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循环”新格局下内需主导型发展战略研究

2022-01-08 06:49高兴佑陈渝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内需双循环消费

高兴佑 陈渝

“双循环”新格局下内需主导型发展战略研究

高兴佑1,2陈渝2

(1.曲靖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云南曲靖 655011)(2.昆明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云南昆明 650093)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影响深远,国际形势复杂严峻,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抬头,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凸显,我国不得不对经济发展模式进行战略转型,由出口导向型转向内需主导型。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已经成为我国应对风险挑战的战略基石。“双循环”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其实现路径为:立足国内并畅通国内循环;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循环;以消费升级拉动经济持续增长;以投资优化驱动经济协调增长;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以创新和改革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

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出口导向型;内需主导型

一、引言

2020年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我国经济遇到了很大的冲击和挑战。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在疫情阻击战中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在全球经济衰退的大背景下,我国经济一枝独秀,保持了正增长。但增长速度低于预期,全年增长率只有2.3%。党中央准确研判世界大势、科学把握本国国情,恰逢其时地提出了“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战略格局。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也从出口导向型(外需依赖型)向内需主导型(内需驱动型)转变。内需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内部需求,包括消费和投资两方面。在消费方面,国家发改委等多部门分别于2020年2月和10月出台了《关于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加快形成国内强大市场的实施意见》和《近期扩内需和促消费的工作方案》,提出了多项政策举措。在投资方面,国务院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重点支持“两新一重”建设(即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简称“新基建”;新型城镇化建设;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新基建”正式进入了部署实施阶段。

近两年研究者对内需驱动经济发展展开深入研究。在双循环方面,陈文玲[1]研究了当前国际社会面临的五个主要问题:疫情失控、经济失速、政策失灵、民主失范和治理失效,指出立足国内双循环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提出实现双循环的关键环节是提升现代物流能力,畅通经济循环。黄逸江[2]从现代货币理论的视角评价了贾良根教授的著作《国内大循环:经济发展新战略与政策选择》,指出该书的两大贡献:一是系统性地批判了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的局限性和时代错置性,论证了中国经济向国内经济大循环转型的必要性;二是为新格局和人民币国际化提出了可行的改革方案。钱学锋等[3]研究了双循环的理论逻辑和内生动力,指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联动循环、主动循环和动态循环不仅是大势所趋,更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高伟等[4]研究了双循环的深刻内涵、现实逻辑和实施路径。姚树洁等[5]分析了“内循环”为主体的时代背景和必然要求,阐述了“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战略意义。郭晴[6]梳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内需主导—出口导向—内需主导的经济发展历程,论证了现阶段“双循环”新格局的现实逻辑。伍山林[7]研究了我国“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产业优势、市场优势、创新优势和制度优势,指出“双循环”是明智和及时的战略调整。蒲清平等[8]提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实践路径:明确一个要义,打通两个端口,耦合三个链条,循环四大要素,练好五大内功。在内需扩大方面,徐朝阳等[9]指出服务业供给抑制会导致消费总量不足和升级障碍。刘江宁[10]提出,扩内需的关键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供给适应需求、创造需求和引领需求。许光建等[11]探讨了扩内需促消费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系列对策。凌永辉等[12]论述了中国构建内需主导型全球价值链在微观层面、中观层面和宏观层面的政策选择。刑洁等[13]阐述了物流与消费相互促进的机理,指出两者应同步推进。胡晓辉等[14]基于长三角城市群的实证分析,认为内需对经济增长具有强劲拉动作用。张杰等[15]指出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应由出口导向型向内需驱动型转变。在消费方面,陈洁[16]分析了后疫情时代产业和消费“双升级”的动力机制。李志盟等[17]提出了我国产业和消费在疫情后加快复苏的对策措施。刘悦等[18]探讨了收入不平等对消费升级的影响。刘涛等[19]指出我国服务消费的发展阶段定位是服务消费与商品消费同步推进、互动融合阶段。张恒龙等[20]基于城乡居民消费行为分析,认为扩内需的首要之举在于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的同时,更加注重城乡居民的消费意愿。郭广珍等[21]研究发现,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消费具有正向影响作用。在投资方面,田杰棠等[22]论述了疫情后数字经济加速发展的“路”和“车”——新基建和产业互联网。郭朝先等[23]阐明了新基建赋能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姜卫民等[24]研究了新基建的投资乘数效应。

以上文献所涉内容和侧重点有所不同,分别是双循环、内需、消费和投资,但其着眼点都是依据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和趋势,立足中国国情,强调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和模式转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提出了挖掘内需潜力,扩消费促投资的方法路径。学者们研究的视角和强调的路径不同,但得出的结论共生兼容、相互补充。综合研究结论,能给出更全面深刻的政策建议。

二、内需驱动型发展模式的战略意义

国际政治格局和经济形势的变化,加上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促使我们重新审视和调整经济发展战略。这既是大势所趋,也是务实抉择;既有必要性,也有可行性。

(一)立足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必要性

2020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首次明确提出:供需双轮驱动,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发挥超大市场优势刺激内需,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要立足国内,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这两个战略基点。“更多依赖国内市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是基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我国国情做出的战略选择。

1.国际政治格局

随着我国科技、经济和军事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快速提升。中国的迅速崛起,招致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的焦虑和恐慌。美国及其盟友从政治、军事、科技、经济、外交、文化等领域全方位地对中国进行施压和打击,促使我们重新审视国际环境和国际关系。和平与发展的国际主题正面临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的威胁和挑战,国际环境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日益加剧。在这种背景下,立足国内发展本国经济,减少对国外的依赖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2.世界经济形势

实际上,最近10年(2020年除外),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都保持在6%以上,平均7.4%。而世界的平均增长率大约只有2.8%,美国为2.2%(图1)。我国的增长率比世界平均水平高4.6个百分点,比美国高5.2个百分点。从对外贸易来看,2000—2019年,2007年我国的净出口占GDP的比重最高为8.7%,2019年最低为0.8%,平均3.4%;2006年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高为15.1%,2009年最低为-42.6%,平均-1.8%。特别是重大危机期间,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我国的出口和进口都有大幅的萎缩。也就是说,我国的外需与内需相比,已居于次要地位,其重要性已显著下降。

图1 2011—2020年中国、美国和世界的经济增速

资料来源:WB网站和IMF网站

3.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

截至2021年6月4日,全球累计确诊新冠肺炎病例约1.73亿例,累计死亡约371万例(表1),这次疫情给世界经济造成了严重冲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2020年的经济衰退是自二战以来最严重的衰退,全球主要经济大国中,只有中国经济保持正增长,增速为2.3%左右(表1)。其他国家的经济都出现不同程度的萎缩,世界平均增长率只有-3.3%。自2021年3月份以来的印度疫情二度爆发,特别是变异病毒的扩散,给全球的疫情形势和经济形势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和不确定性,预计在未来几年世界经济都难以摆脱低迷的困境。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变得更加脆弱,因为它面临更大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内需主导型的发展模式成为必然选择。

表1 世界主要国家的疫情和经济增速

数据来源:WHO网站和IMF2021年4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

说明:2020年的经济增速为IMF提供的实际值;疫情数据截至2021年6月4日

(二)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可行性

我国的经济实力和产业体系建设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中国经济的韧性和可持续性进一步增强,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也得到显著提升。

1.我国的产业体系比较完整,供应链和产业链畅通运行

根据联合国的产业分类目录,我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所有工业门类的国家。我国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和666个工业小类,形成了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我国已成为世界制造大国,我国的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的份额已达30%左右。在世界500多种主要工业品中,我国有220多种工业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成为推动全球工业增长的重要引擎。目前我国正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由制造驱动向创造驱动转型发展。完整的工业体系使我国在应对外部的风险挑战时具有足够的底气,供应链和产业链受冲击较小,可维持内部比较畅通的经济循环。

2.我国有超大的国内市场,内需潜力巨大

2020年我国的GDP达101.6万亿元,同比增长2.3%,经济体量约为美国的2/3。我国的人均GDP已超过1万美元,是世界平均水平的90%。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表2),2020年我国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2 189元,同比增长4.7%,其中城镇为43 834元,同比增长3.5%;农村为17 131元,同比增长6.9%。14亿人口的庞大市场规模,为我国的内需驱动发展奠定了基础。2020年我国全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9.2万亿元,同比下降3.9%;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2.7万亿元,同比增长2.7%。我国最近20年内需占GDP的比重(图2)平均为97.7%;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图3)平均为97.9%。由此可看出,在经济增长的双轮驱动(内需和外需)中,内需已经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随着“新基建”对数字经济的强劲推动和消费转型升级对国民经济的持续拉动作用日益凸显,我国的内需潜力将进一步释放,拉动经济增长的动能将进一步激活。

表2 2010—2020年我国的收入水平和内需规模

续表1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20》和《中华人民共和国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图2 2000—2019年我国消费、投资和净出口占GDP的比重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20》

图3 2000—2019年我国消费、投资和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20》

三、双循环——内需、外需双轮驱动的机理

图4展示了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运行机制。国内经济的运行发展有四个循环:第一个循环是产品市场的循环,生产者向消费者提供产品,同时消费者向生产者支付价款;第二个循环是要素市场的循环,消费者向生产者提供生产要素,同时生产者向消费者支付要素所有者的报酬;第三个循环是实物的循环,消费者向生产者提供要素,生产者向消费者提供产品;第四个循环是货币的循环,生产者向消费者支付报酬,消费者用这些报酬向生产者支付价款。这四个循环是国内经济运行的基本保证,哪一个循环不畅通,都会影响经济的发展。这四个循环构建了国内市场运行的机制,是我们立足和主要凭靠的战略基点。

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之间有贸易(包括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商品贸易又包括产品贸易和生产要素贸易)往来和投资往来,这就形成了国际循环。由于经济全球化和生产、物流、商贸的一体化,开放型国家和国外的经贸关系演化为密不可分的伙伴关系。所以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会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结成了利益共同体。

图4 双循环的机理

从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视角看,所谓“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实际上就是内需主导型(或称内需驱动型)发展模式(图5)。这种发展模式的机制主要依靠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外需居于辅助和从属的地位(主次关系用箭头的粗细来表示)。而内需包括消费和投资,这是需求侧管理的调控对象;外需就是出口,由国外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国外居民的收入以及本国产品的竞争优势(包括价格优势)决定。

图5 内需主导型发展模式

从我国最近10年的消费、投资和出口数据(图6)看出,中国从2010年开始,消费首次超过投资,以后一直位居第一,成为我国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动力;投资则一直位居第二,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二台引擎;出口占GDP的比重较小,且容易受外部经济环境的冲击,有时会出现负增长,波动较大。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2010年这段时期,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出口导向型;从2010年至今,我国的发展模式已悄然转为内需主导型。这说明,我国在全球主要经济大国中的地位稳步提高(从2010年开始,我国的经济总量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中国的经济实力和完整的工业体系使得自己有能力自主发展,减少对国外的依赖。

图6 2010—2019年我国的GDP和“三驾马车”(亿元)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20》

四、内需主导型发展战略的实现路径

下面将从内外循环、需求侧和供给侧以及改革创新的角度分析内需主导型发展战略的实现路径,以期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转型提供政策建议。

(一)立足国内循环,畅通国内循环

当今世界逆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全球经济的动力不足、增长缓慢,加上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对经济的严重冲击,我国面对的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正在加剧。所以我们必须转变发展模式,“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立足和依靠内需,走好自主发展之路。

走内需主导型发展道路,关键是保证国内经济运行畅通无阻。要解决好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稳健运行问题,也要解决好实物流通和资金融通的问题。产品市场的循环要解决好供应链和产业链持续稳定运行的问题;要素市场的循环要解决好资源自由流动和信息网络建设的问题,推进产业数字化建设,更好地发挥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和5G基站对产业升级的技术支撑作用。实物流通的畅通要解决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高效智慧物流的建设问题。资金融通要解决好融资成本和融资便利的问题,让普惠金融更多更有力地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

(二)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循环

40多年来我国取得了辉煌的经济建设成就,最重要的一条是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不动摇。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贸易投资自由化的趋势不可逆转,因为全球的供应链和产业链已高度关联、密不可分。各国根据自己在资源禀赋、劳动力成本、资本和技术实力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合作和交易,优势互补,形成多赢的局面。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大国和投资大国,货物和服务的进出口以及对外投资和引进外资,对我国经济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此外,我国石油、天然气和铁矿石等重要资源的对外依存度很高。所以,我们要坚持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发展理念,使“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一是继续推进共商、共建、共享的“一带一路”建设。通过连接亚非欧的“一带一路”,与沿线国家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二是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该协定的签署标志着占全球总人口30%、GDP总和超过25万亿美元的世界最大的自由贸易区(东亚自贸区)建设开启。

(三)以消费升级拉动经济持续增长

目前我国的消费已成为经济增长最强劲的引擎,无论是消费占GDP的比重还是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都超过了50%。要发挥好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需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增强消费能力。可采取的政策措施有:助企纾困,稳定就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高农民收入;限高保低稳中,缩小收入差距。

第二,提升消费意愿。可采取的政策措施有:持续推进医疗和教育改革,逐步解决看病贵和入园难的问题;继续做好社会保障工作,解除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房住不炒,稳定房价。

第三,创新消费模式,培养消费习惯。支持电商和网购发展普及,加快建设农村乡镇快递物流网点,打通农村网上消费的最后一公里。

第四,重视服务消费的发展,破解服务供给抑制,使消费由生存型向享受型迈进。

(四)以投资优化驱动经济协调增长

近年来我国的投资规模稳步扩大,特别是政府投资力度很大,但效率和效益还需进一步改进,应该进一步调整投资方向,优化投资结构,使“好钢用在刀刃上”。坚决淘汰落后、过剩、污染严重的产能,大力扶持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海洋资源、高端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2021年我国“新基建”已部署启动,要通过中央投资激励带动地方政府和企业的投资,激活民间投资的积极性,顺利完成“两新一重”基础设施建设。“新基建”包括七大板块:5G基站、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新基建”短期可刺激经济增长,长期则为数字经济和产业升级提供新动能,对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具有战略意义[25]。

(五)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消费和投资的刺激属于需求侧管理的内容,可用的调控政策有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我国内需不足的原因,根子主要不在需求而在供给。比如我国每年海外购物超过1.5万亿元,消费者不买国货而要海淘的原因,是我国某些产品的品质还有待提高,比如婴幼儿乳制品。我国的供给和需求之间长期存在结构性矛盾,匹配错位,所以应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供给与消费对接,既解决产能过剩、产品积压的问题,又解决潜在需求得不到满足的问题。供给应该适应、创造、引领需求,满足高端制造和高品质生活需要。要重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使劳动、资本、信息、科技、制度等生产要素得到优化配置,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产出的效率和产品的质量[26]。要继续转变“三高一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发展方式,持续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使经济结构更加合理,激发要素活力。

(六)以创新和改革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

经济效率的高低源于投入与产出的关系,要获得数量更多质量更优的产品,关键因素不是投入更多的要素,而是提升要素的质量、优化要素的组合、提高投入产出效率。因此,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显得至关重要。科技的进步需要敢于创新、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精神和能力。科技的进步需要创新,体制机制的障碍也需要用制度创新去清除。所以我们必须以创新谋发展,以改革促发展。创新和改革是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和改革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使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成为一种思维、一种习惯、一种精神、一种品质。核心技术和关键装备是等不来、要不来、买不来的,唯有通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主创新、全力研发,实现突破,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不受制于人。当前,我们应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改革创新,锐意进取,推动我国的经济更快更稳健的发展。

五、结束语

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政治格局和经济秩序都在发生深度转化和重大调整,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但威胁和挑战无处不在。旧的国际秩序的打破和新的国际秩序的建立,必然伴随国家利益的重大调整和各方力量的重新组合,既得利益者与新生力量的较量甚至斗争是不可避免的。我们要在变局中开新局,于危机中育新机。这种重大变局对我国来说,既是威胁也是机遇。关于新发展战略,还应根据实践的需要,以问题为导向,具体研究消费如何升级,投资如何优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何深化,供应链产业链如何保持通畅,创新改革如何深入推进,阻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如何破除,这些都是需要我们深入细致研究的方向。

[1] 陈文玲.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与双循环新格局的构建[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1-8+105.

[2] 黄逸江.《国内大循环:经济发展新战略与政策选择》评介——基于现代货币理论的视角[J].财经问题研究,2020(10):126-129.

[3] 钱学锋,裴婷.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理论逻辑与内生动力[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14-26.

[4] 高伟,陶柯,梁奕.“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深刻内涵、现实逻辑与实施路径[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7-18+2.

[5] 姚树洁,房景.“双循环”发展战略的内在逻辑和理论机制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6):10-23.

[6] 郭晴.“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现实逻辑与实现路径[J].求索,2020(6):100-107.

[7] 伍山林.“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涵义[J].求索,2020(6):90-99.

[8] 蒲清平,杨聪林.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现实逻辑、实施路径与时代价值[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6):24-34.

[9] 徐朝阳,张斌.经济结构转型期的内需扩展:基于服务业供给抑制的视角[J].中国社会科学,2020(1):64-83+205.

[10] 刘江宁.扩大内需:“中国之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山东社会科学,2020(10):73-77.

[11] 许光建,佘欣艺.提振内需 扩大开放 坚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9年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及2020年经济形势展望[J].宏观经济管理,2020(3):21-34.

[12] 凌永辉,刘志彪.内需主导型全球价值链的概念、特征与政策启示[J].经济学家,2020(6):26-34.

[13] 刑洁,寇荣宗.内需扩张与流通业增长波动的共生规律及阶段特征[J].商业经济研究,2020(19):5-8.

[14] 胡晓辉,马立行.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长期宏观效应——基于长三角城市群的实证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20(11):1-8.

[15] 张杰,金岳.我国扩大内需的政策演进、战略价值与改革突破口[J].改革,2020(9):15-26.

[16] 陈洁.后疫情时代产业和消费“双升级”的动力机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5):100-111.

[17] 李志萌,盛方富.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产业与消费的影响及应对[J].江西社会科学,2020(3):5-15.

[18] 刘悦,陈雅坤,李兵.收入不平等对消费升级的影响——基于奢侈品消费的跨国分析[J].经济科学,2019(6):30-42.

[19] 刘涛,袁祥飞.我国服务消费增长的阶段定位和政策选择——基于代表性发达国家服务消费增长规律[J].经济纵横,2019(2):101-110.

[20] 张恒龙,姚其林.基于城乡居民消费行为分析视角的扩大内需研究[J].求是学刊,2020(1):62-74+181.

[21] 郭广珍,刘瑞国,黄宗晔.交通基础设施影响消费的经济增长模型[J].经济研究,2019(3):166-180.

[22] 田杰棠,闫德利.新基建和产业互联网:疫情后数字经济加速的“路与车”[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1-8.

[23] 郭朝先,王嘉琪,刘浩荣.“新基建”赋能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6):13-21.

[24] 姜卫民,范金,张晓兰.中国“新基建”:投资乘数及其效应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20(4):20-31.

[25] 谢绵陛,黄冰柔.我国当前供给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思考[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21(4):52-66.

[26] 高兴佑,陈渝.“新基建”对GDP和就业拉动效应实证分析[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21(3):33-45.

Research on the Domestic-Demand-Oriented Development Strategy under the New Pattern of “Double Cycle”

GAO Xingyou1,2CHEN Yu1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global COVID-19 pandemic, the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is complex and severe. To deal with the rise of hegemonism, power politics, unilateralism and protectionism, and the prominent uncertainty and instability of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it has become the strategic cornerstone of China’s response to risk challenges to set the domestic great cycle as the main body, the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of mutual promotion between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cycles. Facing with such a complicated environment, China has to make a strategic transformation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l, from export-oriented to domestic-demand-oriented.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trategic significance of “double cycle”, expounds the mechanism of “double cycle” and domestic-demand-oriented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analyzes the realization path of the new development strategy as follows: first, to base on the domestic cycle and smooth the domestic cycle; second, to persist in opening up to the outside world and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the international cycle; third, to promote sustained economic growth by consumption upgrading; fourth, to drive coordinated economic growth by investment optimization; fifth, to promote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by deepening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sixth, to enable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through innovation and reform.

domestic great cycl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double cycle;export-oriented; domestic-demand-oriented

F019.6

A

1009-8135(2022)01-0073-13

高兴佑(1975―),男,云南曲靖人,教授,昆明理工大学在读博士生,主要研究经济学、管理学。陈渝(1971―),男,云南曲靖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管理信息系统。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示能性视角的信息系统有效使用研究:维度、影响因素和形成机制”(71461016)。

(责任编辑:张建升)

猜你喜欢
内需双循环消费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深化中俄经贸合作的新内涵
打造内外“双循环”安全生态系统
国内消费
玩具产业如何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李奇霖:“双循环”下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向
40年消费流变
中国高等教育的供给能力仍有欠缺
新消费ABC
供给侧改革下高等教育隐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