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威,周 华,李红平,李 颖,李文鹏
(1.玉溪市人民医院 急诊内科;2.玉溪市儿童医院 儿科,云南 玉溪 653100)
ICU 重症感染的患者病情危重,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入住ICU 的重症感染患者最终的治疗目的是降低病死率,尽可能优化和改善临床治疗方案是目前医疗水平能采取的主要措施[1]。国内外研究表明,抗菌药物早期、足量、合理的使用,对提高ICU 重症感染患者的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2]。美罗培南为β-内酰胺类中的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属于时间依赖性的广谱抗生素,对大多数革兰氏阳性、革兰氏阴性及厌氧菌均有较好的敏感性,是重症监护病房较为常用的抗生素之一。目前临床上对于美罗培南的用药方式为:间断或持续静脉输注,为提高疗效,根据美罗培南药代动力学特点,尽可能的延长血药浓度超过血清最小抑菌浓度在体内所维持的时间(fTP>MIC)[3,4]。本研究在急诊ICU 诊断重症感染的患者中延长美罗培南输注时间,观察患者在使用该治疗方式下的临床结局,现报告如下。
收集玉溪市人民医院急诊ICU2016年4月-2019年4月收治的重症泌尿系或血源性感染的患者98 例,根据美罗培南给药时的输注时间随机分为3 组,观察组A、B 各33 例,对照组32 例。观察组A:男性18 例,女性15 例;年龄23~76 岁,平均年龄(52.82±6.21)岁;低热、中热、高热分别为10 例、14 例、9 例。观察组B:男性17例,女性16 例;年龄25~75 岁,平均年龄(52.84±6.23) 岁;低热、中热、高热分别为9例、13 例、11 例。对照组:男性15 例,女性17例;年龄22~76 岁,平均年龄(51.09±7.13)岁;低热、中热、高热分别为8 例、13 例、11例。3 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无差异(P>0.05),分组研究具有可行性。
年龄大于18 岁;严重输尿管、肾周感染,影像学未发现明显感染灶的血源性感染患者,所有合并输尿管结石梗阻的患者均已予留置双J 管改善引流。排除标准:需外科急诊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合并多器官、多部位严重感染;有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过敏史;妊娠、哺乳期女性;近期有免疫制剂或激素使用史;既往有严重肝、肾、心功能不全;有精神疾病及终末期患者。
1.3.1 给药方案:观察组A:40mL 0.9% Nacl+1g美罗培南,10min 内静脉快速泵入250mg,再90min 内匀速静脉泵入750mg,8h/次。观察组B:40mL 0.9%Nacl+1g 美罗培南,10min 内静脉快速泵入250mg,再180min内匀速静脉泵入750mg,8h/次。对照组:40mL 0.9%Nacl+1g 美罗培南,30min内完成持续匀速静脉泵入,8h/次。所有患者入住ICU 期间均接受规范护理和基础治疗,美罗培南用药72h 后评估疗效,决定进一步治疗方案。
1.3.2 资料收集
根据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选择病例,完善相关检查:肝肾功能、电解质、感染性标志物、心脏标志物、动脉血气、血常规、凝血常规、胸腹部影像学。观察并记录各组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的变化。持续随访至治疗后第28d。
3 组患者给药前、给药72h 后的WBC 计数、体温、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以及脓毒症相关的器官衰竭评分(sepsis-reated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SOFA)变化。记录ICU 患者死亡、随访28d 生存、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
SPSS17.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组患者给药前SOFA 评分、WBC 计数、PCT数值及体温的比较均无差异(P均>0.05);给药后72h:3 组患者SOFA 评分、WBC 计数、PCT数值及体温均得到明显改善(P均<0.05);观察组B 患者SOFA 评分、WBC 计数、PCT 数值均低于观察组A 和对照组(P均<0.05),见表1、2。
表1 3 组患者给药前及72 小时后SOFA 评分、WBC 计数比较
观察组B 的治愈率、28d 生存率均高于对照组和观察组A(P均<0.05);对照组的ICU 内死亡率明显高于观察组B(P<0.05),见表3。
表3 3 组患者总体疗效比较[n(%)]
3 组患者均出现不同类型的不良反应:A 组肝酶增高2 例、腹泻1 例、皮疹2 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15%;B 组肝酶增高3 例、肌酐增高2例、恶心2 例、皮疹1 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4.24%;观察组肌酐增高1 例、腹泻1 例、皮疹3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63%。3 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
根据蒙特卡洛(monte carlo method)模拟和药代、药效动力学(PK/PD)理论,美罗培南抗菌活性受时间和浓度的限制,美罗培南的fTP>MIC 时间可持续至给药间隔20%以上即具有抑菌作用;当P>40%时具有明显的杀菌效应,当fTP>MIC 维持在60%~70%时,杀菌效应可最大化;当fTP>MIC 维持在90%~100%时,可预防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对重症感染患者治疗效果显著[5]。临床上为实现fTP>MIC,增加给药剂量、频率或延长患者的输注时间是主要的措施。根据美罗培南的药物特征,美罗培南在稀释配制后室温条件下的稳定性不超过4~6h[6],所以为保证患者的安全,美罗培南药品从配制到输注完毕应在4h 内完成。目前美罗培南在重症感染患者中的给药频率为8h/次为最佳。研究表明,为有效延长fTP>MIC,可减少单次给药剂量,增加给药频率、减少单次给药间隔时间[7]。当血药浓度峰值超过或达到4~6 倍的MIC时,抗生素与受体的结合达到饱和,此时抗菌效果最佳,若继续增加药物浓度并不能进一步提高疗效,但可增高不良反应的发生率[8],同时增加药物剂量也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给药频次增加可能会增加ICU 护士的工作量。
表2 3 组患者给药前及72 小时后体温、PCT 数值比较
本研究中,观察组A、B 的治愈率(42.42%、66.67%vs31.25%)、28 d 生存率(75.76%、93.94%vs71.88%)均优于对照组,且对照组的ICU 内死亡率25.00%明显高于观察组B 3.03%(P<0.05);美罗培南治疗前,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白细胞计数、SOFA 评分、PCT 值、体温均无差异(均P>0.05),治疗72h 后观察组A、B 的白细胞计数、SOFA 评分、PCT 值、体温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观察组治疗效果佳。3 组患者均有不良反应的发生,但不良反应症状轻微,不需予特殊干预即可恢复,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提示3种用药方式安全性均较高,延长输液时间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每次给药前予负荷剂量250mg,可快速达到有效杀菌浓度,提前实现杀菌效应,持续维持泵入速度、剂量,可使有效杀菌浓度时间维持平稳[9]。本次研究中,观察组通过延长输液时间的给药方式,尽可能将fTP>MIC 延长,减少稳态浓度波动,较传统的单剂量间歇给药方式更具优势,可提高疗效[10]。
综上所述,根据美罗培南的PK/PD,延长美罗培南输液时间,维持有效、平稳的血药浓度,大大改善了ICU 重症感染患者的临床结局,但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值得进一步推广。