械通气使用指征:患儿出现呼吸衰竭,或出现肺栓塞造成换气功能障碍。
1.4 统计学分析 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数值变量、无序分类资料以(±s)、[例(%)]表示,行t、χ2检验。P<0.05则表示差异具备统计学含义。
2.1 两组患儿治疗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3.10%,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72.41%,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治疗有效率比较[例(%)]
2.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MCA、PI指数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儿双侧MCA、PI指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双侧MCA、PI指数指标均好于治疗前,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MCA、PI指数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MCA、PI指数指标比较(±s)
注:与本组治疗前相比,*P<0.05。MCA流速:大脑中动脉血液流速;PI指数:搏动指数。
组别 例数MCA流速(cm/s) PI指数左侧 右侧 左侧 右侧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29 144.45±33.38125.14±21.18*167.5±33.21122.36±24.56* 1.33±0.51 1.10±0.15*1.35±0.44 1.10±0.23*对照组 29 151.51±32.67138.36±22.54*160.3±5.41 130.26±18.37* 1.29±0.46 1.25±0.34*1.37±0.39 1.24±0.24*t值 0.814 2.302 0.059 2.125 0.314 2.174 2.660 2.268 P值 0.419 0.025 0.953 0.038 0.755 0.034 0.821 0.027
2.3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本次研究中,两组均未出现注射部位红肿、低血压、皮疹、过敏性休克等不良反应。
2.4 两组患儿预后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儿痉挛发生率及住院期间需机械通气占比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儿出院存活率以及出院28 d存活率均高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预后情况比较[例(%)]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临床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也被称为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尼莫地平是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中的一种,对于钙离子进入人体细胞具有一定抑制作用,其可有效抑制患儿的血管平滑肌收缩,对血管痉挛起到有效抑制作用[4-6]。尼莫地平本身还具备一定的神经功能改善作用,可显著改善患儿继发性脑缺血症状,降低患儿出现神经损害的风险,对患儿预后有重要作用,而且,该药物几乎不会对外周血管产生影响[7-8]。本次研究中,对照组患儿初始不使用药物进行干预,观察组患儿初始给予尼莫地平进行预防。观察组患儿治疗有效率为93.10%,高于对照组的72.41%(P<0.05);对比两组患儿MCA流速、PI指数变化情况可见,治疗后观察组上述指标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对比两组患儿预后情况可见,观察组患儿脑血管痉挛发生率及住院期间机械通气使用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知,在尼莫地平的提前干预下,观察组患儿疾病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用药后短时间内患儿的脑血管痉挛情况就会得到较为理想的控制,并逐渐使其痉挛情况得到改善。另外,本次研究中,共37例患儿使用尼莫地平进行干预,对其进行密切观察,均未出现注射部位红肿、低血压、皮疹、过敏性休克等不良反应。分析原因,可能与剂量较小有关,本次研究中患儿药物最大使用剂量未超过15 μg/(kg·h)。另外,与口服方式相比,本研究所采用的静脉持续泵入,可使得患儿机体内的血药浓度更加稳定。
综上所述,辅助应用尼莫地平可使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患儿病情得到改善,但为了进一步得出更准确的结论,今后还需更大规模的临床试验,并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